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喜歡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在第一次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大腦是完全被震撼的狀態,因為我不知道,原來推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東野圭吾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認知。同時,也是因為這本《白夜行》,讓我對東野圭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不斷地讀他其他的作品。
之後的東野圭吾也不斷地在試圖改變寫作風格,寫出了《解憂雜貨店》這樣與以往作品風格大不相同的小說。雖然對於他後來的小說,人們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東野圭吾嘗試改變和不願吃老本的態度,還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很多作家在寫出一本大火的作品過後,很可能放慢創作的速度,或者直接銷聲匿跡,但東野圭吾卻很高產,這也是他不同尋常的地方。
幾個月前,看完了東野圭吾的《沉默的巡遊》,這部小說的靈感來源於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東野圭吾很可能是想通過這本書來致敬阿婆。但經典往往是很難超越的,《沉默的巡遊》總體來說並沒有什麼驚豔到我的地方。
小說中,對於兇手蓮沼的作案動機,並沒有足夠的邏輯性作為支撐。小說中提到,蓮沼的父親是名警察,常常用一些特殊手段讓犯罪嫌疑人招供,這給他留下了心理陰影,但這一切的介紹都顯得多餘,不如直接披露日本司法體系的漏洞,即不親自供認自己的罪行,就不會被審判發落。
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兇手只是一個單純的壞人,作者沒有對兇手做更詳細的介紹,因為兇手並不是主角,兇手行兇的過往也不是主要部分,如果又寫被害者,又寫兇手,那麼誰才是主要人物呢?到底是該突出被害者並木佐織的美麗,和眾人的善良,還是兇手蓮沼的惡毒呢?整部小說就好像是一陣亂拳,卻沒有一記重拳,看完整部小說後,讀者是混亂的。
這部小說的側重點到底是什麼,東野圭吾沒有交代清楚,對司法體系的不滿,或是像《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樣,對法律的深層次的思考,也被無意義的反轉,和對作案手法的探究所淹沒。
小說中有很多贅述,作為一個資深的推理小說讀者,我甚至認為書中的很多篇幅都可以省略。人物之間的關聯太過牽強,而且東野圭吾似乎為了擴充篇幅,將無關緊要的人和事進行了太多的描寫和介紹。以至於小說最後,沒有繼續扣題,迎合書名《沉默的巡遊》,突然變成了對教育的反思,讓人摸不清頭腦。
當然,我們也知道,一個作家能夠突破自己,再寫出一部好作品,是極其困難的。最近,東野圭吾又出了新書《祈念守護人》,他在寄語中寫道:
我寫《祈念守護人》的目的,是祈願讀者能對明天充滿希望,願這本書能讓人們在如今這樣的情況下振奮一點點。衷心祈禱《祈念守護人》能帶給中國讀者些許溫暖。
不知這部小說能否再次驚豔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