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也許是墨西哥最受歡迎的日常娛樂活動。無論平日還是周末,電影院裡總是熙熙攘攘。便宜到不可思議的票價,頂級水準的播放設備和座椅,水桶大的爆米花盒和可口可樂,以及巨幅的電影海報,都無時無刻「勾引」著路人:快來看場電影吧!
數據顯示,墨西哥如今已是世界第四大電影市場,每年觀影者達2.57億人次。如果按照人口比例來算,這實際上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因為對於這個只有1.2億人口的國家來說,相當於每個墨西哥人一年要看兩場電影。
不過,正如影院門口的海報所展示的那樣,好萊塢大片總是處在最顯著的位置。憑藉北美自貿區的優勢,墨西哥總是能第一時間看到來自美國的新片,觀眾也最喜歡這類影片,無論是排片表還是票房統計,主角都是美國大片。前不久媒體公布了墨西哥最賣座的五大影片《速度與激情7》《復仇者聯盟》《鋼鐵俠3》《玩具總動員3》《小黃人2》——清一色都是好萊塢出品。
相比之下,墨西哥本土電影則顯得十分落寞。墨西哥電影有著十分輝煌的過往,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葉塞尼亞》,構成了中國人對墨西哥的最初認識,而這僅僅是一部在墨西哥沒有多大名氣的作品而已。
這個拉美電影大國,有一大批傑出的電影作品和導演。比如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墨西哥「電影三傑」——指導了《地心引力》的阿方索·卡隆、《環太平洋》的導演吉列爾莫·德爾託羅,以及憑藉《鳥人》摘得奧斯卡獎的亞力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裡圖。
很多人將「電影三傑」在好萊塢的成功,視為墨西哥電影的成功。可惜的是,這3位導演除了國籍是墨西哥之外,無論活躍的舞臺還是導演的作品,都與墨西哥沒有太大聯繫。
這不免讓人想起在美國很受歡迎的墨西哥產可口可樂,由於使用的是蔗糖而非玉米糖漿,據說喝起來更香甜。逆襲北上的墨西哥導演,就如同可樂一樣,雖然成功,但秘訣可能與墨西哥無關。相反,這更像是墨西哥美國化的產物。如今,墨西哥人均可樂消費量比美國還高,一個原本以玉米為主食的國家,生產的可樂比它故鄉的還甜,甚至連肥胖率都已趕超美國,的確令人咋舌。
這也像極了墨西哥電影的現狀。美國大片成為墨西哥市場的主流,即便是本土電影,也很難跳出過度模仿與複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迎合已經被美國化的市場需求,如同更甜的可樂。
早在1965年,墨西哥導演魯本·戈麥斯就拍過一部叫做《秘方》的實驗電影,生動地刻畫了這樣的情境:一個正在輸液的墨西哥病人臥病在床,導管的另一頭不是藥水,而是一瓶可口可樂。
「好萊塢到底幫助了還是摧毀了墨西哥電影產業?」英國《衛報》在2013年提出的問題,發人深省。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27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