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機構均有開辦管理培訓生(Management Trainee,簡稱MT)計劃,願花時間、資源培養自家領袖班底。
由於MT晉升階梯明確、學習發展機會多,許多職場新人趨之若鶩。如英資大行太古集團的企業領袖培訓計劃(下稱MT計劃),每年都會收到逾6,000份申請,最終只有約25人成功脫穎而出,與集團主席史樂山(John Slosar)一樣,踏上青雲路。
香港太古集團領導發展總經理兼意博國際董事總經理黃嘉盈指,太古會評估申請人的學業成績、課外活動、性格特質是否配合企業交化等。
太古MT計劃向來是集團管理層乃至大班的搖籃。今天為太古招聘及栽培人才的香港太古集團領導發展總經理兼意博國際董事總經理黃嘉盈,26年前曾是一名國泰MT。
學科非關鍵性格需適合公司
4成太古MT畢業於本地大學,其餘來自內地、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及法國。(受訪者提供)
黃嘉盈謂,現時太古的MT計劃包括集團環球企業領袖培訓生計劃(House Staff Programme)及企業領袖培訓生計劃(Group Staff Programme)。前者是國際性的計劃,由倫敦總部負責招聘,每年平均取錄7至9人;後者專為內地及香港居民而設,由香港辦事處負責招聘,一般取錄16至18人。
兩項計劃每年都「爭崩頭」,去年合共收到8,000份申請,透過6輪面試或評審(見附圖),太古千挑萬選,選出約25名職場新人王。每年取錄人數不一,主要視乎公司需求及申請人質素。
黃嘉盈指,太古會評估申請人的學業成績、課外活動及暑期實習經驗、性格特質是否配合企業文化等因素。「學科不太要緊,太古很多高層都不是商科出身,有些讀哲學,之前的主席讀歷史,現在的主席是讀經濟的。」
20年轉12崗位培訓通才
MT須參與培訓活動,學習領袖思維及團隊解難技巧。(受訪者提供)
就Group Staff而言,MT參與入職課程後,將接受為期3年的實習,其後會被調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包括後勤職位及派駐外地工作,涉足太古多個業務範疇,包括地產、航空、農業企業及食物鏈、海洋服務、貿易及實業部門。
MT參與國泰的管理課程,須於限時內利用有限資源砌出模型大橋。(受訪者提供)
黃嘉盈強調,MT計劃其實不止3年,「只要你留在太古,也會接受培訓。」今時今日,她仍以MT自居,直言學習未止息。
「首3年差不多每年要轉一次工,這讓MT認識到公司不同領域的運作。這3年裡沒有人需要你管理,你只要管理自己而已。3年後,可能是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轉新工作,那段時間你會開始管理其他人,似乎沒有培訓,其實不然,只是培訓形式不同了,較多教你做個更好的管理人、更好的領袖。」
黃嘉盈補充指,太古旨在培訓通才,故要求MT不時轉換工作崗位,1個做了20年的MT平均會轉12個崗位。以她本人為例,1988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科學學士畢業後,同年7月加入國泰航空任見習行政人員,其後先後出任管理資訊系統行政主管、美國及拉丁美洲副總裁助理、市務計劃經理、比荷盧及北歐地區經理、新加坡地區經理、德州及東歐地區經理等逾10個職位。
由落實個人項目到帶領營運
「MT在工作上要不停調動,可能要去不同地方工作,主要按照公司的需求,也會了解他們的意向。MT入職首5、6年,我們要把他們發展為什麼都做到的通才。 」
她又解釋太古對MT事業發展的期望:「首3年為individual contributor,自己落實很多項目。到第4至8年,他應該開始帶領1個小團隊,可能是5至8人的小組。到第9年開始,我們期望他是個營運領袖,manager of managers,可能是管理1個業務單位或部門,可能有10餘人的。」
「營運領袖可能做很長時間,由1個後生的高層人員到總經理都是這段時間內發生,可能是10至15年的時間,之後再篩選可能見到誰是將來的Director(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