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對孩子的撫養過程中,難免處於一個又一個路口,需要做出精準的判斷與選擇。其中之一莫過於當孩子對正進行的某項活動提出停止的想法時,究竟該繼續?還是按暫停?在做出選擇之前,父母有必要與孩子一同分析其中的細節、利弊。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運動項目、運動時間有過諸多的思考,亦或疑慮。打個比方,有家長表示,8歲的兒子練習空手道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並且以穩步的速度前進,忽然有一天,孩子問能不能停止空手道的練習,因為需要專注於其它項目?這似乎是父母在撫養道路上遇到的一個岔路口:究竟該讓孩子保持興趣?還是就此作罷?
處於四岔路口的父母與孩子
當孩子有「機會」時,不排除懶惰的可能性,因為日復一日的堅持習練需要集中力量並且投入實踐。孩子終歸是孩子,他們難免找藉口退出-儘管這些理由最終並不會為他們帶來益處與幫助。
父母經常對退出運動的孩子們說:「無論你想做什麼,都可以!孩子!」然而,專家表示從個人角度而言,這樣的態度未免表現出被動撫養的味道。孩子們未必能夠預見長期堅持的行動所帶來的成效、收益,有多少家長希望孩子不斷堅持這一系列的吉他學習、鋼琴課程,等等?各種對自己有益的項目,孩子會缺乏堅持的毅力,因此有時需要父母的鼓勵與推動,幫助他們在猶豫不定,打退堂鼓時,做出正確、必要的堅持。
但是,如果孩子一直想要退出,並且對某項體育活動、樂器學習、或課外輔導實在沒有興趣時,怎麼辦?
簡單的準則供父母參考
首先,如果孩子擁有合理的解釋,對這類活動提不起絲毫興趣時,讓他退出。當然,如果孩子在初始階段擁有不錯的成績,並且表現出明顯的喜好時,鼓勵繼續。
其次,如果孩子真的退出活動,那麼確保他們接下來依然進行一些有意義的項目。如果長時間對著視頻遊戲的屏幕,那不是一個好的替代選擇。為孩子進行切實得轉化,或以季節為考慮、或以孩子的實際技能為出發點。在任何情況下,退出不等於停止,甚至逃避,相反,為孩子尋找到適合、豐富的全年活動,相當有必要。
再次,回到原來的活動選擇仍然是可以被考慮的一項。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我們永遠不會再讓你進行之前的活動了」,為什麼?因為有研究顯示,成功的人往往清楚何時退出。此外,如果孩子在經歷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喜歡當初的活動項目時,這意味著他們完成了一次很棒的自我實現。
此外,父母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發展優秀的性格品質,擁有堅強的意念,而不是一個職業運動選手或音樂家。如果孩子有興趣、有能力成長為某領域的專業人士則另當別論。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