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拾貝|標籤理論(labelling theory)

2021-03-02 中國教育學會

一譯「標誌論」。

20 世紀60 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學特別是越軌社會學和教育社會學研究中解釋越軌行為的新觀點。發端於美國哲學家G.H.米德、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的理論和美國芝加哥學派早期的有關研究。

  「標籤」一詞,較早見諸美國社會學家肖的《違法經歷的發展史》(1931)。美國社會學家特南鮑姆在《犯罪與社區》(1938)中將數據與分析相結合,為現代標籤理論提供了第一個主要實例。

貝克爾在《局外人》(1936)中,把這一理論正式引入越軌社會學。率先將其用於教育研究的是英國社會學家裡斯特。70 年代,為英國「新」教育社會學者所推崇。主要倡導者是裡斯特、凱迪及埃斯蘭。

這種理論認為,出現持續的越軌行為或者變成越軌者是因被貼上了越軌者的標籤;學業失敗兒童和問題兒童的產生,可歸因於教師對他們所貼的這種標籤。如果標籤改變,情況亦隨之改變。

裡斯特首次從社會學角度考察課堂中的自我實現預言現象,並應用標籤理論印證了「皮格馬利翁效應」。他撰寫的《標籤理論對理解學校教育過程的貢獻》強調注意:

(1)學校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評價機制;

(2)學校形成和支持這些機制的方式;

(3)以這些機制對個別學生進行的評價;

(4)學生對它們的反應;

(5)以此為基礎的人際互動結果;

(6)某種評價標籤怎樣長期影響學生的選擇等問題。

在具體分析這一過程時,裡斯特指出,學生被貼上「聰明」「遲鈍」等標籤,源於教師期望;教師期望的形成取決於5 個基本決定因素:結果導致學生的自我預言實現。

學生的社會背景;

學生以前的成績;

學生當前的成績;

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

人際關係

——教師期望的形成取決於以上5個基本決定因素


《教育大辭典》——

  編纂大型教育工具書,是教育事業的一項基本建設。1985 年 11 月,中國教育學會在武漢召開的第二次學術討論會上,積極倡議編纂一部大型的教育專業辭典,並由時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張承先任組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顧明遠任主編著手編纂,經過我國千餘名教育專家學者6年的努力,《教育大辭典》於1992年問世,後在此基礎上,又編纂出版了《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


教海拾貝系列 

《教育大辭典》:保持曲線

《教育大辭典》:被動衰退

《教育大辭典》:避免失敗的動機

《教育大辭典》: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

《教育大辭典》:存在主義

相關焦點

  • 數學物理|滲流理論 Percolation theory
    滲流理論(英語:Percolation theory)是數學和統計物理領域中研究隨機圖上簇的性質的一套理論。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多孔材料,求問液體能否從頂端貫穿該材料直至到達底部。滲流理論將此抽象成以下數學問題:建立一有n × n × n個頂點的三維網格模型,相鄰頂點的邊有p的概率是連接的,或者說有(1-p)的概率是不連接的,每條邊連接與否相互獨立。滲流理論的基本問題是,當n很大以至於體系可以近似為無限網格時,求問至少存在一條貫穿整個網格的路徑(稱為滲流)對應的p的範圍。這一p的下界,pc,稱為滲流閾值。該問題由布羅德本特和漢默斯利於1957年提出,其後相關問題被廣泛研究。
  • 理論分享 | 控制理論 (control theory)
    控制理論( (control theory),又稱控制論( cybernetic)理論,主要考察機械的和人類的自我調節系統。該理論的中心思想已歷經數十年的討論(例如,Cannon,1929),但直到Wiener(1948)才首先將控制理論確立為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控制理論對諸如管理學、工程學、應用數學、經濟學和醫療保健等多個不同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 理論分享 | 鏡像理論 (image theory)
    ‍‍鏡像理論(image theory)聚焦於對個體在關係或組織情境中的決策分析並且假設決策在未來既可能被維持,也可能被修改。作為一個有關決策制定的心理理論,鏡像理論是對傳統決策理論的補充。鏡像理論中的「鏡像」指的是被捲入決策中的圖式。圖式指的是認知框架,它可以幫助決策者構建他們自己的世界,並為決策過程提供具有意涵和結構的信息輸入。鏡像理論是對行為決策過程的真實刻畫。傳統決策觀認為,決策是經蓄意和系統化而制定的。相反,鏡像理論認為,決策是直覺自動生成的。根據鏡像理論,人們經常使用簡單、容易、合成和快速的方式制定決策。
  • 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核心是什麼?——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題解
    本文僅就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這一書名的理解和翻譯展開討論,希望能以斯密思想文本解讀為基礎,仔細辨析書名中每一個詞的準確含義,試圖從中尋找能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其道德理論的鑰匙。首先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斯密這一題目的由來。
  • 理論分享 | 歸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闡明了觀察者是如何對自身及他人的行為結果進行因果解釋的(Kelley,1967,1973;Weiner,1985,1986,2010)。該理論試圖解釋,人們對過去自身成敗原因的認知會如何影響今後他們對成敗的態度、動機和期望( Weiner,1974)。
  • 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德西和萊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然後這個SDT理論就發展成很大的事業。他們為這個理論創建的專題網站:http://www.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自我決定論有一篇中文論文《認知動機理論的新近展一自我決定論》,簡要介紹了自我決定論的四個主體內容。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劉海燕、閆榮雙,首都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郭德俊。
  • 思客︱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核心是什麼?——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題解
    如果是前者,在加上the theory之後,可能就意味著斯密是想在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之中重新探討一個古老的問題;而如果是後者,加上the theory卻可能意味著斯密試圖做出一種理論上的創新。從這一角度出發,斯密題目中的措辭the也就成了值得探究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斯密自己對他所提出的理論的定位和解讀。
  • 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在教育領域中學術應用
    如果將論文比作人,那麼理論模型就是撐起一篇論文的骨架,它奠定了一篇論文的水平與層次,「模型寶庫」欄目甄選社會科學研究常用理論模型,定期講解,並推送優質文章。本期為大家介紹在教育等領域廣泛應用的理論模型—— 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
  • 理論分享 | 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heory)
    社會認知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人類活動是由個體行為、個體認知及其他個體特徵、個體所處的外部環境這三種因素交互決定的。以上三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既不會同時發生,強度也不盡等同;此外,它們對彼此的影響也不會即刻顯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因素之間的雙向作用才會逐漸得以發揮。基於這一理論出發點,人既是環境的塑造者,也是環境作用的產物。
  • 圖論Graph theory
    Refer to the glossary of graph theory for basic definitions in graph theory.在數學中,圖形在幾何學和拓撲的某些部分(如紐結理論)中是有用的。代數圖論與群論有著密切的聯繫。
  • 「標籤理論」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運用
    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實踐中會有意或無意地用到「標籤理論」。恰當運用標籤理論,貼什麼樣的標籤,怎樣貼標籤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著力思考的問題。「標籤理論」在現實教育中有很多真實的故事,它們或肯定或否定著一個人未來的發展,結局有天壤之別。教育工作者應該怎樣運用「標籤理論」來為教育服務呢?
  • 退潮,到陽西趕海拾貝 !
    退潮,到陽西趕海拾貝 ! 陽西縣沿海灘涂盛產各式各樣的海貝,在上洋鎮南山海村的灘涂上,不少遊客喜歡傍晚時分來到這裡拾貝
  • 關於加拿大食品標籤及營養標籤的解讀
    3)糖標籤(Sugars labelling)   本次修訂在配料表中增加了總糖(total sugars)和糖基原料的每日攝入量。規定總糖的每日攝入量不能超過100g,所有食品的營養標籤必須聲明糖的每日攝入量百分比(percentage of the daily value)。
  • 微信「話題標籤」:六度理論與二度理論的「兼容」悖論
    10月4日,微信向部分用戶開放了朋友圈「話題標籤」的功能,時機挑選的可謂「微妙」。作為一個自媒體人自然要搶先嘗試一番,體驗後,最大的感受就是——雞肋。產品經理圈裡,張小龍的克制、微信的極簡主義,擁有大批的擁躉和信徒。這個「話題標籤」的功能,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看,都和極簡、克制和不打擾用戶的張小龍式理念不沾邊。
  • 項目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項目反應理論簡介一、項目反應理論的概念項目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 IRT)是一系列心理統計學模型的總稱,是針對經典測量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簡稱CTT) 的局限性提出來的。
  • 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論包含很多方面:元表徵、假裝、欺騙的能力、精神-實體的區分、外表-現實的區分、所見引導所知、感受和理解的原因和結果、視覺觀點採納、情感識別、同理心、精神狀態術語以及言語行為的理解、理解諷刺、反事實推理、反思、意向性等等。個體發展心智理論的能力依賴於四大能力:看、聽、思考和感受。
  • 推薦 :計算學習理論簡介(附資源推薦)
    計算學習理論使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學習任務和學習算法PAC 學習提供了一個可以量化機器學習任務計算難度的方法VC維提供了一種可以量化機器學習算法計算能力的方法計算學習理論(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putational_learning_theory),或者簡稱CoLT,是與應用於學習系統的形式化的數學方法的使用有關的研究領域。
  • 藝海拾貝口才學校《21日練》第一季(寒假)即將起航
    下圖為藝海拾貝語言創意中心二維碼,請保存至手機。藝海拾貝語言創意中心的孩子們都練起來吧  知識體系根植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每一課都採用「吐字發聲」「語言表達」「即興口語」三軌並進的課程布局,除了引導青少年具備直指人心的朗誦能力之外,更重於傳授傳播學領域裡表現出的說服能力、溝通能力和口語傳播技巧
  • GDA學術周分享 | 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GDA每周學術分享——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決定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對很多領域的人類活動行為具有指導價值的動機理論,在管理學領域,尤其是組織管理、人力管理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