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電影,鏡頭下的青春與現實

2020-12-12 環球網

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

又是一年高考來臨。無論是尚處青春期的學生黨,還是早已踏上社會的成年人,都把高考和備考的日日夜夜凝固在記憶中。正因如此,關於高考主題的作品在亞洲,特別是中國成為一種特殊的影視「亞類型」——既有青春片的朝氣,又承接時代變革印記,從個人、家庭到社會,這部「勵志大片」在電影中一幕幕地上演。

高考題材天生具有青春片血統。在劉傑執導的電影《青春派》中,因高考失利而復讀的學生們,在秦海璐飾演的老師以及詠梅飾演的家長重壓下,必須「熬過」一個特殊的高考年——雖然有友情和初戀,但董子健飾演的居然必須把這些擱置,就像秦海璐在課堂上發表的「高考衝刺宣言」,每個人都必須完成高考前的使命。在2001年的喜劇片《考試一家親》中,考上重點大學對於一個上海普通人家來說,更是非常現實甚至功利的目標。宋丹丹和傅彪詮釋出考生父母的艱辛,讓這部充滿笑料的影片多了份溫情。

考取理想大學是所有高中生的目標,也是老師們的價值體現。在《老師·好》(中圖)中,于謙飾演的班主任對男女學生一視同仁,嚴格到不近人情,其實也是在彌補當年自己沒能實現的大學夢,可偏偏期望最高的女生未能實現,這也是幾十年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真實遺憾。

相比個人和家庭,高考對於國家和社會的意義同樣重大,這讓一些相關作品把立意放得更高,視角帶有嚴肅的史詩性。《高考1977》(左圖)更多著眼於一代考生在高考政策恢復後的糾結和振奮,通過一群東北農場知青的經歷,講述中國青年在改革開放大潮到來前,如何抓住恢復高考這項重要國策,把自己偏離的命運扭轉回來。該片在主配角人物性格設置、兩代人關於命運抉擇權的分歧上,融入不少思考,用「傷痕文學」的手法引發過來人共鳴,體現出高考不僅是個人的學業奮鬥,更是時代的轉型縮影。

除了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升學競爭激烈的亞洲國家也有高考壓力,誕生了足以引發同齡人共鳴的高考題材電影。如2015年的日本喜劇片《墊底辣妹》(右圖)由真人故事改編,講述一名全年級倒數第一的差生女孩如何考前惡補實現逆襲,成功考上慶應大學的勵志故事。韓國人則擅長把殘酷的高考競爭拍成懸疑恐怖片——《突然有一天之D-day》中,四名高考失利的女生在封閉寄宿制學校復讀,卻失去自由和情感,性格扭曲後引發悲劇——可謂韓國人對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如何面對高考(D-day)巨大壓力的控訴。

除了略帶戲劇性的故事片,《高三》(中國)《高考人生》(泰國)《學習的背叛》(韓國)等紀錄片也真實地反映出高中生在衝刺前後的艱辛和努力,那份讓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升學壓力從孩子們的採訪中吐露,既勵志也讓人反思「一考定終身」的體制在保證公平性的同時,能否更多些人性化改進。歐美國家雖然也有高考(高中會考),但大學錄取方式更看重平時成績,競爭環境相對寬鬆,高考本身的儀式性被淡化。不過,歐美高中生們的壓力並不小。金球獎獲獎影片《伯德小姐》中,在天主教高中裡就讀的克裡斯汀一心想被紐約的大學錄取,直到收到錄取通知書才鬆了一口氣。由此可見,對全世界的青年來說,從高中跨越到大學都是人生的一道門檻。影視劇的浪漫化處理也罷,現實主義的紀錄講述也好,高考都將成為邁過這道門檻的「成人禮」記憶。

相關焦點

  • 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十部青春校園電影,你看過幾部?
    青春校園電影相信是很多的年輕人的最愛,會不禁讓人回憶起自己曾經的校園生活,特別是對於一些女孩子來說,她們都非常的喜歡看這樣撥動情懷的劇情。今天喵喵就推薦幾部令我們難忘的校園電影,一起看看!《左耳》是由陳都靈和歐豪主演,這部影片講述了一群擁有不同性格的年輕人的青春故事。這部影片也讓馬思純與歐豪走到了現實,雖然劇中與現實最後都沒有走到一起,但也讓這部影片有了一部特殊的情感,影片中大火的臺詞: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至今都在網絡和現實中流傳。4.
  • 《青春派》一部懂青春的電影
    但是平心而論,《青春派》是電影市場上為數不多的真正懂得高中生青春的電影。在《那些年》的空前成功之後,就掀起了一股青春題材的高潮,現在的電影題材仿佛只要沾了青春兩個字的電影就如同吃了春藥一般可以激情勃發,屹立不倒。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 王文靜:電影《少年的你》:記錄青春鏡像的痛與光
    然而,這部以校園欺凌為題材的電影並不是依靠媒體熱度的籠罩,而是憑藉其與社會現實的完美並軌和充分適度的鏡頭語言,為青春電影完成了一次新的探索和突破。電影《少年的你》今日發布終極預告,展現少年對「長大」的迷茫和困惑。
  • 致敬青春淺析電影青春派
    哈嘍哈嘍 鐵錘來啦,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青春派,高考過去幾天了,鐵錘把這部電影又看了一遍激情澎湃,好想回到高中時。電影青春派由董子健,安悅溪,秦海璐等人主演講述的是高三的學生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狀態,壓力,努力,在高考中所發生的故事一部青春勵志劇。影片青春派開篇以老師的勵志語言為開場,要好好學習,爭取考個好大學,不考大學沒有個工作以後你怎麼辦,簡單的一句話交代了劇情的背景,故事發生在高中,還是高三,馬上高考的階段。
  • 我在暑假看電影:在夏日青春電影中解碼成長物語
    ,一起聊聊大學生眼中的青春電影。忘不掉的青春記憶談到青春電影,一定會有無數個關鍵詞湧入腦海,它們是高考、畢業照、蟬鳴、雨水、孔藝霖給出的三個詞是「高考」「夢想」「雨水」,「高考的時候一般都會下雨,高考又是一個實現夢想的方式,經常會有那種男女主人公為了在同一個學校或同一個城市而互相遷就的橋段」。
  • 最能代表人們青春的電影,《青春派》當之無愧,它就是我們的青春
    要說最美好的青春,就是在高中時期的三年;要說青春裡最美好的故事,就是在這三年裡為自己的未來拼搏,跟好兄弟一起做想做的事,還有就是給自己喜歡的人大膽的表白;青春就是人們能回憶一生的東西。最能代表人們青春的電影,《青春派》當之無愧,它就是我們的青春。
  • 青春派:7年過去,這部電影裡的青春,還會讓你難忘嗎?
    猶記得中學時代時,青春電影層出不窮,可是很少有能讓人真正產生共鳴的佳作。還沒有參加高考的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高中生活只是如同鏡花水月,難以觸摸和想像。後來上了高中,才明白這些電影讓人尋不到「高考」的印記,所以才索然無味。
  • 我們的青春又回來了,電影《青春派》永遠的青春就在這裡!
    《青春派》該片於2013年8月2日上映,是由導演劉傑執導,董子健、秦海璐主演的青春類電影,豆瓣評分7.4分。影片講述了男主角居然因失戀導致高考失利,作為「高四生」回校園復讀,重新體會了高考、愛情、友情混雜的青春的故事。這部電影看起來節奏平緩,敘事也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
  • 《青春派》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一部少年時代戀愛的電影
    經歷高中時代,始終是要面對高考的,無論是文化課生還是藝術生,都是不容易的,好像剝了三層皮一樣,那種生活至今在我的腦海裡浮現。電影中的涼水澡,高考的100天宣誓,百日備戰,歷歷在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高考確實是可以改變命運,改變一生的最公平途徑,電影中講到這一個鏡頭他爸是中石化的,你跟他比?人家李飛可愛你能跟人家比?賈迪人家有錢啊,你有什麼?你不好好學你那什麼跟人競爭?你配麼?
  • 學生必看十大勵志電影 與高考有關的青春電影
    學生必看十大勵志電影 與高考有關的青春電影高中生們在學習之餘可以適當看些影片緩解壓力,尤其是一些勵志電影對於學生黨的激勵作用也是很大的。下文有途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學生黨必看的勵志電影,供參考!
  • 《誰的青春不迷茫》曝海報 電影帶你重溫考場上的青春
    每年高考,這樣的話題總會被不斷地提起,而對於以高考為題材的電影來說,這也是最為熱門的議題。  5月26日在網絡端和電影頻道上線的《睡沙發的人》,就是一部將視角瞄準高考落榜生的青春喜劇電影。在為數不多的高考題材電影中,「青春沒有缺憾」的熱血主題,往往更能夠引發年輕觀眾的共鳴。  作為國產高考題材中的翹楚,曾斬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的電影 《青春派》,就是贏在影片人物與故事接地氣、跟時代感不脫節上。
  • 十部青春校園題材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
    不得不想起那些年我們奮鬥過的高考,課桌上幾近遮住視線的書山題海,回憶起來除了永遠做不完的試卷,就是怎麼都睡不夠····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為一件事,哪怕一件事竭盡全力瘋狂奮鬥過,老了以後回憶會不會太過無趣。4、《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我得說這絕對不是爛片,那是因為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影子出現在裡面,開心過犯傻過迷茫過痛哭過,足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 青春故事,笨拙但真實,影評之《青春派》
    若僅要用一句話來評價《青春派》,那就是「笨拙但真實」,無論是電影本身的水準還是電影中人物的故事,都可以這麼形容。想起了我的高三,也在距離高考還有20幾天的時候通宵看《狼圖騰》,大概是太過焦慮讓我無所適從,在距離高考還有17天的時候向喜歡的男孩表白,根本沒想過現實中我們說話都不超過50句,還滿心幻想著他答應後的甜蜜。那時候對感情就是一無所知,懵懵懂懂甚至笨拙,但是這是真實的。
  • 一部被人忽視的高考題材良心電影《青春派》,回憶那些年的青澀
    高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在我之前看的一部電影《青春派》中的英語老師說中國高考的英語名稱就是Chinese Gaokao,代表了中國高考的特殊性。青春派電影我很喜歡看高考題材的電影,因為我曾經也是那些高考學子中的一員,當我高中畢業之後,我會經常回憶起當年青澀時光
  • 那年夕陽下的考場,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高考可能擔著「振興一個家庭」的擔子。紀錄片《高考》裡,對於國家級貧困縣宏志班的學生劉洋洋來說,高考是她家脫貧的唯一出路,更是她年老多病的奶奶的唯一精神支柱。所以她儘管考得不滿意,也不能復讀。紀錄片《高三》裡的班主任直接讓高三學生「拿出半條命來」,鏡頭掃過,課桌上的書堆得蓋過了所有的臉;安徽大別山區的毛坦廠中學裡,學生們的生活被嚴格規定,因為「今天的放縱招致明天的慘敗」。
  • 《青春派》:近20年最好的高考電影,回答了「高考到底為什麼」
    大陸拍「高考」,最好的電影是2015年劉傑導演的《青春派》。 放到大陸語境,18歲,高三,因為一場決定80%家庭和孩子命運的「高考」,「青春」一詞變得語義曖昧又複雜。 「青春」應有之義是獨立、抗爭;「高考」是擺脫家庭的方式,也是父母「控制人生」的一種方式。
  • 成長教育才是青春影像的關鍵詞
    輟學的小北沒資格高考,保護陳念考上大學是小北自我救贖和成長的開始,如此才能有力解釋小北自我犧牲的內在動力,就像小北對陳念說「只有你贏了,我才不會輸」。在看守所裡,陳念與小北的面孔通過玻璃疊化,兩個人決定共同正視和承擔法律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講,進入法律所代表的社會象徵體系意味著少年的社會化成長。少年的夢與現實並非勢不兩立,一擊即碎。
  • 好電影推薦:《青春派》‖青春是過去的美夢,成長是現在的奔騰
    這一期來和大家聊一聊一部青春片《青春派》。這部電影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看過,我也在很早之前看過一次,不同於其他國產青春片中不切實際的橋段,這部電影樸實且真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今天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部電影,不知道會不會勾起你們的青春回憶呢?
  • 《青春派》90後董子健斬獲影帝,重回高考,一場青春時期的懵懂
    《青春派》是一部校園愛情類型電影,於2013年8月2日在內地上映,全片時長共91分鐘,導演劉傑,由董子健、安悅溪、秦海璐等人領銜主演,豆瓣評分7.4,貓眼電影票房2715.3萬元。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青春校園回憶,《青春派》該影片主要講述了,男主角居然因失戀導致高考失利,作為「高四生」回校園復讀,重新體會了高考、愛情、友情混雜的青春的故事。青春是什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定義,是身份證上的出生年月日?是校服包裹下的清瘦身體?是高考後徹夜的狂歡?是臉上的青春痘及痘痕?是遇到一個對的人時的怦然心動?
  • 《青春派》:標準的青春,狗血的故事,後的逆襲保存了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青春派》主要講述90後青年的生活,一個出人意料的男孩,經歷了早戀的挫折、高考的失敗、父母離婚的衝擊,最終在老師和同學的陪伴下,成功重新學習,進入了心中理想的大學,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作為一個學生,標準配置是早戀,沒有青春這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