愛滾滾的小可愛們,當滾滾出現在你面前,你能馬上輕鬆的認出來並叫出它的名字嗎?
你們是不是覺得滾滾們都長得一樣,黑黑白白的都這麼可愛,哪能分得清?
這時候,一款「臉盲」神器,輕鬆解決你的痛點!
日前,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就滾滾個體識別相關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其中,論文「Giant Panda Face Recognition using Small Database」(中文名「基於小數據集的大熊貓個體識別」)被ICIP2019(201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會議錄用。
同時,運用此資料庫建立的滾滾「認臉」APP,也將推出,是滾滾「臉盲患者」的福音。
我國就野外生存的滾滾保護工作,先後四次組織專業的大熊貓科學調查,獲得了大量珍貴的大熊貓野外種群資料,基本摸清了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但是,對於野外大熊貓的種群結構的研究依然難以釐清。
據相關專家介紹,動物的種群結構主要由種群密度、年齡大小、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徵組成,我國野生大熊貓野外種群結構因其獨居深山竹林和家域面積廣闊的生活習性而難以被跟蹤監測。
高效、準確開展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分布情況是非常緊迫和重要的任務,由此「認臉」工作提上日程。
但是,大熊貓所擁有的黑白相間的皮毛及別具一格的「黑眼圈」,個體之間看起來十分相似,難以區別。
對於野生動物,個體識別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研究動物的種群結構,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在大熊貓科研保護工作中,特別是圈養大熊貓,個體識別是對其進行日常飼養和動物譜系、檔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礎。
基地作為中國政府實施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長期致力於大熊貓保護與研究。多年來,為了更好地將大熊貓遷地保護與就地保護有機結合,基地在積極參加全國大熊貓種群調查和野生大熊貓孤立小種群的復壯保護研究基礎上,不斷嘗試突破現有種群調查瓶頸,尋找方法和技術的革新,以更好地服務於大熊貓保護。
2017年,基地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共同開展使用圖像分析的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研究,兩年來,建成含有12萬餘張圖像、上萬個視頻片段的資料庫;對近萬張圖片完成了標記、分割和注釋。
通過此資料庫,實現了對圈養大熊貓臉部自動檢測及大熊貓個體識別工作。運用此數據,大熊貓專家們還特別推出一款「認臉」APP,通過大熊貓臉部獨有的特徵數據,經過資料庫分析、對比,實現對大熊貓的精確識別。該算法優於當前世界五種最先進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方法(AlexNet, GoogLeNet,ResNet-50,VGG-16和VGG-Face)。
未來,基地將聯合研發團隊繼續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對圈養和野外大熊貓影像資料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經濟、快速、高效和長期開展野外大熊貓種群調查和健康監測探索新模式,從而為提高自然保護區對大熊貓智能監測與保護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技術支撐。
大熊貓臉部識別技術的突破和應用開發,業內外呼聲頗高,既有利於對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推進,還方便了民眾對於大熊貓的識別。如此一來,民眾可以通過手機APP掃描大熊貓的臉部,即可獲得大熊貓個體的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ICIP大會是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下設的專業領域分會。IEEE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協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技術學會,其會員人數超過40萬人,遍布160多個國家。IEEE致力於電氣、電子、計算機工程和與科學有關的領域的開發和研究,在太空、計算機、電信、生物醫學、電力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已制定了900多個行業標準,現已發展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1994年,IEEE信號處理協會單獨設立了ICIP大會,主要針對圖像處理領域的研究,包括從底層的簡單處理到高層的視覺理解都有涉及,是國際頂級的圖像處理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