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在教育領域中學術應用

2021-02-07 張偉豪量化學院

如果將論文比作人,那麼理論模型就是撐起一篇論文的骨架,它奠定了一篇論文的水平與層次,「模型寶庫」欄目甄選社會科學研究常用理論模型,定期講解,並推送優質文章。

本期為大家介紹在教育等領域廣泛應用的理論模型—— 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

什麼是

保護動機理論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

PMT的主要貢獻在於它能夠預測用戶在收到引起恐懼的威脅後保護自己的意圖:「PMT研究的目的通常是說服人們遵循溝通者的建議;因此,意圖表明了「試圖說服的有效性」。

一個人要進行適應性反應:(1)威脅評估包括知覺威脅的嚴重性和知覺的脆弱度。(2) 因應評估,包括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及反應成本。

PMT說明中,恐懼被定義為「關係維度,在被判斷為危險並且採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被喚起」,一個人的反應效能和自我效能必須超過進行保護動機的反應成本。

自變量:知覺的嚴重性、感知威脅脆弱度、適應不良獎勵

中介變數:害怕、反應效能、自我效能感、反應成本、保護動機

因變量:安全相關行為

模型出處:

Floyd, D. L., Prentice-Dunn, S., & Rogers, R. W. (2000).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0(2), 407-429.

1. 感知威脅嚴重性

(Perceived Threat Severity )

定義:個人感受到威脅所產生的傷害,其產生的嚴重程度。

EX: 當我在醫院時,我覺得病毒很多。

2. 感知威脅脆弱性

(Perceived Threat Vulnerability)

定義:個人感受到威脅所產生的傷害,其應對能力的大小。

EX:當我在醫院時, 我覺得我很容易被傳染病毒。

3. 適應不良獎勵

(Maladaptive Rewards)

定義:在威脅存在的情況下所能得到的獎勵。

EX: 照顧傳染病的病人可得到更高的薪水。

4. 害怕(Fear)

定義:危險情境所產生的強烈的畏懼感。

EX:我對病毒感到害怕。

5. 反應效能(Response Efficacy)

定義:個人對於採取某種保護行為是否可以減少威脅的認知。

EX: 我覺得戴口罩是可以減少病毒的侵犯。

6.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

定義:對於自己有能力採取保護行為的自信心。

EX:我認為我有能力可以保護自己的身體免於病毒感染。

7. 反應成本(Response Costs)

定義:採取保護行為所造成的相關成本,例如時間、金錢、精神等。

EX:打疫苗來預防病毒感染是很省事的。

8.保護動機(Protection Motivation)

定義:盡力照顧使自身權益不受損害的行動,並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

EX: 我想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免於病毒感染的動力。

9.安全相關行為

(Security-related Behaviors)

定義:沒有受到威脅、危險、危害、損失的狀態。

EX:平時多吃維他命、戴口罩就可以免於病毒感染。

本期,為大家推薦1篇保護動機理論模型的論文,觸類旁通,總有一篇啟發你的學術靈感!

相關焦點

  • UNDERSTANDING HERZBERG'S MOTIVATION THEORY
    One of the best known of all the writers on motivation is Herzberg.However, his ideas on motivation in the hygiene-motivation theory are particularly usefu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motivates people.
  • 動機信(MOTIVATION LETTER)寫作訣竅
    在留學動機信寫作的過程中, 應該重視大小寫、字體、標點符號、正文分段方法等, 比如, 字體應用便於簡單認識的正式字體, 如Times New Roman, Arial等, 申請US學府的日期寫作方式應為月/日, 而英國的則為日/月。這樣的小細節常常可以反映出申請人的認真態度, 所以同學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件事兒。2.
  • GDA學術周分享 | 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GDA每周學術分享——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決定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對很多領域的人類活動行為具有指導價值的動機理論,在管理學領域,尤其是組織管理、人力管理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 留學動機信(motivation letter)寫作模板
    一篇合格的動機信與其他文章一樣, 應包括開頭、正文及結論。接下來我們來解析一份優秀的動機信模板, 供大家借鑑。一:開頭如例文所示:一封動機信的開頭應該寫清楚申請的目的, 並在後面加上自我介紹。二:主體一動機信的第二段應該集中在「自我推銷」上。在本段落的開頭, 要巧妙地提一下自己過去的成就、學業成績和積極向上的態度。如果你的學術或專業經驗有限, 那就試著表現一下自己的軟實力, 比如「我很能行」的態度、良好的語言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
  • 學習動機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就如何調動學習積極性方面從(教育)心理學方面進行一個簡單的分享,即介紹一下學習動機相關心理學理論及運用。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首先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之間並不是呈正比關係,也就是說不是學習動機越強烈,學習效果就越好。依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是呈倒U型曲線,當動機水平處於中等強度的時候,工作效率最佳(學習效果最佳)。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
  • (燒腦為開學熱身)自我決定理論
    填一個理論的坑: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一個近年備受關注、應用廣闊的動機理論。文章有點長,適合慢慢消化的閱讀方式。由黃老師課題組的李仁暉同學根據中英文獻編譯,畫風一如既往的體現她的特有生動性。
  • 教海拾貝|標籤理論(labelling theory)
    20 世紀60 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學特別是越軌社會學和教育社會學研究中解釋越軌行為的新觀點。發端於美國哲學家G.H.米德、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的理論和美國芝加哥學派早期的有關研究。  「標籤」一詞,較早見諸美國社會學家肖的《違法經歷的發展史》(1931)。
  • 紮根理論及其在新聞學中的應用
    [7]孫曉娥.紮根理論在深度訪談研究中的實例探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第87-92頁.[8] [英]卡麥茲著,邊國英譯.建構紮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9] Glaser,B.G.
  • 愛看管理學——動機理論1
    「畢竟我們每天的狀態是」「而老闆希望我們是」而且但凡涉及教育和人力資源管理,不可避免要討論動機理論,在工作生活中,靈活運用動機理論能提高大家工作的效率,為公司創造價值。當然這些理論也同樣適用於提高學習效率。
  • 理論分享 | 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heory)
    在後來的理論發展中, Bandura進一步引入個體的心理與認知過程作為第三個要素,形成環境、行為、個體心理與認知過程共同決定人類活動的分析框架。 社會認知理論在以下三個方面與組織管理尤為相關:(1)人們如何通過模仿而發展認知、社會以及行為方面的勝任力;(2)人們如何發展對自己能力的信念,從而有效利用其知識與技能;(3)人們如何通過目標系統發展個體動機( Bandura,1988)。 根據社會認知理論,當人們置身於環境中時,人們不是他們自身的旁觀者,而是自身及其經歷的能動者。
  • 學術觀點 | 紮根理論的「叢林」、過往與進路
    紮根理論的「叢林」紮根理論來源於社會學,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眾多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紮根理論最初由Glaser和Strauss在《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一書中共同提出。之後,二者在合作出版了三本著作後,基於對紮根理論的不同理解,學術方向分離,催生了不同的紮根理論學派。
  • 熱點聚焦 | 英語通用語視角下的學習動機、語言態度和語言意識
    學生的學習動機、策略、態度、意識等與僅學習一門外語時又有哪些不同?基於對上述背景和問題的思考,本期欄目邀請六位對多語、英語通用語、全球英語有深入研究的國內外專家與大家分享他們的近期研究成果。鄭詠灩、鹿秀川和任偉的論文探索了多語環境下非英語外語學習動機問題,通過引入語境維度完善了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
  • 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德西和萊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然後這個SDT理論就發展成很大的事業。他們為這個理論創建的專題網站:http://www.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自我決定論有一篇中文論文《認知動機理論的新近展一自我決定論》,簡要介紹了自我決定論的四個主體內容。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劉海燕、閆榮雙,首都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郭德俊。
  • 【教育理論】重點名詞解釋集錦DAY3《成就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中師教育助你穩穩上岸DAY3關鍵詞【長時記憶、創造想像、抽象邏輯思維、常規思維、創造性思維、常模、成就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長時記憶是學習材料經過多次複習後保持在頭腦中的記憶創造想像是指根據創造目的 ,不依據現成的描述 ,在頭腦中獨立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抽象邏輯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形式進行的思維 ,也稱抽象思維。它是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 ,是人類思維的核心形態。它以言語為工具 ,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常規思維是用通常人們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人們應用創新的方案或程序解決問題的思維。
  • 理論分享 | 控制理論 (control theory)
    控制理論( (control theory),又稱控制論( cybernetic)理論,主要考察機械的和人類的自我調節系統。該理論的中心思想已歷經數十年的討論(例如,Cannon,1929),但直到Wiener(1948)才首先將控制理論確立為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控制理論對諸如管理學、工程學、應用數學、經濟學和醫療保健等多個不同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 動機理論-教育心理學知識點
    此處知識在考試範圍中並非常考考點,但此處涉及到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在考試時就可能以疑難的考題型式出現。故建議大家針對此處知識能進行識記,尤其是觀點名稱及內涵的一一對應關係。1.享樂主義理論他們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求得最大限度的快樂和最低限度的痛苦。人是理性的人,可以根據可能得到的快樂或痛苦的結果來決策自己的行動。
  • 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核心是什麼?——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題解
    即使幾種水平較高的譯本,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方面,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道德情操論》譯本;但另一方面,中國人對斯密思想的誤解也是最嚴重的,這一對比可謂觸目驚心。究其原因,譯者對原作的理論缺乏深入研究和理解,在翻譯中輕則對應失當、詞不達意,重則穿鑿附會、以訛傳訛,使讀者如霧裡看花,不明就裡。
  • 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內容,考試頻率比較高,要求各位考生以全題型的形式進行備考。尤其需要注意對於案例分析題的備考。一下是常見的動機理論,要求大家把握好每個理論的核心觀點,能夠用動機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一、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