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植株的生長過程,就是根、葉、莖、花、果、種子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這些器官的發生和發展,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有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每個器官都是在前一器官建成的基礎上發生的,先生器官對後生器官生長的好壞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植物不同的發育階段中,各器官的生長並不均衡,個體上不同部位的生長情況是不同的。同一時期內有的器官生長較快,有的生長較慢,有的從量上看本身已停止生長,但主要是為正在生長的器官提供有機物質。植物不同生長階段都有它的主要生長器官,些代謝旺盛、生長勢較強的部位——即「生長中心」。合理的栽培用肥措施就需要掌握不同生長階段的「生長中心」和「供長中心」去給予植物組織器官生長所需的元素,並根據植物各階段不同器官的吸收效率不同,變換根施和葉施方式,以達到用肥效率和用肥成本的最佳平衡。
1、為什麼花果期植物葉片會出現黃葉和失綠現象?
植物的生長分為根莖葉生長(即營養生長階段)和花果生長(生殖生長階段,通過莖葉繁殖的植物的分篾階段也屬於生殖生長階段)。在營養生長階段,植物會優先分配養分輸送到新的生長點。而在生殖期,則會把養分輸送到生殖器官。因此,營養生長是生殖生長的基礎,生殖前,如果基礎給養不充分,那麼在進入花果期等生殖階段後,任何植物都會將養分優先傳輸給有利於其本身延續和繁殖的器官中去。而因為營養的分配結果,前期基礎不好的植株,枝葉就會出現缺素和失綠症狀。而這種症狀在生殖期間是很難恢復的,即便是大量追補微量元素也不行。能做到的,只能是減緩失素,因為這個階段的生長供養中心不在營養器官而在花果等生殖器官。也就是保花保果並不是在花果期而是從前期就開始了。
2、為什麼科學種植中需要學會辨別肥料中元素含有物?
主要的基礎肥料有以下幾種:
氮磷鉀肥料:枝葉期主要的肥料,蛋白質、核酸、葉綠素、細胞形成的主要元素,促進枝葉生長。
氮是葉綠素的組成成分,即植物枝葉生長期所需要的主要元素。由於葉綠素a和葉綠素都是含氮化合物,因此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使光能轉變為化學能,氮是植物體內維生素和能量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氮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當氮素充足時,植物可合成較多的蛋白質,促進細胞的分裂和增長,因此植物葉面積增長炔,能有更多的葉面積用來進行光合作用。在增施氮肥以後,對促進植物枝葉生長健壯有明顯的作用。但是氮肥用量不宜過多,過量施用氮素時,葉綠素數量增多,以致有延長生育期、貪青晚熟的趨勢。對一些塊根、塊莖作物,如糖用甜菜,氮素過多時,有時表現為葉子的生長量顯著增加,但具有經濟價值的塊根產量卻少得使人失望。
磷在植物體中的含量僅次於氮和鉀,一般在種子中含量較高,植物體內幾乎許多重要的有機化合物都含有磷。磷在植物體內參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儲存和傳遞、細胞分裂、細胞增大和其他一些過程。磷能促進早期根系的形成和生長,提高植物適應外界環境條件的能力,有助於植物耐過冬天的嚴寒。磷能提高許多水果、蔬菜和糧食作物的品質;有助於增強一些植物的抗病性;磷有促熟作用,對收穫和作物品質是重要的。我國缺磷土壤面積約為10.09億畝,主要是北方石灰性土壤、東北白漿土、紅壤、紫色土和低產水稻土。所謂缺磷土壤一般是指土壤有效磷(P)小於10mg/kg的土壤。作物缺磷時,表現為生長遲緩、產量降低。氮磷過量也會引起貪青晚熟、結實率下降。常用的磷肥有磷礦粉[Ca3(PO4)2]、鈣鎂磷肥(鈣和鎂的磷酸鹽)、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鈣Ca(H2PO4)2]和CaSO4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質。
鉀是植物的主要營養元素,同時也是土壤中常因供應不足而影響作物產量的三要素之一。農作物含鉀與含氮量相近而比含磷量高。且在許多高產作物中,含鉀量超過含氮量。鉀呈離子狀態溶於植物汁液之中,其主要功能與植物的新陳代謝有關。鉀能夠促進光合作用,缺鉀使光合作用減弱。鉀能明顯地提高植物對氮的吸收和利用,並很快轉化為蛋白質。由於鉀離子能較多地累積在作物細胞之中,因此使細胞滲透壓增加並使水分從低濃度的土壤溶液中向高濃度的根細胞中移動。在鉀供應充足時,作物能有效地利用水分,並保持在體內,減少水分的蒸騰作用。
鉀的另一特點是有助於作物的抗逆性。鉀的重要生理作用之一是增強細胞對環境條件的調節作用。鉀能增強植物對各種不良狀況的忍受能力,如乾旱、低溫、含鹽量、病蟲危害、倒伏等。植物最常見的缺鉀症狀是沿葉緣的灼傷狀,首先從下部的老葉片開始,逐步向上部葉片擴展,並且有斑點產生。缺鉀植物生長緩慢,根系發育差、莖杆脆弱、種子和果實小且幹皺。磷酸二氫鉀是目前吸收效率較高的鉀肥之一,一般是植物花果期階段使用的主要肥料,能促進根系,促進光合使莖粗壯等。磷酸二氫鉀在開花之前開始使用,來幫助花卉植物孕蕾,促花芽分化的。因為其氧化鉀的易吸收,也用於果期和成熟期轉色增甜。
微量元素肥料(硼鋅鉬鐵錳銅胺基酸多酚等):作物對微量元素需要量雖然很 少,但是,它們同常量元素一樣,對作物是同等重要的,不可互相代替。微 肥的施用,要在氮、磷、鉀肥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其肥效。同時,在不同的氮、 磷、鉀水平下,作物對微量元索的反應也不相同。一般說來,低產土壤容易 出現缺乏微量元素的情況;高產土壤,隨著產量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物對微 量元素的需要也會相應增高。因此,貫穿植物的生殖和營養階段使用的生長輔助元素。當某種微量元素缺乏時,植物生長發育會受到明顯的影響,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微肥的施用效果往往與農業生產水平、化學肥料和有機肥料施用水平分不開。隨著複種指數的提高,產量逐年增加,氮、磷、鉀肥的施用也隨之增加,從而加劇了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的消耗,使得養分供應失調,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需要補充某種微量元素,才能進一步發揮化肥增產 潛力,每畝作物總產量可以獲得較高水平。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單質元素比如鈣、硼、鎂肥,菌肥、腐殖酸等等,也有各自的功能。
用肥,應該是根據植物的生長中心變化而提前給予的。看肥料需要的學會看含有物,根據植物生長來決定什麼階段是用什麼肥為主,是根灌還是葉面需要結合生長情況。比如果樹每年新稍萌動期,此時葉面不具備好的吸收效率,什么元素都是根灌為主,這時候的根系吸收水平全年最好。4、5月左右新葉老化,那麼有些元素葉面就夠了!要是只看葉面肥、根灌肥那就遭了。現在國內肥料坑很深,普遍認為葉面肥貴根灌肥便宜,要是遇到什麼菌肥腐殖酸肥都標個葉面肥的,這不就扯蛋了!
3、對於植物來說,為什麼要分別施用基肥和追肥?幼苗期和葉稍期的生長中心如何用肥。
植物用肥,一般分為基肥和追肥。基肥通常是緩釋肥和有機質漚發肥料,主要用來增加土壤內無機物和有機質的含量。
由於植物主要吸收水分、礦物質、無機物以及極少量有機物作為光合、呼吸作用和生長的能量,因此氮磷鉀及微量元素是植物的主要供養來源。由於緩釋肥、顆粒肥的釋放方式,已釋放後隨水土下沉的特性,可以想想到一般「新栽小苗」以及「多年生植物」的新稍和生長階段,根系處於待生長狀態,這時候植物剛發芽,根系還不發達,是無法從大範圍的土壤中有效地吸收養分的,因此水溶性肥料的追肥就很重要了。
因此,新栽小苗在移栽後的5-8天(樹苗一般10-12天),應該用水溶性的氮磷鉀肥料做澆灌追肥,持續多次。而多年生植物在萌動期以及成長期,也應該不間斷的採用水溶性氮磷鉀做莖葉生長期的主要追肥。因為這個階段的植物生長中心是根莖葉等營養器官,而氮磷鉀是這時候的主要養分,應該科學持續的給與。萬萬不能僅僅依託基礎肥中含有的微量氮磷鉀複合顆粒達到生長期促進枝葉生長的目的(多說一句:根據計算,基礎氮磷鉀顆粒的流失量是超過90%的,因此效率可想而知)。
這裡以柑橘為例,大概說明各生長周期肥料的介入方式,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反正時期用對了,花錢可是真的少一半;
貯存營養消耗期——柑橘在每年3月初至謝花後。
這一階段大部份品種,又要進行春梢萌芽、生長,花芽發育、開花等大量消耗營養的生理活動。因此這一階段消耗的養分,主要依賴前一年秋後樹體貯存的養分和萌動期的春肥。如果追肥合理的話,那麼此時樹體貯存養分應當十分充足,新梢會粗壯,葉片會厚大,開花也會很好,坐果率會提高。
秋施基肥:應以有機肥和複合顆粒肥為主。需要注意的一點,有機質肥: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供基礎的土壤疏鬆作用,提高土壤的含氧量,其中有機質主要是被土壤原生菌分解,變為植物吸收的無機物,但分解時間很長,一般1-2年。除外,商品有機肥裡會有一些微量的大元素肥(比如氮)可以被植物吸收,但是都是微量的。這兩年有機肥被吹的太神奇了。而裡面其實見效的是一些調節劑物質和氮磷鉀成分,當然也有加中微元素的,但含量又很微少,也就是說一般第一年足施,第二年就可以減半了!而有小葉、花葉、黃化及樹勢衰弱的樹體,更應該增施顆粒複合肥的量。
春季追肥:一般在開春萌動期,最好選擇用水溶性氮磷鉀做澆灌追肥,用微量元素水溶肥做葉面噴施追肥;配合使用2、3次,同時加入1、2次單一硼元素施用,育蕾開始即開始葉面添加磷酸二氫鉀同時施用2、3次。需要知道的一點,切勿再選用複合顆粒肥料追肥。萌動期根系初長,複合顆粒溶解下沉較慢,很難被根系立即吸收,而且顆粒複合肥不宜撒在地表,因為其中的磷是溶解不完全,向下的移動性也很差,積累在表土還會固定土表層的微量元素。
營養轉換期——是從謝花後至第一次生理落果完成。
這一階段是幼果細胞形成階段,幼果細胞形成的數量多少,是謝花後40天內決定的。謝花後的15天,是細胞形成的關鍵階段,細胞形成的數量應達到85%,剩下的15%謝花後的40天以內陸續形成。決定果實最終大小的是細胞數量和大小,所以此時的用肥,應該以足量的微量元素和磷鉀元素為主,對於一些弱樹,或者是因氣候原因導致的春化延遲,可以適當給與一點調節劑。
營養轉換期,是一個果樹營養青黃不接的階段,一方面依賴樹體貯存營養的剩餘和今年春肥,一方面依賴謝花後葉片老化,光合作用的功能日益增強,葉片光合作用製造的養分加以補充,再一方面靠謝花後的穩果肥。穩果肥以微量元素和水溶磷鉀(磷能促進細胞分裂、鉀可以促進細胞形成)肥料為主,用量看樹施肥,旺樹適當控氮,不能刺激果樹過多抽發夏梢,因夏梢旺長會與果爭奪養份,會造成嚴重的生理落果。弱樹增氮。
這時,1-2次的葉面或根部補鈣也很重要,鈣是中量元素,補鈣,促進根系發達,提高對肥吸收能力,增加葉片厚度,健壯樹勢,減少缺鈣引起的生理病害,促進分生組織生長。
營養生長、生殖生長強旺期——從7月至8月的兩個月。
此時正是高溫多雨季節。這一階段,葉片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最多,但樹上消耗也最多。一是秋梢的即將生長。二是果實的繼續膨大。
秋梢的好壞是評價柑橘樹是否健壯,來年花量好壞非常直接的指標。秋梢能正常抽發,說明樹體營養充足,掛果量沒有超標。如果秋梢不能正常抽發,說明掛果太多或者缺肥,或者根系受到了傷害。但秋梢過多過旺又影響果實膨大,如果正秋梢抽發後還繼續抽發晚秋梢甚至冬梢,還會影響花芽的形成。
此期肥料應該以水溶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為主,要是使用顆粒肥,時間要保證在7月上旬前施下去(但是還是不建議使用顆粒肥追肥)(時間上,太遲會造成秋梢抽發遲),既要保證秋梢正常抽發,又能在9、10月能停梢開始老化。具體施肥時看樹施肥,樹旺減少氮肥的用量,特別旺的可在8月中旬施二氫鉀和微量元素以平衡樹勢。樹弱的一是繼續疏果,二是增施氮肥。
營養積累貯存期——從9、10月至來年春梢萌芽前。
進入9月中旬,氣溫逐漸降低,10月上旬之後秋梢已經停長或接近停長,柑橘果實開始快速膨大,從10月開始,樹體此時是營養消耗與貯存的特殊時期。所以此期的肥料至關重要,既要保證秋梢早日老化進行光合作用製造的養分,又要滿足果實膨大,花芽分化所需營養,還要保證有大量剩餘在樹體內貯存。此時根系也進入第三次生長高峰期,葉片光合能力強。
如果9月份施肥不足再遇到長期陰雨天,長期光照不足,不能保證樹體此期營養消耗和積累,就會造成根系生長不良,第二年春梢因樹體貯存營養不足而抽發遲,枝葉短小,無花或少花坐果不好,樹勢衰弱等現象。
如果柑橘套袋後再施,因溫度低雨水少,施下去的肥經葉片光合作用少,不能合成直接利用的有機營養,對第二年的開花、坐果、新梢生長等均起不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有農諺語「秋施金,冬施銀,春季施肥是破銅爛鐵」。
九月份這次肥應佔全年施肥總量的40%以上。肥料以有機肥加長效複合肥為主,追補水溶氮磷鉀、微量元素。
半休眠期——從11月下旬起至第二年3月萌芽期。
這一階段,溫度下降,根系處於半休眠狀態,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大大降低。處於樹上消耗少,根系吸收少,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少的半休眠狀態,此時可別完全停肥,根據樹體狀態,可以間隔15-20天給與一些葉面的水溶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追噴即可,第二年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