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無論從認識論上的重合還是本體論上的實際影響,都是強調歷史的「活」的部分和意義)。我們自己的歷史是至今唯一沒有斷絕過的,足夠悠久,但是只有成為「當代史」的時候,那個活力才充分體現出來。這一點,我們平素繼承下來的成語、典故也就是在我們「理解」、接受、認同的情況下才有活生生的意思,因此看起來,與原有出處和原本意思不一樣的所謂「斷章取義」就是存在的需要,發展的需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到了偉大的領袖筆下,截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來到了雷鋒的日記裡,就有了這樣的句子,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一下改變了莊周的「無為」思想創造了屬於無產階級的氣概。只要我們能夠區分開莊子休與引用者之間的不同的表達,就能體會這樣的進展,即使不去回到《莊子》中,不去了解道家,也不影響我們理解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共產主義戰士在繼承歷史中所能表達出來的自己的境界。只有我們願意去探究這些話的來源,以及從源到流如何一路過來的時候,才回到那個源點上,這又和我們自己的理解和理解的需要聯繫在了一起。母以子貴原出自《公羊傳》,說的是先秦春秋時候的事,很遙遠了。這話是解釋一個人尊貴的原因的,解釋的原話是「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單單看字面,沒有理解的障礙,「母」和「子」互相抬升對方的地位和尊榮。但是這個今天看來自然的母子關係,在當時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中,有著太多的社會文化包涵。首先,這個母指的是母族,即使先秦時女子比較後來相對要自由一些,但是涉及到婚姻,女子是以所在家族的符號出嫁的,個人的成分要服從於家族的成分,想想「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的嚴格的等級秩序,女子只有在自己所在家族(母族)和出嫁後的家族(夫族)地位之上展示自己的才情,或者說,貴就在於出生和出嫁的貴,這是「天生的」,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這樣的地位才有可能出嫁到家族地位相當或者高攀的家族。這樣的人的榮耀地位是來自娘家的最重要的嫁妝,最有說服力的資本,這樣的女人生出的孩子,也就隨著母親的光環、地位,而自然遺傳了光環、地位,故曰子以母貴。這裡就是講出身,與這個孩子的自身表現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如果這孩子錦上添花,不負韶華,有了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權威,就有了母以子貴,包含,不僅母親的地位更加尊榮,連帶母親的家族也提升,成語子貴母榮,此之謂也。其次,一個家族中,看母親在夫族中的地位,屬於嫡母還是庶母,古人講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個嫡庶地位就是由母親的地位決定的。子以母貴也是與個體的自我表現無關,只看血統的。同樣的孩子的出息,能耐,也在光宗耀祖同時,光耀了自己的母親,是謂母以子貴。可見子以母貴,無論是靠了母親的出身(母族地位)還是靠了母親的嫡庶位置,都是生前就決定的。這個直到今天也沒有徹底改變,媽媽的膝頭是孩子的第一張書桌,不同的媽媽提供的書桌是不一樣的。如果單單說純粹自然的母子關係,「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就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一個完全的整體。無論對於母,無論對於子,互相給予信心,互相給予期望。沒有母親的菩薩心腸,心甘情願帶著一直蝸牛去散步,那一份天下最濃烈的愛就不能浸潤孩子的身心,這種無條件的愛的珍貴和重視,就是子以母貴的前提。但是這只是基礎,不是條件。有了這樣的基礎和條件,母以子貴才從期望變成,達到期望的結果。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是一個和諧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互動和變數的過程,基礎增強,結果理想。按照自然的母子關係,可以理解為孩子在家庭教育下的成長過程,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嶽母刺字以及亞聖孟子,名將嶽飛很典型地註解了這句話。即使在當時的社會關係和秩序下,《公羊傳》裡的解釋也是兩句話都說上,不是只強調家族的地位和家庭中的地位,也強調個體的努力奮鬥(自強不息)加上來自家庭、家族到殷切期望,這在家庭、家族中也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但是把這句完整的話割裂開來,就不僅是不自然,而且是荒謬或者別有所圖。家庭教育中過度強調母以子貴的期望,把子女作為父母理想的實現工具和結果,不顧及子女的個人成長的特殊性,就是把前半句的基礎和條件當成了一種投資。如果這只是家庭教育中問題,只是一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的偏差,畢竟還有不同家庭不同的教育觀念相互之間的修正和糾正,那麼學校教育割裂這樣完整的一句話,那就是也只能偏到母以子貴上,因為子以母貴是正常的切入口,也是學生自然進入到學校的契合點。
學校(作為母)為什麼會以自己的學生「貴」,而且是取得榮譽,獲得名次,為母校爭光的學生「貴」,這裡潛在的臺詞就是,所有的這些獲得都是在這個學校的氛圍下學校的付出老師群體的優秀才有的,如果只是讓無論取得成績的學生,還是鼓勵其他的學生感受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學校的重要(「貴」),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要形成良性循環,就要「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但是學校教育不能因為甄別、選拔這樣的教育評價就開始進行淘汰,就把選拔沒有通過的就作為淘汰品,這裡要求「一個也不能少」。
如果只是宣傳優秀的學生是為了有效果,那就應該加強「子以母貴」,學校是怎樣引導提升從而使得優秀的孩子出類拔萃的,從而宣傳學校,引導帶動更多的學生端正態度、鼓足幹勁、形成特色,提高成績。但是把考試的結果(當然是優秀的,也是學校為之「貴」的地方)作為亮點,就等於說這就是教育的方向,教育的重點,教育的成功,那麼其他不是亮點的就只是一個陪襯。
這樣的「母以子貴」在宣傳上就是為了宣傳,就是在宣傳學校,或者說為了學校自己的利益,因而這樣的「母以子貴」就成了水漲船高。
儒家是講究義利之爭,取義舍利的,「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如果捨不得利,就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教育中似乎可以取墨家的觀念「交相利兼相愛」,其實這又回到那句完整的話上了。經常說的一句,來而不往非禮也,原來也是有出處的,原話是「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在《禮記》裡的話是兩個方面都說到的。就像「和為貴」的原話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是不是說講「禮」就要講「理」,或者講「理」就要講「禮」,這可能不僅是要周全,也是對「利」的一個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