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頭或參與承辦3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3次雙周協調座談會,2次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活動;組織召開3次『三農』工作對口協商座談會,3次重點關切問題情況通報會,開展21次實地調研視察和十多次網絡調研……」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成立近3年來,雖然「年輕」,但履職成果不菲,共形成調研報告、大會發言、社情民意信息等重要成果近100篇,中央領導同志批示25人次,為推動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熱潮興起,正是揚帆搏浪時。12月10日-11日,全國暨地方政協農業農村委工作座談會在重慶召開。這是全國性的政協農委系統第一次會議,會議緊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履職盡責、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繪藍圖。
健全工作機構 把牢正確方向
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羅志軍在作主旨報告時指出,在機構精簡的大背景下,中央決定成立全國政協農委,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和人民政協工作的高度重視,為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服務黨和國家「三農」工作增添了新的專門平臺。
全國政協農委於2018年成立後,各省區市黨委、政府和政協積極組建政協農委工作機構,迄今所有省級政協已全部成立(全國政協農委成立前有8家),15個副省級城市政協中已成立14家,成為黨和國家「三農」工作的重要力量。
「湖北政協農委是去年成立的,我作為首屆農委成員,有幸參與了脫貧攻堅的偉大壯舉,見證開啟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感到非常的光榮,同時也深感責任、使命重大。」湖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晏小平說。
使命擔當離不開理論武裝。全國政協農委成立以來,始終把加強理論學習、強化思想武裝作為首要任務。通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座談會、分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委員會全體會議、主任會議等形式,原原本本、持續跟進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紮實開展凝聚共識工作,做到了聯繫黨外委員全覆蓋,組織富有農委特色的界別活動。
山西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丁文祿在發言時說:「我們始終把思想理論武裝擺在突出位置,成立了學習小組,創建了『同心微課堂』,在開展調研考察等活動中,組建臨時黨支部,將黨建與履職工作有機融合起來,不斷推動黨建工作『虛功實做』,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實現理論學習全覆蓋、雙向發力全覆蓋。」
十三屆全國政協以來,全國和地方政協農業農村委注重強化理論武裝,準確把握專門委員會作為「機構中的機構」「專門中的專門」的職責定位,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委員會各項履職工作的中心環節,把凝聚共識工作做在人心上、落到實際處,努力鞏固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聚焦發展大局 創新協商議政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成立近3年來,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緊緊圍繞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和全國政協重要安排,聚焦「三農」和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堅持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積極探索創新,努力在「農」字上作出特色、作出成效。
今年伊始,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廣大委員本著「為國履職,為民分憂」的情懷,積極投身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探索網絡履職新形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政協履職。設立調研專題微信群,召開網絡視頻調研會,圍繞疫情防控、春耕備耕、農民工外出就業等熱點難點問題建言獻策。
「福建省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協商』新模式,在省政協機關設主會場,各設區市政協以及香港、澳門省政協委員聯誼會設立分會場。」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劉宏偉介紹,為把協商議政向基層延伸,又在革命老區及重點地區增加了4個視頻連線現場發言點,基層代表在戶外現場暢談如何建立鞏固脫貧奔小康長效機制,場面生動,形式活潑,獲得一致好評。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效拓展了協商議政的組織形式。廣西壯族自治區依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聯動協商方式,打造《掛在協商》電視全媒體協商品牌;採用「實地調研+網絡調研+委託調研」相結合方式,增強了調研的廣度和深度。安徽省今年夏季遭受洪澇災害後,省政協農委迅速利用「皖美政協」手機APP設立「助力防汛救災智慧直通車」專欄,形成《災後重建工作中需要重視的問題》信息以及《關於做好災後重建和恢復農業生產工作的建議》提案,有效助力了相關問題的解決。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自全國政協農委成立以來,始終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言作為重中之重,先後圍繞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鞏固脫貧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等議題,連續3年通過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雙周協商座談會等重要會議形式協商議政。在常委會會議期間首次採用聯動協商形式,視頻連線地方政協和扶貧一線,為豐富協商形式和提升協商質量進行了有益探索。
堅持履職為民 推動成果轉化
政協農委「姓農」「為農」,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履職為民,把數億農民放在心上,把廣闊農村作為用武之地,按照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的調研方針,緊盯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組織委員深入農村、深入群眾、深入一線。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全國政協農委開展「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專題調研和建言,來自全部34個界別的近400名委員在委員移動履職平臺議政群裡累計發言8萬餘字,推動了國家出臺7個相關政策法規文件及工程技術標準。承辦「關愛農村留守老人兒童」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12位委員在全國政協機關和山西、安徽、雲南4個會議現場以及通過手機連線方式發言,推動了全社會關注關愛農村留守群體。持續跟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組織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專題調研、開展農村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專題調研……委員們一次次為「農」奔走,無不牽動著農民群眾的呼聲和願望。
心中懷著真情,腳下沾著泥土。在東北重點國有林場改革專題調研中,調研組行程2000多公裡,深入十多個林場、站點了解國有林區改革的現狀,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國有森林資源管理機構組建不及預期等問題,提出加快理順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加快企業辦社會職能移交、加快改善林區民生等意見建議,推動了改革任務落實和「老大難」問題解決。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位,年秸稈資源量達1.3億噸,面臨著禁燒的巨大壓力。「可以說是政府憂心、基層添堵,幹部有壓力,農民不滿意。」黑龍江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田恃瑋說,「在2019年確定協商議題時,我們就根據現實的需要,選擇了這一課題,形成了調研報告,推動了『一主兩輔』秸稈綜合利用方式,有效保護了土壤地力,為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一路履職耕耘,一路探索創新,各級政協農業農村委在服務黨和國家「三農」工作大局徵程上,認真履職、積極發聲,不斷提升協商能力,把建言資政成果轉化為黨政部門工作選項,為新時代「三農」工作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