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話題標籤」:六度理論與二度理論的「兼容」悖論

2020-12-09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師天浩

微信正在進行一場曠日持久並小心翼翼的「自我革命」。

特殊時期的長假最該休息,反最忙碌,走親訪友、結婚嫁娶,樁樁件件皆是開心事,然而一天三四場,同樣令人身心俱疲。媒體報導,十一假期貴州男子在8天時間裡要趕23場婚禮,除了睡覺,不是在婚禮的現場,就是在婚禮的路上。10月4日,微信向部分用戶開放了朋友圈「話題標籤」的功能,時機挑選的可謂「微妙」。作為一個自媒體人自然要搶先嘗試一番,體驗後,最大的感受就是——雞肋。

產品經理圈裡,張小龍的克制、微信的極簡主義,擁有大批的擁躉和信徒。

這個「話題標籤」的功能,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看,都和極簡、克制和不打擾用戶的張小龍式理念不沾邊。

微信裡的「六度空間理論」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提到營銷推廣離不開「兩微一抖」,抖音作為短視頻APP暫且掛起不提(視頻內容娛樂性天然強過媒體性)。單說微博、微信兩大社交媒體,國內很多大事件輿論的「冷啟動」都在它們之上發起。微博更偏重於媒體屬性,微信更偏重於社交屬性。前者是開放式網際網路信息傳播方式的集大成者,將信息的傳播由傳統社會的「六度空間理論」,凝縮到「二度空間」。

舉個慄子,一個只關注肖戰的00後,或許會因為微博的熱搜榜看到@杜拜旅遊局 的一條微博,她通過轉發就可以實現信息的再傳播,而@杜拜旅遊局 理論上也會因為看到了該00後的轉發,通過回復、點讚甚至分享的操作實現一次完美的閉環互動。

微博這種社交媒體形態,將網際網路信息高效流通的機制發揮到了極致。

微信,確切地說微信朋友圈,其魅力在於「反開放式網際網路」,將現實世界的「六度空間理論」嫁接到朋友圈裡。朋友圈每月、每周也會爆發一些刷屏的大事件,但這種傳播確實基於一個又一個「島鏈」傳播。

比如說,馬化騰朋友圈發一個吐槽友商的微博,他的好友可能會先截圖並在朋友圈裡發布。10s的時間裡,好友的好友再轉朋友圈,…的好友再轉朋友圈。「六度空間理論」下,一個偏遠地區的小鎮青年,同樣有機會在幾秒的時間裡看到這條朋友圈截圖。

那「六度空間理論」和「二度空間理論」究竟有何本質上的不同呢?天浩認為主要差異在於傳播和社交的關係上。

六度空間理論裡社交是一切輿論發酵的基礎,你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關不關心某件事,決定了你朋友圈發布的圖片、文章連結、視頻的傳播範圍。這種模式下的社交平臺,人看到的信息大多數是和自己擁有某種關聯,畢竟一條內容被你看到要經過「層層篩選」。缺點是,你無法「越過」你的好友看他的好友的朋友圈,更無法和他的好友(非共同好友)進行交互,信息質量上去了,互動性卻很差。

易烊千璽與微博粉絲互動

微博的「二度空間理論」則反著來,由於該平臺內容傳播機制非常多元,你的微博主頁內容五花八門,感興趣的、討厭的、無感的甚至費解的,琳琅滿目。

優勢的是,你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很快的參與進去。如果你是個「玩梗達人」,甚至能引起天王巨星「翻牌子」。也就說微博上信息質量可能因為「超載」讓人煩躁,可強勢的互動性,也令人心馳神往。為啥現在「飯圈」在微博上最活躍?他們是最渴望得到明星「垂青」的一群人,只有在這裡,才距離明星最近。

本段落來個知識小百科:六度空間理論是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意思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6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分割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

以此引申,二度空間理論,意味著人和陌生人之間只隔了1個人,理論上通過轉發、評論、點讚等操作,兩個陌生人可以實現直接的關係達成(也就是互動)。

這兩個概念精煉概括了兩個平臺的傳播特徵。

微信為什麼要向「二度」兼容?

就像微博為了加強社交屬性推出了聊天功能,微信也一直想著通過新的內容產品,加強自身媒體屬性。

一切的一切,都為了讓用戶更久的留在自己生態裡。

豬,只有留在自己家的「圈」裡,才能夠想什麼時候吃肉,什麼時候抓起來。短視頻這種內容產品的異軍突起,衝擊著一切網際網路產品的黏性,微信即使做到了中國網民全覆蓋,可使用時長這個戰場正在被「對手」進攻。

為了更長遠的商業化,如何增加單個用戶微信使用時長將是騰訊未來最大的目標,「話題標籤」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圖片來源:《2020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半年度報告》

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上半年疫情影響,短視頻的時長已經佔據總時長份額的20%,僅次於即時通訊。而且從上面圖片中的各個曲線來看,短視頻對用戶時長的「蠶食」,已經部分的壓縮了即時通訊APP的時長。

微信產品極簡主義、克制、不打擾用戶等等理念,歸根結底是張小龍要在網際網路上,打造了一個有別於開放式網際網路的半模擬世界。更強調社交重要性的朋友圈,其信息的傳播依照著「六度空間理論」而進行。不過,隨著微信用戶突破12億,朋友圈的活躍度已經來到頂端。由於微信好友關係的「成分」複雜程度越來越高,用戶達到十幾億,部分層面也影響了一些微信用戶的活躍性。

近兩年,微信一系列的動作,總結的來看,無非是如何在不破壞用戶舊有習慣情況下,將開放式網際網路的「二度空間」模式移植過來。

我們回顧一下近幾個月朋友圈的變化:7月7日,微信小程序內測支持分享朋友圈;8月12日,視頻號支持以視頻卡片樣式轉發到朋友圈。10月4日,每日曝光量達到100億次朋友圈向部分用戶開放:朋友圈標籤。

小程序也好、視頻號也好,它們和微信打造的公眾號一樣,是附庸在微信上的媒體屬性的內容產品。將它們紛紛向朋友圈開放,一方面能給這些產品導流,一方面可以豐富朋友圈裡內容形式。

而朋友圈標籤則是一次較大的改革,直接將微信的生態搜索給關聯起來。

經過天浩驗證,在相關的話題標籤下,裡面聚合了視頻號動態、朋友圈動態,點擊最下方「更多結果」則直接顯示微信搜一搜的搜索結果。

但是我們會發現,這種向「二度」的連結,其實並不完整,用戶只是和信息更近了,但並沒有解決互動的問題。比如說,你可以通過話題標籤,發現更多的有趣、有價值、好玩的內容,並通過二次朋友圈分享,實現朋友圈私密空間-開放式內容-朋友圈私密空間這樣的信息傳播閉環。可這僅僅限於內容的傳播,並不涉及互動。

總結的說,以社交為根基的朋友圈,它的缺陷是,只能夠在一些「全民」性的話題產生爆炸裂變的效果。可對於那些,只是特定人群關注的中、小話題,在朋友圈裡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孤島壁壘」,導致無法形成一種廣泛的傳播。

要想增加用戶在朋友圈的使用時長,通過話題標籤直達視頻號、朋友圈、搜索內容,可以讓信息傳播不再是直線式的,賦予了其更為多元的觸達方式,會客觀上一定程度提升用戶活躍度。

追憶微博做聊天功能的失敗,想要兼容「二度傳播」的微信,成功概率高嗎?

「二」與「六」或許不可兼得

QQ的突然「冷寂」,用戶感覺只是換了個聊天軟體,騰訊元老層受到的衝擊,是外人無法體會的。

能夠按條件查找網友,QQ空間裡公開信息任何人都能隨便查閱,留言板裡哪怕一個損友大放厥詞,打開留言板的人都能看到。私密性太差,是許多人離開QQ,最終擁抱微信的原因。或正因如此,張小龍的克制、極簡主義、不打擾用戶等理念,才會得到當時元老層的支持,並在這十餘年時間裡貫徹至今。

微信裡的添加朋友功能中,你可以輸入微信號、手機號,或雷達加朋友、面對面建群、掃一掃、手機聯繫人的方式加好友,將微信好友和熟人關係牢牢綁定。雖然有「搖一搖」、「附近的人」等相關功能,用戶只要不主動去使用,也不會被當做「陌生人」被發現。

此外,朋友圈的只對好友所見,評論只對好友所見等設置,都將隱私性做到了很高。

朋友圈的隱私性越高,意味著其活躍度會呈現一個長曲線緩慢微弱下滑的一個過程,起初大家在朋友圈裡的活躍度很高。隨著對好友興趣的衰減,朋友圈打開的次數也就會下降。畢竟當一個微信用戶好友達到一個穩定數量後,朋友圈的內容結構也會趨於穩定,時間越長,審美疲勞感也就會越強烈。

朋友圈「話題標籤」表面上看,打破了該平臺信息傳播嚴重依賴「好友」再傳播的弊端,其實並沒有完成類似微博那樣的社交媒體的搭建。也許,有了話題標籤的朋友圈,我們能夠點開標籤看到更多內容,可由於在本質上微信內容傳播仍然是基於好友關係,也就說能看到很多內容,卻並不能與之形成很良性的互動,缺乏了參與感。「六度」兼容「二度」就無法真的實現。

其實,這和微博發力聊天功能,遇到的問題差不多。由於該平臺傳播機制,可以讓兩個完全不相識的人,短短幾秒的通過點讚、評論、轉發產生「聯繫」。讓微博網友「龜縮」在聊天頁裡和聊天,違逆著他們在微博上的使用習慣,自然該功能就很難真正的落地。

「二」與「六」或許不可兼得。

QQ的突然「冷寂」,讓騰訊產生恐懼,短視頻的異軍崛起,讓微信走向了一場曠日持久又小心翼翼的「自我革命」。

對於用戶而言,他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每款APP都不收費,當然是哪裡舒服去哪裡。僅此一條來看,朋友圈「話題標籤」功能很雞肋,他需要用戶不停地操作才能發現好內容,網友幹嘛不直接切換APP呢?

在天浩私人微信群的小範圍調查裡,也幾乎是全部表示不知道這個功能,還有幾個好友混淆了好友分組「標籤」和朋友圈「話題標籤」之間的關係,這個網際網路圈看起來「用處很大」的功能,或許並沒有戳中普通用戶的「痛點」。

朋友圈想要把「微博模式」引入,以此提高使用時長,就目前形態來看,或只是背後產品團隊的一廂情願。

相關焦點

  • 六度分隔 | 新媒體理論01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稱為六度分割理論、六度空間理論、小世界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世界上任何兩個人,通過不超過六個人就可以建立起聯繫。1929年,匈牙利作家F.Karinthy最早提出「小世界(Small World)現象」的論斷,他認為地球上的任何兩個人都可以平均通過一條由六位聯繫人組成的鏈條而聯繫起來。
  • 六度空間理論在社交中的蛛絲馬跡
    對六度空間理論打主意最早的是商家,在他們眼裡,這種人際關係鏈就是傳播鏈,當然藉助六度空間理論進行傳播最成功的還是谷歌Gmail的邀請註冊。在邀請碼剛出現時,Gmail的邀請碼甚至都可以賣到60美金,自然而然,Gmail邀請在六度空間網絡中瘋狂傳播,人人都以擁有一個Gmail帳號而為榮,這讓Gmail的普及打下基礎。
  • Facebook:六度分離理論或將改寫
    近日,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和米蘭大學共同宣布了他們關於六度分離理論的新研究成果:他們已經確定世界上任何兩個獨立的人之間平均所間隔的人數為4.74。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個「六度分離」理論。簡單地說,該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的脈絡中,任意兩個陌生人都可以通過「親友的親友」建立聯繫,這中間最多只要通過五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當時米爾格倫的研究是結論是5.2)。通俗點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 六度理論與疫情防控
    六度理論與疫情防控六度理論最初是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譯包括以下幾種:
  • 口碑營銷的中的六度空間理論
    文/泛太營銷董事長鄧明  六度空間理論並不算很新鮮的理論,但隨著微信、易信等移動終的盛行,六度理論再一次成為國內傳媒界的熱詞。簡單來說六度理論,就是最多依靠六個人的關聯性,你就能夠和地球上你最想關注的人「面對面」,甚至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美國總統歐巴馬、企業家馬雲或都教授的扮演者金秀賢。
  • 六度空間理論和倖存者偏差 !
    原來是這位小夥伴從別的公眾號看到小詹了 ,其實小詹為了把生活和業餘愛好分隔開 ,特意申請了一個專用微信號 ,想著生活回歸生活 ,愛好歸愛好的 。可是一年以來 ,慢慢的就有身邊的朋友發現了這個號的存在 。其實前幾天 ,也有一個就讀北大的高中同學突然微信我 : 咋搞起公眾號了 ?這個老哥是在新版微信的看一看裡邊看到的 。果然 ,網際網路時代 ,世界好小 !
  • 「六度分離」理論獲證實
    在人際關係的研究中,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提出了「六度分離」理論,稱只需六步就能將彼此毫不相關的兩個人以某種方式聯繫到一起。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科學家近期證實了這種奇妙的理論。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可以通過個人的關係網以特殊的方式聯繫起來。
  • 不靠譜的六度人脈理論!
    六度人脈理論:是指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過六層以內的熟人鏈和任何其他人聯繫起來。通俗地講就是:你可以最多通過六個人就能認識任何一個地球上的陌生人。按照這個理論邏輯分析,確實是這樣。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理論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的關係分為弱關係和強關係,怎樣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強關係呢?我認為就是讓自己和別人結成利益聯盟。而六度人脈建立的人脈關係基本不能形成強關係,也對大家形成不了有益的幫助。這就是我認為六度人脈理論不靠譜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用!
  • 卞之琳的風景與六度關係理論
    這讓我想起了六度關係理論。1929年,匈牙利作家考林西在短篇小說《Chains》中提出,兩個陌生人最多通過5個人就能建立起聯繫。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通過連鎖信實驗,提出了六度關係理論。這個理論宣稱,你想要與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產生聯繫,實際上最多只需要經過6個人。這裡的認識是指雙方彼此認識,並且交談過。
  • 什麼是六度分隔理論
    這就是網絡世界的「小世界效應」,也叫「六度分隔理論」,你聽說過麼?六度分隔理論(也叫「人網」)指的是這樣一個概念,假如每個人跟自己認識的人之間是一步的距離,跟自己不認識而身邊有人認識的人之間是兩步的距離,那麼地球上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最多也就六步之遙。
  • Facebook&米蘭大學:六度分隔理論終結 四度分隔理論誕生 | 網際網路...
    至少Facebook這麼認為,並且他們的答案很精確:1.26度。Facebook聯合米蘭大學對七億多Facebook用戶(相當於全球10%以上的人口)進行了兩項研究,並在Facebook官方博客上公布了研究成果,涉及三個方面:首先,他們對Facebook用戶的好友數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和之前的大型社交網絡研究結果明顯不同。
  • 六度空間理論是什麼?真的存在嗎?
    絕大部分人都曾聽說過「六度空間理論」,又稱「六度分割理論」或「小世界理論」,即世界上的任意兩個人之間都可以通過六層以內的朋友鏈而聯繫起來。也就是說,最多通過5個人,你便能夠認識英國女皇、湯姆克魯斯、甚至一個蒙古牧羊人。然而,這個熱門理論背後究竟是否有科學證據的支撐?
  • 營銷傳播利器:攝眾六度理論
    攝眾六度理論的核心就是通過系列的營銷創新,最終使品牌價值突破重重障礙,直抵消費者心中。    攝眾六度理論與社會學上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六度分隔理論是哈佛大學教授Stanley Milgram 所提出的,核心理論是指社會上每一個人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 電視劇(完美關係)中的《六度分離理論》
    六度分離(六度區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根據這個理論,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只隔著五個人,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 透過「好友買賣」看六度空間理論
    首頁 > 評論 > 關鍵詞 > SNS最新資訊 > 正文 透過「好友買賣」看六度空間理論
  • 六度空間理論與人際關係有關,曾被哈佛大學教授發現
    那麼,大家知道通過中介者而認識新朋友的這一系列過程,是如何用科學的理論來進行解釋的呢?其實,這一系列過程都基於一個理論——六度空間理論。一、什麼是六度空間理論可能對於很多初聞六度空間理論的人來說,這條理論還顯得較為陌生,但是當做一番詳細的解釋後,大家應該就會恍然大悟了!
  • 證明「六度分離理論」太難
    認為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最多通過6個人,就能建立聯繫的「六度分離理論」,曾在理論界引起一陣狂熱,無論是數學家還是電影演員都想「實踐」這一定理。六度分離理論於1967年首次用信件試驗的形式被證明。  1967年,美國社會學家傑弗裡·特拉維斯和斯坦利·邁爾戈蘭在研究社交網絡時,提出了「六度分離」理論。在他們主導的名為「追蹤美國社交網絡最短路徑」的試驗中,他們要求每個參與者設法寄信給一個住在波士頓附近的「目標人物」,規定每個參與者只能轉發給一個他們認識的人。
  • 賈伯斯和Gay的關係:六度分隔理論之維基百科
    大家可能聽說過一個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很有名的理論:六度分隔理論。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因此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樣看的話你要認識馬雲或比爾蓋茨好像也不是很困難的事。
  • 一起來拆書31期:你真的理解六度空間理論嗎?
    知識介紹 六度空間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來自一個數學猜想,說的有: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也叫六度分割理論,或小世界理論。
  • 微軟將六度空間理論精確為6.6人
    所謂六度空間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又稱六度分割理論、六度理論、小世界理論等,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