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3月都會迎來求職、跳槽高峰,很多人都在年關的時候,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辭職?」
細細的盤點了一下,對辭職蠢蠢欲動,無非就以下幾個原因:
覺得崗位越來越螺絲釘,能力得不到提升,職業發展受阻。沒有得到相應的薪資水平,付出得不到回報,心裡受委屈。覺得體制內過於安穩,人生一眼望到頭,想要跳到體制外實現更多的可能性。不適應新公司的風氣,工作環境和工作風格,急著想要換另一份工作。然而在職場上遇到的難題,真的只是重新換一份工作就能搞定的嗎?
在問答上看到一個從國企銀行辭去工作的網友,這樣吐槽自己的轉行經歷:
在銀行工作的那段時間,每天要麼推ETC,要麼推手機銀行和各種基金,任務一直接連不斷。不僅業務繁忙,每個月結和季度還要時不時進行團隊之間的各種比服務質量和業務比拼。有時候任務量一上來,就要被要求發各種朋友圈,讓親朋好友們求關注。於是不喜歡每天被任務壓著的他,便跳槽到醫院做起了收款的閒差,沒有了任務,頓時覺得輕鬆了許多。可是時間一久,他就發現,每天都要面對無數個病人的諮詢和各種奇葩問題,才覺得跟在銀行的工作沒什麼本質差別,而且待遇還沒有銀行那邊的好。
很多跳槽的人可能都有過上面類似的經歷。總覺得自己從事的行業不理想,然後聽到別人說某某個行業前景好,自己也覺得很不錯,也許是個機會,於是便匆匆找了機會跳槽進去,時間久了才發覺,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辛酸和難處。
我的一個朋友小美可就比這位網友的選擇明智多了。
小美之前一直在一家小公司裡做著行政的工作,但是因為行業不景氣,小公司的業務越來越難做,前段時間便解散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業問題,小美不僅拿到了一小筆賠償金,還重新換了一份會計的工作,薪水直接翻倍。
一開始我還很納悶,同樣經歷公司倒閉,為什麼小美就能如此幸運。
原來,當時小美早就察覺到了公司的異樣氛圍,人員經常頻繁變動,細想之下,頓時就有了危機感。於是她利用下班後的業餘時間,報班考了一個會計培訓班,不僅拿到了會計職稱證書,還獲得了培訓機構的就業推薦機會。
所以當職業上出現問題,往往不是簡單的換一份工作、跳一個行業就能輕鬆解決的。解決問題的根本,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
就拿跳槽的基本操作來說,在打算轉行之前,你是否真的有自己動手對目標行業做過基本的了解和市場調查。在換一個崗位之前,有沒有先嘗試過向專業的人員諮詢。職場遇到瓶頸的時候,你有沒有及時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即使覺得目前的工作實在做不下去了,在轉換職業的過渡期,你是否已經開始著手職業生涯的重新規劃了。
社會發展太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這個時代已經沒有所謂的「鐵飯碗」之說。以往只要固守一隅就能守住飯碗的工作方式,越來越不被看好。
比如前段時間的收費員下崗新聞,科技的發展已然悄無聲息地就讓在高速站上工作了十幾年的收費員們紛紛下崗。如果在職業的選擇上,不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就註定要被時代所拋棄。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很長,越早開始做職業生涯規劃越有利。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既然事情無法預測到,那麼再怎麼規劃也是白忙活。」
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並不只是給自己框定一條職業路線,而在於用它來敦促我們,對自我和周遭的環境進行不斷的探索。用積極的態度,為應對隨時變化的外界環境,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份合格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梳理我們的工作重點,讓我們更加專注於某一個領域,通過不斷學習和提升專業能力。
中國職業生涯規劃、人生設計專家徐小平說過:「如果不做職業生涯規劃,你離挨餓只有三天。」古人也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由此可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目標,就很容易在成長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出一份合格的職業生涯規劃呢?
第一步:確立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
首先一個好的職業目標,一定是科學客觀、切實可行的。職業目標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優缺點,即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性格、還有特長。
只有建立在自身真實的實際狀況之下的目標,才是一個值得腳踏實地去執行的目標。不要過分眼高手低,盲目自信,同時實力一定要配得上自己的野心。也不要過分自我貶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潛能。
確立職業目標,說起來可能很多人會有點寬泛。那麼我們不妨換成另外一種說法,比如「工作3年、5年、10年後,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時候,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向牛人看齊。快速搜索行業中,已經有哪些值得認可的大神,並以他們為標杆。
因為行業中的大神也是從小白一步步走過來的,他們的成長經歷,對我們來說一定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並以他們為標準,進一步確立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
第二步:進行客觀的自我評估與環境調查分析。
只有在清楚了解自己的情況下,才能對自己進行更準確的分析。職業生涯規劃,同樣也注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原則。
「知己」,指的是要清晰的了解自身的綜合情況。比如你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知識結構、個人的優缺點等。不斷的反問自己,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用這種自問的方式,不斷挖掘出自己的優劣勢,發現自己的擅長點。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想要實現什麼樣的職業狀態,這些都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前提。
「知彼」,則需要進一步了解分析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比如行業環境,職業環境,甚至是個人的成長環境等。只有在做到既知己又知彼的情況下,才能對自己進行更為客觀的評估和職業方向的判斷。
比如當下社會環境的就業形勢、相關就業政策、行業中的市場背景、行業分析、目標企業分析、相關職位的詳細了解等。因為一個新的政策,可能會關乎一個行業的發展動態。而一個目標企業是否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對應的職位選擇和工作內容,是否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發展路徑等等,都是職規的重要參考因素。
三、確定職業生涯成長路線。
因為每個人的職業經歷、年齡、學歷、愛好等各不相同,在職業路線上的選擇也會千差萬別。只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路線。
1、理想型路線。
每個人都期待有一份理想的職業,但是理想畢竟總要高於現實,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則意味著理想的職業,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比如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想從事的行業其實並不是你的本行專業,但是你又有特別強烈的願望想要往這個行業發展,去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那麼到底怎麼辦!
原本在本行業中早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從事新行業,說明你就得放棄現有的資源,一切從零開始。
一旦堅定了職業目標,就要懂得適當取捨,並及時復盤總結自己的可遷移能力,並為實現目標立即行動起來。
2、適應型路線。
確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路線,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充分考慮和平衡自身的性格特質、學歷、還有個人經歷的基礎上,來確定自己將來適合發展的職業路徑。
3、限制型路線。
可能因為受到自己原因或者低落的市場環境的影響,不得暫時放低姿態,從基礎領域做起。比如一個在家多年的全職寶媽想要回歸職場,因為受到年齡和職業經驗的雙重限制,可選的職業方向則會變得越來越窄。
四、制定落地可行的行動方案。
接下來,根據選定的職業路徑,為自己制定一個清晰、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把總目標分為長期目標、中期和短期目標,然後把執行方案進行細化,並落實到每一個目標階段中,大到比如這個時間段裡要完成哪些目標,下個時間段裡要完成哪些目標?小則比如今天該做什麼,明天該做什麼?
只有能建立在切實可行的具體行動上的目標,才不會是個空談。而且一個看似遠大的目標,其本質也離不開每一個細小目標的依託。不積跬步,就無以至千裡。
所以只有學會將總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並一步一步去實現它們,才能逐步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五、定期對職業規划進行評估反饋。
職業生涯規劃一定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影響生涯規劃的因素太多,比如行業的變動、個人因素的不可控等,都會對職業規劃造成一定的影響。
所以要定期對自己職業規劃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重新評估。比如是否需要重新選擇職業目標?職業路徑有哪些需要調整的方向?是否需要對行動方案進行修改?
只有進行及時的跟進和反饋,才能切實發揮職業規劃的作用,而不只是一個做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計劃而已。
總之,行業是處於動態變化的。制定好一個時間軸,定期給自己的計劃做反饋,比如每隔半年時間,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就對職業規划進行檢視和修正。
我是金小牛,聚焦個人成長,擅長學習,熱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