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IP創意產業園,既是致力於做蘇州本地IP的實驗室,又是創意火花碰撞的殿堂,也是年輕人追逐並實現夢想的樂園。
近年來,蘇州市姑蘇區政府認真落實中央、省、市關於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主動謀劃產業空間布局,圍繞「四大產業功能區」建設,明確了產業載體的優化升級實施方案。為發揮好全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進一步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產業集聚度為重點的產業園建設被提升到了新高度。姑蘇區堅持以產業園建設為引領,帶動各產業功能區的產業集聚、濃度提升、標杆塑造。
盤活閒置資源 優化產業布局 提升產業能級
隨著《姑蘇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的正式出臺,系列配套實施方案的落地,全區產業園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通過系統摸排,可利用載體的規模和數量均有了大幅度攀升。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蘇州姑蘇區納入統計的122處產業載體共有商務面積158.94萬平方米,平均入駐率88.88%。前三季度完成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28億元,全口徑稅收21.66億元,佔全區比重24.74%。其中,以產業園為名或具有產業園形態的有36處,佔全區商務面積的28.38%,平均入駐率82.95%。從空間分布看,產業園主要集中於環線內特別是古城內,依託老舊廠房等閒置資源發展而成。
姑蘇區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藉助市、區兩級國資平臺,轄區按照「一城兩線三片」的布局,整合古建老宅資源,重點支持歷史城區旅遊產業發展。文化新經濟產業功能區內,可用文化新經濟產業載體54處。在踐行古城保護、探索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姑蘇區有效利用這些閒置的載體資源,聚焦特色化發展,已成為提升古城產業能級的一項重要舉措。以產業集聚度為重點的產業園載體建設,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特色產業集聚 產業濃度提升 標誌項目引領
以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為引導,姑蘇區將分三年逐步引導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同時按照「聚焦一個主題、導入一線企業、聯合一流運營、打造一扇窗口、搭建一級平臺」的「五個一」標準,在各產業功能區內選取一批載體打造品牌示範園區,通過產業園區質量提升,推動特色產業集聚、產業濃度提升和標誌項目引領。
藍·芳華文化創意產業園曾是蘇州金塔電子有限公司,是全國電視機組裝配件的重要生產基地。在上世紀90年代,企業效益不佳,建築場地也因年代久遠毀損嚴重。去年起,江蘇藍園商業管理發展有限公司對該園區進行了整體設計改造,將其打造成集創意、體驗、服務等多元素為一體的「影視文藝創業社區」。除了提供人性化辦公空間、基礎辦公服務,該園還為影視、音樂等相關文化業態的人才提供孵化及交流展示平臺,成為文化、科技企業成長的「加速器」,連續促成項目落地,最終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企業社交生態體系。
位於平江新城的聯實大廈,原為平江新城現代服務大廈。建成後業態雜亂,空置率居高不下。去年,大廈由蘇州聯實資產管理發展有限公司整體租賃。此後,平江新城積極引導其明確電子商務集聚區定位、開展靶向精準招商,如今無不透著新興電子商務產業園的既視感。目前,聯實大廈內電子商務產業相關企業已達23家,產業集聚度近70%。截至9月,全口徑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已達6000多萬元。
統籌協調推進 加強專業運營 激活資源轉化
為了進一步推動姑蘇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姑蘇區將科學制定產業載體整合、改造、提升方案,按照「建設一批、儲備一批、醞釀一批」打造推進思路,不斷推進儲備項目、醞釀項目建設,壓茬推進姑蘇雲谷、農校實訓樓、姑蘇69閣、熱工院、閶門飯店、新星織造廠(星輝1976科創園區)、南環10號(一帶一路)產業園等重點品牌示範載體打造。跟蹤關注好其他閒置、低效載體,鼓勵運營單位通過包裝策劃、整治改造等形式,對「半拉子」、長期閒置、功能不清、效益不高、產權分散的樓宇進行盤活,儲備一批待轉化載體。
在全區總體產業空間布局的基礎上,計劃以產業園區特色化、專業化、集群化為引領,以文創產業園為例,未來投入運營的園區要強化文化、創意等內容屬性,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園區「增效」,提升園區競爭力。同時,儲備一批具有產業發展經驗、掌握產業要素資源、熟知產業發展規律的專業運營企業,創新園區建設、管理模式。組織載體運營方參觀學習其他地區產業園先進經驗、邀請國內外頂尖策劃團隊為區內產業園制定個性化提升方案等形式,逐步引導樓宇運營方提高轉型升級積極性,推動樓宇經濟由「租賃型」向「管理型」轉變。不斷推動產業園區內自組織發展,加快形成高效互動與交流合作的組織網絡,提供入駐企業增值服務。 蘇發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