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普通人生活最貼近的青春電影可能就是《青春派》了吧,不管你多不凡都避不開高考,不知疲倦沒黑沒夜的日子過多少年都還歷歷在目。「兩眼一睜開始競爭」 秦海璐像萬千個出現在生命裡的老師,有威嚴也有母儀。董子健雖然有點愣頭青但表演起來遊刃有餘,很難相信是電影處子秀呢。這絕對是關於高考最好的電影,一個品嘗到戀愛甜頭的傻小子,一張分數起起落落的試卷,一幫互相挖苦互相損的哥們兒,一個剽悍的老媽,一段封印的故事,組成的回憶就是青春。
這種電影就像盛開的玫瑰,你若錯過了花期,回看必定枯萎。有些電影就是要趁年輕看,就是要在特定的時間才有味道。等你離開高考八九年,工作上摸爬滾打,酒桌上推杯換盞,生意上老奸巨猾,感情上逢場作戲的時候再看這電影就晚了,你能體會那種心境嗎?恐怕只會覺得矯情、浪費時間。錯過了就錯過了,還是那句話,看電影講究一個緣分,有些電影要看就趁年輕。
第一次看董子健的電影就是這一部,其實大部分人的高三或者說青春,真的既沒有轟動的戀愛,也不會去打胎,而且我們一般住校,車禍真的幾乎不會發生。我們最真實的青春就是學習學習,偶爾不要命的猖狂一次,被學校家長多重打擊,然後投入到無盡的學習裡。它好在真誠,好在完全恰當的情緒。母親租房陪讀,高考前夕向心儀女生表白,少年失戀的落魄與墮落,對班主任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時間慢慢治癒失戀之痛,所有細節恰到好處,由董子健痞而頹的氣質準確演繹。於是我們從中看見曾經全力以赴的自己;看見青春,看見瘋狂,看見治癒,看見成熟;分不清電影和自己。
青春題材的電影,你可以不要劇情的起伏,可以不要帥哥美女情感跌宕,但一定要做到一點,真實,只有真實,才能有代入感,才能挖掘出青春題材電影最美的內核:祭奠過去最美好青澀的歲月。就近些年的青春電影來說,《伯德小姐》做到了,國內的《青春派》也做到了,當看到「前進一分幹掉千人」的口號時,一度以為《遇見你真好》會是一部寫實的青春佳作,可當女主裝作老師調戲男主的時候,整部電影的劇情走向給我的感覺就開始變「假」。
而再往後看,除了口香糖彈指頭和金屬小雞的梗尚且在逗樂觀眾之餘,對於青春年少有所追憶,剩下的天台撕書戲,閃電俠河邊做春夢的戲,一群混混學生騎車追女神的戲,都只剩下了讓人尷尬的邏輯和演員浮誇的表演,最雷人的莫過於一群學生把閃電俠往電扇上撞的情節,這哪是復讀學校的學生,黑社會的老大哥都未必敢這麼玩,整個學校也像沒有老師存在,任由學生被電扇砸,被刀戳,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在抗戰神劇之後,《遇見你真好》可能要開創另一個潮流,青春神劇。
影片除了雷,還有兩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點,一個是致敬無間道,但有了那麼多雷人的鋪墊之後,這個致敬也顯得無比尷尬,毫無加分可言,另一個亮點則是影片末尾的說唱,雖然比起《馬戲之王》等影片裡的配樂差之甚遠,但相比前面雷人的劇情來看,還是讓觀眾稍微有些安慰。很多人在高考的時候說,老師我們恨你但是更愛你,老師我們忘不掉你,可是當我們進入社會,工作以後很多事很多話我們都忘了。人是會變的,每次看這種校園青春電影我還是會想起我的學生時代,好像我的學生時代和老師接觸最多。
《青春派》,關於高考關於初戀的片子,很有代入感,因為高二的時候喜歡上了老大,而熱戀中的人是沒有理智可言的。記得那時候滿腦子都是老大,連寫作文也給寫進去了,被語文老師點名批評我的作文「語言華麗,內容空洞造作」。做一些現在看來很傻很執著的事情。老大之後說,我對你的想念與你對我不同。進入社會的我們,無論現在的經歷是好是壞,當年高中求學生涯為未來「拼搏」的精神是我們一輩子都無法忘懷的。普通人的青春是單純、美好和平凡的,沒有那麼多山盟海誓、惴惴不安和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