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靠譜的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收到,是一種尊重
知乎上有過這樣一個問題:「哪些行為看似很微小,卻最能暴露一個人的情商?」
下面有一條回答字數很少,卻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
「收到請回復。」
與人交流最糟糕的體驗莫過於:一條信息發出去之後,就陷入了無盡的等待。
無論你在屏幕這邊等得多焦急,對方就是沒有回覆,所有消息宛如石沉大海,連點回音都沒有。你不知道對方是沒有收到,還是收到了不想回。想打個電話過去,又怕打擾到對方的正事;試探著再發一條信息過去,依然沒有回覆。
等到你這邊急到發瘋,連著追問N+1遍的時候,對方不緊不慢地回一句:「早看到了,囉嗦什麼。」
簡直氣到不想說話。
現代的通訊科技越來越發達,大家能用微信通知的事情很少打電話。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收到回復」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項社交禮儀。
網上很多人把收到信息不回的行為歸咎於「懶癌」,「社交恐懼症」,甚至有人調侃地說:「我用意念回復過了」。
這些當個段子樂呵一下可以,但是如果真的這麼做了,給人留下的就是情商低,不尊重人的印象。
看到了信息,動動手指回復一句「收到」,用不上30秒的時間,但是這卻是一項很重要的社交禮儀。它代表了對發信人的一種反饋,更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
收到,是一種責任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學校或者公司在發布希麼通知之後都會加上一句「收到請回復」。
一開始我也不理解,覺得這就是一種形式主義,浪費時間又無聊。一個群的人回復「收到」,手機嗡嗡響,震得煩死個人。
後來我自己組織了一場活動,才明白「收到請回復」的重要性。
很多活動需要根據人數確定規模確定要準備的東西確定場地確定時間,而不回復會很讓人抓狂。尤其是活動快要開始時,那些收到不回復的人,是等還是不等呢?
對於不回復的人,組織者往往要耐著性子挨個地私聊,去再次通知已經強調過的事情,以確保向每個人都傳達到了消息。最後不會因為「沒看到消息」耽誤正事。
而如果每個人都能有這種自覺,在收到信息的時候回復一句「收到」,代表你看到了這個消息,並且明白應該怎麼做的話,這原本是一件可以不必進行的工作。
回復一句「收到」,可以省去對方很多猜測,焦慮,以及重複傳達的時間和精力。
這是處事成熟的表現,也是自身責任心的體現。
在團隊工作中,看似簡單的一個「收到」,卻是人品及責任心的一個反射。
收到,是一種體貼
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了同學母親的電話。阿姨特別焦急地問我:「小孟有沒有跟你在一起,我昨天給她發微信到現在都沒回復,打電話也沒人接,她是不是出什麼事了。」
當時聽到這件事我心裡也是一慌,小孟家條件不是很好,所以她勤工儉學經常打工到很晚。家裡母親擔心她,幾乎每天都會發信息問她有沒有平安到家,但是昨天卻一直沒有收到回復。
我試著給小孟發信息打電話,同樣沒有回應。後來找到她家去,發現她還在呼呼大睡。
她解釋說,昨天打工太忙了沒顧得上回,回家倒頭就睡直接把回信息的事給忘了。
當時她還覺得母親有點沒事找事:「不就一次沒回信息嘛搞得像天都塌了一樣,我能出什麼事啊。」
後來放假回家再提起這件事情,才知道那一晚她的父母一宿都沒有睡覺,甚至準備天亮如果還聯繫不上她,就直接買機票到學校來找她。
「你人不在身邊,我們就只能靠簡訊電話來聯繫你。你回復了,我們知道你好也就放心了。要不然這心裡總是擔心,總是惦記你。」
小孟轉述她母親的這段話時,我們幾個朋友心裡都很不是滋味。
長大之後,我們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離開父母身邊。有時候自由大勁兒了,玩瘋了,總是會忘記回父母的消息。
我們會埋怨他們小題大做,卻不能體會他們在屏幕那邊聯繫不上我們,滿心都是焦急和恐慌的心情。
收到他們的信息回復一句,讓他們知道你平安,是身為子女該有的體貼。哪怕只是回復幾個字,也不至於讓他們因為擔憂而寢食難安。
微博上有人說過,回復一個人信息的速度,代表著對ta的重視程度。如果一個人每次都秒回你的信息,那ta一定非常在意你。
但是對於其他的信息,你可以不「秒」,卻一定要「回」。
哪怕當時沒有空閒,回復一句「在忙,稍後再說」,也是一種交代。實在沒有注意到而遺漏了的信息,回復時先說一句道歉,講明理由再繼續交談,也是一種彌補。
收到回復,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舉動,但卻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人品與責任心。
記得剛入職場的時候一位前輩跟我講,要多跟靠譜的人來往,我問他,什麼樣的人才算是靠譜的人呢?
他的回答是:「所謂靠譜,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而這「回音」有時候不需要長篇大論,簡單「收到」兩個字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