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自律、自由、寬容的君子

2020-12-11 騰訊網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學習過的內容,不也是很快樂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高興的嘛!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嘛!」

【解讀】:

學習怎麼是一件快樂的事呢?也許很多人會不以為然。是啊,多少的勤學苦讀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是多麼艱辛的一件事。對學霸來說,況且如此,那麼對於學習困難症者來說,豈不是要命的事。

那麼老夫子怎麼能說學而時習之,是很快樂的呢?這裡要關注的是「時」,按時溫習學過的知識,強調的是按時,就是有規律,今天叫自律。自律剛開始也許會有不適應,但時間長了,肯定是一種快樂,到點就做固定的事,這叫生活學習有規律。而且孔子說這話有時代背景,那時學習的知識是什麼,《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是六種技藝,當然要反覆練習,才能精進,精進了當然有快樂。

再來說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很快樂。有朋友來,如果你理解成有客人來,很快樂,那就說不通了,別說古代,就是今天,來幾個客人,要招待吃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費錢費時間費精力。那麼,孔子說這話的前提是,這「朋」字值得研究,何謂「朋」?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說,「朋'側重精神,志同道合之人。你想啊,來個思想相通之人,通宵達旦,秉燭夜談是多麼快樂的事,今天想想也是美好,而且孔子時代,交通不發達,志同道合之人想見面多少有些困難,快樂豈不是雙倍的。孔子也許更多的是告訴我們,要做精神上的自由行走之人!

人不知而不慍,這確實很難做到。我們見多了懷才不遇,懷才的人,沒有發展才能的天地時,便一肚子怨氣。杜牧就曾經酸酸的說」東風不與周郞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我想如果他熟記孔子這句話時,就能放下執念,多從自身找原因了。別人不了解你,還是不末日,大不了獨善其身。可怕的是,還要受別人的冤屈,孔子的觀點就是,不急不躁,不怨不惱,做一個寬容的人,把自己煉成君子。後世的東坡為此做了極好的註腳。

《論語》開篇即告訴我們,要做君子,君子的核心是——自律的,精神的,寬容的。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
    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性是「君子之道」,每一個中國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在《論語》中,有很多次提到了「君子」,但是對於君子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卻很少有明確的解釋,大多都是君子與小人的對比,讓我們對君子有一個模糊性的了解。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是我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
  • 《論語》學而篇8,君子具有哪些品德?孔子這樣說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忠信、慎重交友等項。第一段「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如何理解?理解:君子輕浮隨便(不尊重自己/別人)就沒有威嚴。不尊重別人,別人不會尊重自己。不尊重自己,別人更不會尊重你。不尊重別人或者自己都會使得自己沒有威嚴。
  • cctv著名製片人周曉麗老師到辛集中學進行論語講座《君子如玉》
    中央電視臺著名製片人周曉麗老師到訪河北辛集中學進行論語講座《君子如玉》2019年4月30日上午九點半,中央電視臺著名製片人周曉麗老師到訪河北辛集中學進行論語講座《君子如玉》。河北辛集中學組織高一年級全體學生聆聽了本次講座,趙棟校長代表河北辛集中學出席了本次講座。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詩化論語》5:《君子好學》和《道之以政》
    《君子好學》
  • 論語|為政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含義很深。錢穆先生對這點的解釋比較少,大家也可以去讀一下錢先生的《論語新解》,也可以看一下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學習其中的相關內容。對於「君子不器」,錢穆先生的解讀總結起來大致是說:一個人不要做偏才,要做通才。如果你只是把它理解成學習某一個專業的方向,那就沒有把這裡面最核心的地方點出來。
  • 君子懷德,再讀論語,大公者無私
    君子懷德,行書、白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自律、自省,胸懷遠大,考慮的是公義與準則;小人念念不忘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牢記自己獲得的小恩小惠,只考慮個人得失。
  • 名人說寬容 關於寬容的名人名言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形容君子的器量宏大。    ●君子浩海之氣,不勝其大,小人自滿之氣,不勝其小。    明•薛瑄《讀書錄•君子•小人》浩然之氣:正大剛直之氣。自滿之氣:狂妄自大之氣。勝(shēng):盡。君子的氣量大,小人的氣量小。    ●人類需要寬容,而懶惰、無知、自私就不會有寬容!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在切入主題以前,小編先整理一下《論語中》容易被誤解的句子。
  • 每日論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出自《論語》麼?
    看過這麼久了,大家肯定都知道孔子作為至聖先師,不但開創了教學的先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學習方法,而且還給出了學習的目標,更甚至給學習的目標起了一個名字——君子。那麼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名言都出自孔子或其弟子所言呢?也就是說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都出自《論語》呢?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君子」應具備的條件。在孔子眼裡,他的弟子宓子賤,應該是魯國的君子。孔子認為,子產也具有君子的品德。這具體體現在「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當然,子產具有君子的品格,不就是說做到「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就是「君子」的完美描述。在《孔子·雍也第六》中,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如此看來,僅有「文」,而沒有「禮」之「約」,一般人難免不會「叛」。而此處更暗含了,「君子」必須有所約束。
  • 【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補發《論語·子路第十三篇》第二十二章(音頻轉視頻文件)【雲說《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篇》第二十三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雲說】"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一起學《論語》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
    >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與人無有偏頗厚薄,惟仁義之親也。(厚薄)《論語稽求篇》曰:「適」者,厚也,親也。「莫」者,薄也,漠然也。若曰「君子之於天下,何厚何薄何親何疏,惟義之所在與相比焉。」(厚薄)李炳南曰:君子對於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 《論語》中關於「君子」和「小人」的翻譯
    自十六世紀以來,眾多國內外學者都相繼推出《論語》的英譯本。由國外學者翻譯的英譯本,較為廣泛流傳的是理雅各和威利版本,國內翻譯或節譯過的學者有辜鴻銘、林語堂、丁往道等。《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出現的頻率極高,因此準確解讀「君子」和「小人」的內在含義,對《論語》的整體翻譯尤為重要。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去昧患就是反對愚民教育,與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學說是相反的,去虛患就要提倡實利主義,與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學說,以及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學說是相反的。
  • 《論語》:懂得謹言慎行,這是君子之道,更是做人的品德
    《論語》:懂得謹言慎行,這是君子之道,更是做人的品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是古人教給我們最智慧的一句話。他告訴我們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單純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如果說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萬不可強加於人。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