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志嫦,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間,主要開展二維材料及其電化學應用的科研工作。至今參與發表論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CS Nano上發表一篇文章,影響因子為13.71。專業績點排名班級第二,任班級宣傳委員,同時也是復旦大學龍舟隊的主力成員,曾代表學校參加過世界華人龍舟賽、上海大學生運動會等8場比賽。曾獲復旦大學研究生新生獎學金、國家獎學金。
科學不是一排公式,而是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創新
這已經是盤志嫦在復旦學習的第七個年頭了,說起本科階段,她總是謙虛地表示:「還是留下了太多遺憾。」就如大多數剛經歷過高考的新生,大一的她滿腹豪情,新鮮的社團與琳琅的課程都令她欣喜不已。她加入了極限運動社團、團學聯、雜誌社等等,加上少有間隙的課程表,將自己的工作日與雙休日都排得滿滿當當。初入大學的盤志嫦,充實地享受這份忙碌。她自稱不是天賦性的學者,無論是學習和工作,總是遵循「重複再重複」的原則,對待課程作業與社團工作,她都必須要演練與自省多次,達到自己所許可的程度才能向他人公開,因此在無形中又給了她原本就足夠繁忙的生活雙重壓力。在這份「重複」的壓力中,她漸漸產生了一種困惑:她的這份充實是她真正所熱愛的嗎?如果跟從內心,她最想做的又是什麼?
這份困惑在進入大三學年時,遇到了解答。通過社團工作,盤志嫦結交了許多研究生學長學姐,由此她對研究生學習產生了關注,經過前輩們的建議,在這一學年,她選擇了研讀第二專業——英語翻譯。一是為日後的學習打下語言基礎,二是契合她對英美文學的愛好。但是否就此確定要走科研道路呢?
恰在此時,她遇到了如明燈般的一位老師,像在迷惘路途中恰好出現的引路人。這名老師就是材料科學系研究生物醫用聚合物的範仲勇老師。經課題組師兄的建議,她加入範老師的課題小組,範老師細緻入微地為她提供建議,引導她開展有可實施性的課題方向。這是盤志嫦第一次以研究者的身份進入實驗室。範老師嚴謹負責,學識淵博,願意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海洋。盤志嫦回憶到此時,神情動容:我一直很感謝能在無助的時刻,有機會進入實驗室參與真正的科研。科研從此不是一排公式,而是會創造出新材料、會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切實行動。
第一個項目的「小試牛刀」,讓盤志嫦發現,科研並不只是機械地模擬課本,更需要老師與學長學姐的現場經驗指導,尤其是在實驗工具的操作步驟等方面。就如芝諾的圓圈理論,當她正式進入科研課題小組,才發現自己所需要學習的空間太過廣闊。盤志嫦下定決心,不再盲目從流,荒廢時光,她要聽從內心的選擇——堅定這條充滿未知卻又洋溢希望的科研道路。
不篤信錦鯉,運氣由努力累積
談及近日熱議的「錦鯉」話題,盤志嫦笑稱她不信運氣,因為即便幸運也是由努力累積的。堅定科研決心後,盤志嫦在研究生階段參與「二維無機層狀材料和電化學儲能器件」的研究工作,師從材料科學系胡林峰老師。胡老師一直專注於無機層狀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應用領域的研究,他為人平易可親,在科研工作上認真嚴謹,對待學生更是認真負責。他經常在實驗室和學生面對面交流,並親自帶學生做實驗。胡老師安排給盤志嫦的研究是開發具有贗電容特性的水滑石二維材料,一開始實驗進展並非如設計方案當中那樣順利,盤志嫦在實驗當中獲得了一種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均未知的新物質。沒有相關的參考文獻,無法知道所合成的是什麼材料,實驗難以再進行下去。盤志嫦曾經將實驗得到的樣品扔掉並打算開展新的課題研究。但是眼前的困難並沒有讓她半途而廢。在導師的鼓勵與支持下,她迎難而上。她先是參考分析化學的基本原理設計出了相應的分析方法,結合自己本科階段的專業基礎,精準地分析出這種新型二維材料的化學組分。隨後,在胡老師的幫助下,她將樣品寄送到位於澳洲的同步輻射光源中心,在那裡的老師的幫助下採用同步輻射粉末晶體衍射技術終於解析出了這種新物質的結構,整個過程花費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所發現的這種新物質的晶體結構已經被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CDD)收錄為一種新的物相。由於特殊的二維層狀結構和協同效應,體現出良好的超電容性能,而且由於厚度較薄,能夠製成柔性的超級電容器,有望應用於可穿戴設備中。目前這項成果已經發表在SCI一區期刊ACS Nano上,期刊影響影子為13.71。經歷過這樣一個曲折的科研經歷,盤志嫦領會到,「錦鯉」假若真的存在,那就只會「附體」在那些努力認真的人身上。
當詢問她認為是否也有幸運的因素,她在肯定的同時,又很坦白地表示,科研的成功其實需要四方面的條件,缺一不可,第一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專業基礎,這是科研的基礎,也是作出準確判斷的第一要義;第二需要前人的經驗總結並廣泛開展合作,科研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建立在幾代人的研究脈絡中,新物質的解析需要與海外的科研機構進行協同合作;第三離不開堅定創新的思路,追根溯源正如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裡面所說的: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盤志嫦正是在發現全新的層狀材料基礎上,分析出化學組成並揭示其晶體結構;第四強調了探究到底的決心。盤志嫦回憶道,她一直是越挫越勇的性格。她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才解析出新材料的晶體結構,又在這個基礎上嘗試這種新材料的剝離成單原子層,運用物理手段、離子交換等方法都無疾而終,但由於平日紮實的知識儲備與經驗積累,讓她轉念意識到該材料的層與層之間並不是簡單的物理作用結合,而是一種極難分離的化學鍵合。「如今還沒有研究報導表明要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將其剝離。我當然知道很難,但也正因為是在開拓新大陸,我才更有動力。」她依舊沒有擱置,仍「一條筋」地「犟下去」:「我相信,如果能夠分離,它一定是極有代表性的結構。」
不放縱憊懶,自律與堅持共生
如今的研究生階段的生活裡,她能更清晰與明確地掌控與劃分時間。而這種自由狀態跟她突出的個人品質無法脫離關係:自律使她自由。
她對任何事情都極有規劃性。年初會在記事本定下大方向的規劃,每一個課題開始前會制訂有針對性的步驟圖,甚至精確到每一天都有待辦事項。「大家常說,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那我就想不如就給自己每天都定一個deadline吧。」這份當日事當日畢的原則,讓她提升效率並壓縮時間,因此她雖忙碌但並不忙亂,即便是複雜的科研背後,她仍能擁有簡單的生活。
她的自律特質從運動方面也可見一斑。她從初中開始便堅持每周固定兩次以上的體育鍛鍊,進入大學後,她加入輪滑社、登山隊。她的輪滑距離至今已達到六百公裡以上。她曾從學校輪滑前往滴水湖,用雙腳丈量了七十公裡。她也曾與輪滑社的朋友們耗時六日共同輪滑環繞了整個青海湖,即便前一日雙腳已磨出了水泡,但她從不會拋棄定好的目標。在高度的自律與堅持下,她將三百六十公裡的環遊青海湖記錄成功收納了個人的輪滑歷程。
研究生階段她選擇在龍舟隊揮灑汗水。龍舟隊對身體素質與精神面貌要求很高,盤志嫦恰好因為出眾的身體條件被教練選中。她既做劃手,也做鼓手。做劃手時,她拼勁到最後一米,做鼓手時,她吶喊完整整三公裡。龍舟比賽考驗團隊的默契、協調與合作,龍舟隊也充盈著溫情與力量,每次結束一場比賽,無論收穫如何,都讓她深深動容:賽龍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龍舟隊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把賽龍舟推向國際化,正是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她很自豪能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研究生階段參與這件事。
即使平日只有零散的時間,她也會在宿舍鋪開一張瑜伽墊,放任全身心輕盈流動。「運動改變了我,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我能更為清醒與專注地投入學習,也能更為自在與靈動地繪畫生活。」
結語
當讓她挑選一個詞語形容自己,她沒有猶豫地回應一個最「簡單」的形容詞:簡單。她直言自己很容易被生活的小確幸所打動:「小確幸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她不完全將科研當作工作,而是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由於當時實驗室在張江校區,而宿舍在江灣校區,她每次做實驗都要先從江灣坐校車到本部,再從本部轉車到張江,三個校區地處黃浦江兩岸,於是她笑稱是跨越「兩岸三地」在搞科研。「不過我因此看完了好幾本英文原版小說呢。」即便路途漫長,她也有寬慰自己的方式。
胡老師的課題組氛圍寬鬆而自由,盤志嫦也與實驗室的師弟師妹們關係很親密,除了探討科研話題,比如最新的電化學設備發展,鋰電鈉電鎂電的不斷突破等,也有屬於他們的小確幸。冬至日,她和實驗室的同學都想要一份冬至佳節的儀式感。她是想吃湯圓的南方人,同學是想吃餃子的北方人。於是兩人相約著先吃餃子,但因為實在沒能找到湯圓,就索性買了份甜品芋圓當作湯圓的替身。不管是和同學在一起,或許只是在夜晚的張江校區坐聽蟬鳴,靜待月明,還是與自己獨處時,或許只是獨自休息聽歌,將屋子整理得潔淨有序——她都覺得這是簡單生活的一份饋贈。「簡單」和「普通」並不是貶義詞。
她的自省與自律,她的堅持與堅定,她所銘記於心的「天道酬勤」,都已使得她的普通「變質」。因為當一個人能將每一小份普通與簡單「重複再重複」,她便能創造爆炸性的質變,甚至將構建專屬於她的星辰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