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荒年代
2020年7月8日下午18點45分,拾荒打開微博,看到了「多地2020高考結束」的字眼,這場讓我們見證歷史的高考終於到了要落下帷幕的時刻。新媒體時代,每一年的高考都像是一場廣大網友的在線聯誼會,在共同為每一屆的考生送去最真誠的祝願時,我們也在共同送別那越來越遠的名為高考的青春。
高考結束後你都做了什麼?
拾荒一個人看完了一部電影,也是今天想要聊的這部《青春派》。
猶記得中學時代時,青春電影層出不窮,可是很少有能讓人真正產生共鳴的佳作。還沒有參加高考的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高中生活只是如同鏡花水月,難以觸摸和想像。後來上了高中,才明白這些電影讓人尋不到「高考」的印記,所以才索然無味。
如今已經經歷過高考的拾荒,依舊會為這部電影中響起的熟悉的旋律突然熱淚盈眶。每個人的青春回憶都會有一個寄存點,某天打開它的時候,時光會倒回到你還坐在課桌前的那一刻,《青春派》仿佛就是這樣的一個寄存點。
故事的開頭是浪漫又文藝的,16歲的高三學生居然在拍畢業照的那天,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向女神表白了。
此時距離高考只剩五天,毫無疑問,這段校園初戀被居然的母親和班主任聯手「扼殺」在了搖籃中。提到早戀,拾荒能搜索到的有關記憶也只有「禁止」二字,這是父母和老師的一條永恆的紅線,越線失敗的居然就這樣高考失利了,他的青春又一次和高考相逢了。
01《青春派》裡的青春是現實的。
至今拾荒都記得撒老師那句響亮的「不拼不搏,高三白活」以及那句扎心的「你拼爹拼不過,還不拼你自己」。作為一位永遠把高考放在第一位的高三班主任,撒老師擺在學生面前的總是清清楚楚的現實—高考是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愛之深,責之切,只是撒老師就像我們曾經遇到過的一些老師一樣,不善於表達這份愛罷了。
令拾荒印象深刻的是這部電影中的周強一角,他是一位家境貧寒,埋頭苦讀的農村學生,一個用行動在證明撒老師口中的現實的人。回顧我們的青春,最現實的存在就是為高考而奮鬥過的日子吧。《青春派》沒有避開這個現實,而是借著居然的視角平淡卻又深刻地將它展現了出來,那是做不完的試卷和喊不完的口號,也是對現實的無奈和對改變命運的渴望。
02《青春派》裡的青春又是理想的。
誰的青春沒有過一兩次叛逆的念頭呢?居然更是懷揣著自己小小的理想主義與現實對著幹,他用泰戈爾的詩當眾表白,翻牆出走甚至是放棄了高考。這時的居然還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他固執地向所有人證明著自己以為的愛情和浪漫,甚至收服了一群小弟,他們一次次地在居然的出謀劃策下向喜歡的女生表白卻又被老師無情地遏止,讓人啼笑皆非的同時卻又會懷念起學生時代曾有過的某次怦然心動,只是那樣的明目張胆和肆意妄為也只能是在電影中看到了。
03在現實中成長,也要懷有理想
這部電影以泰戈爾的詩開始,也以泰戈爾的詩結束,只是讀詩的少年最終還是在現實中長大了。復讀的一年對於居然來說也是成長的一年,這個少年漸漸學會了理解父母,感恩老師,珍惜友誼,也懂得了和自己和解。他還是有著喜歡的人,只不過這一次,他把這首祝願的詩送給了陪伴自己走過這一年的老師和同學。
那些詩就像是我們在青春年少時所有的理想與嚮往,我們會像居然一樣在現實中跌跌撞撞地長大,也會像他一樣懂得理解與感恩,又是否能像這部電影的結局一樣,把那些曾寫在手上的詩,從此記在心裡呢?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於光影中體會人生百味,一起來追劇觀影吧!歡迎大家把關心的影視作品寫在評論區或者私信給我,我會作為後續選題,希望能創作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