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
又是一年高考來臨。無論是尚處青春期的學生黨,還是早已踏上社會的成年人,都把高考和備考的日日夜夜凝固在記憶中。正因如此,關於高考主題的作品在亞洲,特別是中國成為一種特殊的影視「亞類型」——既有青春片的朝氣,又承接時代變革印記,從個人、家庭到社會,這部「勵志大片」在電影中一幕幕地上演。
高考題材天生具有青春片血統。在劉傑執導的電影《青春派》中,因高考失利而復讀的學生們,在秦海璐飾演的老師以及詠梅飾演的家長重壓下,必須「熬過」一個特殊的高考年——雖然有友情和初戀,但董子健飾演的居然必須把這些擱置,就像秦海璐在課堂上發表的「高考衝刺宣言」,每個人都必須完成高考前的使命。在2001年的喜劇片《考試一家親》中,考上重點大學對於一個上海普通人家來說,更是非常現實甚至功利的目標。宋丹丹和傅彪詮釋出考生父母的艱辛,讓這部充滿笑料的影片多了份溫情。
考取理想大學是所有高中生的目標,也是老師們的價值體現。在《老師·好》(中圖)中,于謙飾演的班主任對男女學生一視同仁,嚴格到不近人情,其實也是在彌補當年自己沒能實現的大學夢,可偏偏期望最高的女生未能實現,這也是幾十年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真實遺憾。
相比個人和家庭,高考對於國家和社會的意義同樣重大,這讓一些相關作品把立意放得更高,視角帶有嚴肅的史詩性。《高考1977》(左圖)更多著眼於一代考生在高考政策恢復後的糾結和振奮,通過一群東北農場知青的經歷,講述中國青年在改革開放大潮到來前,如何抓住恢復高考這項重要國策,把自己偏離的命運扭轉回來。該片在主配角人物性格設置、兩代人關於命運抉擇權的分歧上,融入不少思考,用「傷痕文學」的手法引發過來人共鳴,體現出高考不僅是個人的學業奮鬥,更是時代的轉型縮影。
除了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升學競爭激烈的亞洲國家也有高考壓力,誕生了足以引發同齡人共鳴的高考題材電影。如2015年的日本喜劇片《墊底辣妹》(右圖)由真人故事改編,講述一名全年級倒數第一的差生女孩如何考前惡補實現逆襲,成功考上慶應大學的勵志故事。韓國人則擅長把殘酷的高考競爭拍成懸疑恐怖片——《突然有一天之D-day》中,四名高考失利的女生在封閉寄宿制學校復讀,卻失去自由和情感,性格扭曲後引發悲劇——可謂韓國人對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如何面對高考(D-day)巨大壓力的控訴。
除了略帶戲劇性的故事片,《高三》(中國)《高考人生》(泰國)《學習的背叛》(韓國)等紀錄片也真實地反映出高中生在衝刺前後的艱辛和努力,那份讓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升學壓力從孩子們的採訪中吐露,既勵志也讓人反思「一考定終身」的體制在保證公平性的同時,能否更多些人性化改進。歐美國家雖然也有高考(高中會考),但大學錄取方式更看重平時成績,競爭環境相對寬鬆,高考本身的儀式性被淡化。不過,歐美高中生們的壓力並不小。金球獎獲獎影片《伯德小姐》中,在天主教高中裡就讀的克裡斯汀一心想被紐約的大學錄取,直到收到錄取通知書才鬆了一口氣。由此可見,對全世界的青年來說,從高中跨越到大學都是人生的一道門檻。影視劇的浪漫化處理也罷,現實主義的紀錄講述也好,高考都將成為邁過這道門檻的「成人禮」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