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一個非常要命的約會文化:睡50次還不是男女朋友,男人約會「一腳多船」算正常。
情感話題一直是人類關注度最高的內容之一,無論是報刊雜誌還是電影電視,尤其是在浩瀚網絡,情感永遠都佔有重要的一席。
中美兩國不同的文化差異表現在情感方面是非常明顯的。
美國約會文化:睡50次還不是男女朋友
其實,美國有一種文化叫約會文化。沒去過美國,其實都不知道dating culture(約會文化)這種東西。
在美國,什麼dating culture?其實就是個到處睡覺不用負責的culture(文化)!
Dating culture的出現,可以說是對人的肉體欲望和精神依戀發展不成比例這個客觀現實的承認。兩個人肉體關係的發展,可以象電飯煲做飯那麼快,而兩個人感情的發展,往往象砂鍋煲湯那樣慢,怎麼辦?Dating。
美國人的戀愛階段
美國人談戀愛分階段,大致是hang out — dating — in a relationship這樣一個過程。
第一步hang out其實就是朋友階段,一般朋友們周末聚會呀出去玩呀之類都叫做hang out。
然後dating就是題主所問的「約會」,但這個只相當於東亞國家的曖昧階段,並沒有確立男女朋友關係;這一階段裡會出現兩人單獨出去約會的情況(就不再是和一群人出去玩了),但通常在dating階段裡,只要不是男生明確表態,吃飯/看電影都是兩人AA制,而且dating階段會用別的話來表達「我喜歡你」,他們幾乎不說「我愛你」。
最後in a relationship這一階段就很正式了,不到這一步美國男人絕不會對別人稱你是他的girlfriend。只有他正式對你表明邀請你和他be in a relationship(不管是口頭上還是facebook上修改感情狀態),你們才是正兒八經的男女朋友。確立了關係,他才會對你說「我愛你」。
美國人對於哪一階段分得很清楚,在什麼階段他付出多少,美國人的思維是很直來直去的,他想什麼就會說什麼,絕不會跟你玩模稜兩可那套。
當你跟他還只是朋友的時候,如果他對你有好感想進一步發展,他會邀請你跟他dating。當你跟他在dating階段發展的非常感覺不錯的時候,他也許就會邀請你做他的 girlfriend了。
有點混亂的美國式約會
大部分人會覺得美國的男性比亞洲國家的男性更加開放。但美國式約會卻常常讓人感覺混亂和沮喪。這種感覺在約會前期尤為明顯。
除非雙方戀愛關係已經明確定,否則美國男人很可能同時和多名異性約會。
在對對方作出承諾之前,他們甚至會告訴約會對象,自己還在和別人約會,而女性也會表示理解。相比中國典型的約會方式,美國式約會更加隨意。(但結婚以後,美國男人多數比較老實這是後話。)
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一起吃過了一百次飯,睡過了五十次,還不見得坐穩了那把男(女)朋友的交椅。
看過《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的人也許有印象,其中有一集,Mr. Big跟別人介紹Carrie說「This is my girl friend」(這是我女朋友),把Carrie感動壞了——那時候,他們已經dating很久了,也就是在一起上床很久了,但是Big始終沒有用過 「girlfriend」這個詞來形容Carrie,而一旦一個男人不再用「date」而用「girl friend」來指稱一個女人,這時候她的地位才算升級了,交椅才算坐穩了。
美國男人約會「一腳多船」算正常
Dating的中文意思是「約會」。然而「約會」在中文語境中的重要性、使用頻率、含義清晰度遠遠不及 「dating」在英語境遇中的地位。
在中國,可能會問別人:「你有沒有男朋友(女朋友)?」但是一般不會問別人「你最近在約會什麼人嗎?」事實上,這句話在中文裡聽上去如此彆扭,簡直就像是病句。在中國,兩個人談戀愛就是談戀愛了,沒有談就是沒有談,基本不存在什麼模稜兩可的狀態。
但在美國,問別人「are you dating someone?」(直譯:你在約會什麼人嗎?)太正常了、太通順了。dating這個詞在英語世界裡,恰恰就是用來形容兩個人之間模稜兩可的狀態。當一個人宣布自己在dating某個人,基本上就是在宣布:我已經跟這個人上過床了(或者我很快會和這個人上床),但是她(他)還不是我女(男)朋友。
這在美國太正常不過了,因為美國的dating culture是到處睡覺不用負責的文化!
迅速親密,迅速上床,迅速分手,是dating culture裡面的主要景觀。
中國的「找對象culture」
基本上在中國,至少近些年以前,沒有dating culture,有的是「找對象文化」——兩個人從第一次手拉手開始,婚姻這個主題就撲面而來。
錢穆在《孔子與論語》中也說,儒家論人生,主張節慾寡慾以至於無欲。但絕不許寡情、絕情乃至於無情。因此,中國人很是重情。
中國有個四句詩,可謂中國人的愛情圖騰: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手,與子偕老。
沒有dating culture,只有「找對象culture」,當然不是說中國人在抵制欲望和培養感情方面比西方人更能幹,所以才能越過dating culture,大步流星地步入愛情的聖殿。
事實上,「找對象文化」,只不過是對人的肉體欲望和精神依戀發展不成比例這個客觀現實的不承認而已。明明肉體欲望和精神依戀的發展是不成比例的,非要做「同步發展」狀,結果就是:既然上床了,那就結婚吧,既然結婚了,那就湊合吧,既然家裡湊合了,那我就在外面嫖妓或者找外遇。
如果說dating culture導致的是走馬觀花之後的麻木,「找對象」文化導致的則往往是深陷泥潭之後的麻木。事實上,也可以說,dating culture中的人們非常享受那種曇花一現的快樂,而找對象文化中的人們非常享受那種細水常流的快樂。輕盈的或者沉重的,但都是快樂。
一個人感情的總量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給零敲碎打地用完了,等到需要大額支出的時候,你的帳號就已經空了。
關於美國和中國式戀愛,以下兩個版本描述的惟妙惟肖:
中國人一談戀愛總是過於嚴肅認真,「你要對我負責!」 簡直是大山一樣橫亙在幸福之路上,必須定下心來,小心翼翼,咬緊牙關,才敢越過這道檻。這就導致很多感情還沒來得及繼續路漫漫,就有人停止求索了。
而美國人從最初的產生好感到「在一起」簡直是長途跋涉,翻山越嶺,過草地,上雪山,最後才完成那兩萬五千裡,順利在幸福結局會師,熱淚盈眶,彩旗飛舞。
美國人戀愛是互相戀著愛慕的意思,不一定結婚。美國男人離不開女人,女人也離不開男人,他們單身常是法律意義上的。
美國人只要單身,他們總要談戀愛,無論多大年紀。在美國有錢的人怕結婚,因為離婚財產會損失很多,所以很多有錢的人都在談戀愛。美國各種社交活動都是男女成雙成對出入。
他們那些即興戀愛,開始和結束,是兩個人同時的心理動作。如果有一方結束,另一方不會固執糾纏,這是東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別。
了解更多美國,歡迎關注美國經濟生活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