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學習過的內容,不也是很快樂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高興的嘛!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嘛!」
【解讀】:
學習怎麼是一件快樂的事呢?也許很多人會不以為然。是啊,多少的勤學苦讀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是多麼艱辛的一件事。對學霸來說,況且如此,那麼對於學習困難症者來說,豈不是要命的事。
那麼老夫子怎麼能說學而時習之,是很快樂的呢?這裡要關注的是「時」,按時溫習學過的知識,強調的是按時,就是有規律,今天叫自律。自律剛開始也許會有不適應,但時間長了,肯定是一種快樂,到點就做固定的事,這叫生活學習有規律。而且孔子說這話有時代背景,那時學習的知識是什麼,《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是六種技藝,當然要反覆練習,才能精進,精進了當然有快樂。
再來說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很快樂。有朋友來,如果你理解成有客人來,很快樂,那就說不通了,別說古代,就是今天,來幾個客人,要招待吃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費錢費時間費精力。那麼,孔子說這話的前提是,這「朋」字值得研究,何謂「朋」?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說,「朋'側重精神,志同道合之人。你想啊,來個思想相通之人,通宵達旦,秉燭夜談是多麼快樂的事,今天想想也是美好,而且孔子時代,交通不發達,志同道合之人想見面多少有些困難,快樂豈不是雙倍的。孔子也許更多的是告訴我們,要做精神上的自由行走之人!
人不知而不慍,這確實很難做到。我們見多了懷才不遇,懷才的人,沒有發展才能的天地時,便一肚子怨氣。杜牧就曾經酸酸的說」東風不與周郞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我想如果他熟記孔子這句話時,就能放下執念,多從自身找原因了。別人不了解你,還是不末日,大不了獨善其身。可怕的是,還要受別人的冤屈,孔子的觀點就是,不急不躁,不怨不惱,做一個寬容的人,把自己煉成君子。後世的東坡為此做了極好的註腳。
《論語》開篇即告訴我們,要做君子,君子的核心是——自律的,精神的,寬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