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六度分離理論或將改寫

2020-12-16 CSDN技術社區

近日,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和米蘭大學共同宣布了他們關於六度分離理論的新研究成果:他們已經確定世界上任何兩個獨立的人之間平均所間隔的人數為4.74。Facebook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月內訪問Facebook的7.21億活躍用戶,超過世界人口的10%。

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個「六度分離」理論。簡單地說,該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的脈絡中,任意兩個陌生人都可以通過「親友的親友」建立聯繫,這中間最多只要通過五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當時米爾格倫的研究是結論是5.2)。通俗點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可是,超過三十年來這個理論所謂的人際連繫網(例如上述的「世界上所有人」)仍然有所爭議。從論文發表至今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過,在應用層面方面卻很多,特別是保險及傳銷業的從業員。現時在香港,一般保險經紀在完成交易之後,都會要求客戶提供一個至少五人的新名單。另外,早在1980年代初期,《讀者文摘》就已利用這理論,鼓勵訂戶向公司推薦其他潛在訂戶。

微軟的研究人員Jure Leskovec和Eric Horvitz過濾2006年某個單一月份的MSN簡訊,利用二點四億使用者的三百億通訊息進行比對,結果發現任何使用者只要透過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資料庫的一千八百億組配對產生關連。48%的使用者在6次以內可以產生關連,而高達78%的使用者在7次以內可以產生關連。

但世界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小。今天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和米蘭大學共同宣布了他們關於六度分離理論的新研究成果:他們已經確定世界上任何兩個獨立的人之間平均所間隔的人數為4.74。

Facebook的此次研究是採用的米蘭大學Web算法實驗室(Laboratory for Web Algorithmics of the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開發的state-of-the-art算法(state-of-the-art algorithms),研究表明,用六度來描述實際中兩個人之間聯繫的間隔稍微顯得有點大,實際在Facebook上,任何2個用戶之間只有5度間隔的概率是99.6%,任何2個用戶之間只有4度間隔的概率是92%。

Facebook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月內訪問Facebook的7.21億活躍用戶,超過世界人口的10%,所以他們的結論應該更加可信。如果研究成果可信的話,那麼六度分離理論或將被改寫。

文章出自:our4.org

相關焦點

  • [圖表]Facebook成立12年:發文「推翻」六度分離理論
    12年前,馬克·扎克伯格開發並上線了一個叫做Thefacebook的網站。
  • 「六度分離」理論獲證實
    在人際關係的研究中,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提出了「六度分離」理論,稱只需六步就能將彼此毫不相關的兩個人以某種方式聯繫到一起。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科學家近期證實了這種奇妙的理論。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可以通過個人的關係網以特殊的方式聯繫起來。
  • 電視劇(完美關係)中的《六度分離理論》
    六度分離(六度區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根據這個理論,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只隔著五個人,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 證明「六度分離理論」太難
    認為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最多通過6個人,就能建立聯繫的「六度分離理論」,曾在理論界引起一陣狂熱,無論是數學家還是電影演員都想「實踐」這一定理。六度分離理論於1967年首次用信件試驗的形式被證明。  1967年,美國社會學家傑弗裡·特拉維斯和斯坦利·邁爾戈蘭在研究社交網絡時,提出了「六度分離」理論。在他們主導的名為「追蹤美國社交網絡最短路徑」的試驗中,他們要求每個參與者設法寄信給一個住在波士頓附近的「目標人物」,規定每個參與者只能轉發給一個他們認識的人。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因為你不懂「六度分離」理論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因為你不懂「六度分離」理論 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闡述的就是人際關係的理論:你和任何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不管對方是什麼國家,屬於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 透過「好友買賣」看六度空間理論
    SEO部落將以「好友買賣」遊戲為例,告訴您什麼是六度空間理論,如何讓自己的網站在群雄爭鹿中獨霸一方。隨著SNS(社會性網絡服務)網站的興起,更多的社交互動創意湧現出來,社會性網絡服務的優勢逐漸在門戶競爭中得以體現。近年來國內網站興起了一波以SNS為主打的網絡風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校內網,開心網,myspace,門戶類如新浪等等。這些網站都可以算是國內SNS的典範,值得大家學習。
  • 什麼是六度分隔理論
    這就是網絡世界的「小世界效應」,也叫「六度分隔理論」,你聽說過麼?六度分隔理論(也叫「人網」)指的是這樣一個概念,假如每個人跟自己認識的人之間是一步的距離,跟自己不認識而身邊有人認識的人之間是兩步的距離,那麼地球上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最多也就六步之遙。
  • 「六度分離理論」,通過5個人能與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發生聯繫
    他把這個結論稱為」六度分離」(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也就是說,平均只要通過5個人,你就能與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任何一個人發生聯繫。這個結論定量地說明了我們世界的」大小」,或者說人與人關係的緊密程度。30多年來,一直被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範例之一。儘管如此,實際上這個理論並沒有得到嚴格的證實。
  • 六度理論與疫情防控
    六度理論與疫情防控六度理論最初是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譯包括以下幾種:
  • 微軟將六度空間理論精確為6.6人
    所謂六度空間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又稱六度分割理論、六度理論、小世界理論等,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
  • 六度分隔 | 新媒體理論01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又稱為六度分割理論、六度空間理論、小世界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世界上任何兩個人,通過不超過六個人就可以建立起聯繫。1929年,匈牙利作家F.Karinthy最早提出「小世界(Small World)現象」的論斷,他認為地球上的任何兩個人都可以平均通過一條由六位聯繫人組成的鏈條而聯繫起來。
  • 六度空間理論在社交中的蛛絲馬跡
    當然這樣的故事並不能說明六度空間理論的科學性,但在上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發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後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
  • 不靠譜的六度人脈理論!
    六度人脈理論:是指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過六層以內的熟人鏈和任何其他人聯繫起來。通俗地講就是:你可以最多通過六個人就能認識任何一個地球上的陌生人。按照這個理論邏輯分析,確實是這樣。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理論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的關係分為弱關係和強關係,怎樣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強關係呢?我認為就是讓自己和別人結成利益聯盟。而六度人脈建立的人脈關係基本不能形成強關係,也對大家形成不了有益的幫助。這就是我認為六度人脈理論不靠譜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用!
  • 口碑營銷的中的六度空間理論
    文/泛太營銷董事長鄧明  六度空間理論並不算很新鮮的理論,但隨著微信、易信等移動終的盛行,六度理論再一次成為國內傳媒界的熱詞。簡單來說六度理論,就是最多依靠六個人的關聯性,你就能夠和地球上你最想關注的人「面對面」,甚至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美國總統歐巴馬、企業家馬雲或都教授的扮演者金秀賢。
  • 六度空間理論是什麼?真的存在嗎?
    絕大部分人都曾聽說過「六度空間理論」,又稱「六度分割理論」或「小世界理論」,即世界上的任意兩個人之間都可以通過六層以內的朋友鏈而聯繫起來。也就是說,最多通過5個人,你便能夠認識英國女皇、湯姆克魯斯、甚至一個蒙古牧羊人。然而,這個熱門理論背後究竟是否有科學證據的支撐?
  • 卞之琳的風景與六度關係理論
    這讓我想起了六度關係理論。1929年,匈牙利作家考林西在短篇小說《Chains》中提出,兩個陌生人最多通過5個人就能建立起聯繫。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通過連鎖信實驗,提出了六度關係理論。這個理論宣稱,你想要與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產生聯繫,實際上最多只需要經過6個人。這裡的認識是指雙方彼此認識,並且交談過。
  • 營銷傳播利器:攝眾六度理論
    而營銷傳播的目的就是要將品牌個性之處傳遞給消費者,並且引發他們的共鳴。攝眾六度理論的核心就是通過系列的營銷創新,最終使品牌價值突破重重障礙,直抵消費者心中。    攝眾六度理論與社會學上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 六度空間理論與人際關係有關,曾被哈佛大學教授發現
    那麼,大家知道通過中介者而認識新朋友的這一系列過程,是如何用科學的理論來進行解釋的呢?其實,這一系列過程都基於一個理論——六度空間理論。一、什麼是六度空間理論可能對於很多初聞六度空間理論的人來說,這條理論還顯得較為陌生,但是當做一番詳細的解釋後,大家應該就會恍然大悟了!
  • 微信「話題標籤」:六度理論與二度理論的「兼容」悖論
    微信裡的「六度空間理論」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提到營銷推廣離不開「兩微一抖」,抖音作為短視頻APP暫且掛起不提(視頻內容娛樂性天然強過媒體性)。單說微博、微信兩大社交媒體,國內很多大事件輿論的「冷啟動」都在它們之上發起。微博更偏重於媒體屬性,微信更偏重於社交屬性。前者是開放式網際網路信息傳播方式的集大成者,將信息的傳播由傳統社會的「六度空間理論」,凝縮到「二度空間」。
  • 六度空間理論和倖存者偏差 !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 六度空間理論 」  吧 ?於是感慨之餘 ,發了一條朋友圈 :六度空間理論: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 ,名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理論指出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 ,也就是說 ,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見圖所示 。這就是六度分割理論 ,也叫小世界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