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腦為開學熱身)自我決定理論

2021-02-18 心喜訊

快開學了,我們來一期有點專業的科普。填一個理論的坑: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一個近年備受關注、應用廣闊的動機理論。文章有點長,適合慢慢消化的閱讀方式。

由黃老師課題組的李仁暉同學根據中英文獻編譯,畫風一如既往的體現她的特有生動性。

一、理論發展脈絡


1980年關於人類動機的研究,行為主義的觀點大行其道,他們關注環境中的強化因素來塑造人們的行為,看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空箱子裡的貓,外界投入食丸我們就會做出什麼反應。可是如果外界什麼也不做,這隻貓開始自己自娛自樂又是怎麼回事呢?

Deci 和 Ryan 開始關注內在動機,它們驅使人們自發做事,從活動中就可以得到了最大樂趣,如果說有什麼強化和獎勵的話,這裡面仿佛有內在強化。關於內部動機如何被增強如何被減弱的研究逐漸成熟穩固,於是形成了自我決定理論的第一個子理論 CET,(這裡CET並不是大學生英語等級考試,而是認知評估理論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後面會有更多介紹),CET 理論中強調從活動中獲得的意義和樂趣而產生的內部動機。

但是問題來了,生活中有很多事對興味索然,但是我們會持續去做,有的還做的不錯,做這些事情的動機又來源於何處呢?於是第二個子理論有機整合理論 OIT(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出現,它描繪了從無動機、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這樣的一個連續體,環境外部支持怎麼一點一點促進這些外部動機整合內化為內部動機

Deci 和 Ryan 認為人在活動裡面的行為是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函數綜合,例如馬斯洛比較關注環境中人自我實現的機會,這個比較能夠激發他的動機。而換個人,例如葛朗臺,他就比較容易被財富地位所吸引而開始行動。這樣描述像人格特徵一樣的個人動機傾向的理論就是因果導向理論 COT (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

隨著這些理論研究的大量進行,研究者發現關於自主、能力、關係這仨方面的支持不僅預測了自主動機,而且預測了積極和幸福的體驗,這些發現形成了基本心理需要理論BPNT (basic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

這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會被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目標驅動滿足或者忽略,於是目標內容理論GCT(goal contents theory)應運而生。那什麼樣的目標滿足基本心理需要從而產生幸福體驗,什麼樣的目標會使得我們離幸福體驗越來越遠呢?這裡先賣個關子,後面的理論內容中揭曉。心理學中的每個理論的成熟有一部分的功勞是吃瓜群眾積極主動的監工,有評論家就說,這種自主的需要是不是只在個人主義的國家盛行,而和那些更講究和諧一致的集體主義國家理念相悖,這裡我們作為集體主義國家的個體可以來一個小測試,我們覺得行為自己有所選擇,自由地去做重要嗎?答案不言而喻,其實這些監工混淆了自主和獨立、不依賴概念,並且自主需要和關係需要的內容也並不衝突。

為了更好說明關係裡面的自主、能力、關係基本心理需要的角色功能,Deci 和 Ryan 形成了關係動機理論 RMT (relationship motivationtheory)。

以上是六個理論的發展過程,下面我們分別來填一下每個理論的坑。

二、六大子理論


認知評估理論 CET(cognitiveevaluation theory)


如前所述,認知評估理論是關於內部動機的理論,所以先來康康內部動機的含義。當人們在內在驅使去行動的時候,人們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獎勵或者提示,關於行為本身的興趣和快樂就足矣。那如何維持或者削弱這種動機呢?現在有這兩樣組學生,開始的時候他們學習都沒有獎勵,然後一組每解答一道智力難題就給予一定獎勵,一組依然沒有獎勵。這樣學生對於智力難題的態度會發生什麼變化嗎,按照行為主義的強化,這樣獎勵的行為會增強,可是結果發現,雖然獎勵組在解答難題的時候十分努力,但是在自由活動時對解答難題的興趣減少,而無獎勵組隊解答難題的興趣比獎勵組的更濃厚,有更多人熱衷於尚未解答出的智力難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學生進行了意向感興趣的,自發性的活動時,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的吸引力,也就是內部動機減少。

那是不是所有獎勵都對內部動機有阻礙的作用?有研究發現在進行了一個有趣行為以後分別給予金錢獎勵和積極能力反饋,金錢獎勵減少了人們行動的內部動機,而積極能力反饋或者甚至增強了內部動機。原因是這種金錢獎勵被認為是控制性的獎勵,會讓人有種我行動是因為外在條件的感覺,從而自主等需要得不到滿足使得內在動機減少。而積極能力反饋會被認為是信息性的獎勵,這樣會有效果相關的感受,從而滿足了能力等需要使得內在動機增加。

有機整合理論 OIT(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


現在我們來看幾個同學面對心理課作業的態度,來看看他們的自我決定程度。因為要評價,自我決定的意義就很重要了,自我決定指的是個體充分認識自身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對行動作出的自由選擇所以我們評價的重點是這種自由選擇的程度,多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或外界。同學 A 覺得心理課作業不重要,即使做了老師也不給高分,沒有完成心理作業的動機。同學 B 覺得作業還是要做,因為學校要求,不然就會掛科或者被批評。同學 C 做心理作業,因為不做作業是違反學校規範對不起父母老師的教導,並且也可能被認為是不是沒有能力去做這個事。同學 D 認識到學習心理學的重要性,所以開始做作業。同學 E 認為心理學是必須學好的學科,學好心理學可以做有益人類發展的事,所以他不僅做作業,還去聽心理學的講座。同學 F 的情況是他看到心理學就覺得很開心,喜歡學習心理學知識的這些過程。現在讓我們來為他們學習動機的自我決定程度來排個序(在心裡默念答案我們就可以感受到)。

我們可以看到同學 A 到同學 F 是無動機、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這樣自我決定程度不斷增加的連續體。有機整合理論描繪的就是這樣相互關聯自我決定程度變化的動機畫面,它打破以往內外動機一刀切的格局,讓外部動機逐漸內化的情況條理清晰地呈現。其中 Deci 他們把外部動機分類,同學 B 屬於外部調節,為了獲得獎勵或者避免懲罰而做出某種行為,同學 C 屬於內攝調節,他們雖然吸收了外部規則,但是沒有內化,很大程度上是被外部事物造成的羞愧感或者焦慮而驅使做出行為。同學 D 屬於認同調節,個體認同了規則的重要性,更多地體驗到自己是行為的主人。最後到同學 E 這裡是整合調節,規則已經完全內化,在各種活動中也會自主地做出規則所要求的行為。

基本需要理論(BPNT) (basic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

三種基本需要分別是自主、能力、關係,不斷有研究發現滿足了這三種需要會增強幸福感,內在動機的增加和規則內化需要這些需要的增強,而一旦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有不適應或者不健康的症狀。那我們來分別介紹一下這三種需要。

自主需要:我們在冬天被逼著穿上秋褲和出門覺得好冷想穿秋褲了時,穿上秋褲的心情肯定是不太相同,自主需要描述的是自己想穿秋褲的那一種心情,指的是個體對從事的活動擁有一種自主感受而非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也可以說自我決定的需要。因為人們都希望能夠等多依賴自己而不是他們做出決定,希望自己能夠控制事情的發生、發展及結果。啊說的都想自己去找條秋褲穿了(看到這裡黃老師都忍不住笑了,李同學有科普天賦吶)

能力需要:其實也可以說勝任感需要,我們需要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勝任某項活動,很好地頂住環境的挑戰。當它們被滿足以後,就會產生自信和自我價值感,感覺到自己重要、受到尊敬,從而行為的內部動機也就產生了。

關係需要:在遠古時候,我們如果離群索居很容易就被外界猛獸和自然災害滅頂,所以抱團取暖演變成群居動物,到了現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來自周圍環境或其他的關愛理解和支持,體驗到一種歸屬感。


因果定向理論(COT)(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

人們面對金錢獎勵和能力反饋的情況,下次參加活動的內心意願多多少少會有點改變,但是每個人的內心意願改變程度會是一樣的嗎?有的人原本就很關注金錢權利啥的呢?而那些關注自我成長和探索多一點的人是不是又有點不一樣?Deci 他們整理出了三種類似人格特質的因果定向類型。對於控制定向多的人,他們比較關注控制、視情況而定的獎勵、可以領導影響他人的權利結構,自主定向比較多的人,他們就比較關注探索和成長的機會,此外還有非個人定向,比較關註失敗的恐懼和安全的需要。每個人在三種上都有不同傾向,在特定環境中,對於一些環境支持的關注會超過另外一種環境支持。

因為這些因果定向類型類似於人格特質,研究者開始好奇它們和一些經典的人格類型理論有沒有什麼聯繫,它們會涉及不同的掌握目標嗎?結果發現其和大五人格比較有相似,也有不同,解釋的東西超過了大五人格。自主定向類型關注掌握目標,表現出更大的人格整合性,更多接受他們過去消極和積極的過去經歷,控制定向類型關注表現目標,期望超過他人,更多自我涉及和更少整合,而非個人定向則表現出權利無力感和沒有能力感,更少非適應應對。


目標內容理論(GCT)(goal contents theory)

形成和擁有不同的生活目標和志向形成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雖然目標的形成和社會、經濟、經歷等因素都有關係,但是在 SDT 的理論框架下,不同的生活目標形成了不同的需要滿足,系統性影響了幸福。

關於哪些目標滿足需要、實現幸福,而另外一些目標背道而馳是這樣發現的,研究者先讓你評價兩波目標的重要性,一波目標關注於變成白富美、35歲財富自由這些身外之物,而另外一波目標是個人成長、親密關係,貢獻社區這樣的精神目標,然後緊接著評估了你的自我實現程度、活躍程度、焦慮程度、身體症狀。結果發現有變成白富美這樣外在目標的人也出現更多焦慮和身體症狀,而關注個人成長這樣內在目標的人有更多自我實現和活躍程度。(這樣想想雖然他們追求財富但是心情沒有那麼好了,好像佛一點心情保持不錯也可以)那如果有項縱向研究來關注樹立外在目標和內在目標的人多年以後的幸福指數會有什麼發現呢?聯想我們上面說過的三種基本需要,哪種目標更容易滿足需要呢?研究發現內在目標更容易滿足基本需要,從而更容易實現幸福。而外在目標好像離基本需要滿足漸行漸遠,從而預測不適應行為,甚至不幸福。

關係動機理論(RMI)(relationship motivationtheory)


回到前面我們說的東西方文化差異,有的人質疑自主需要在聯結感比較強的集體文化中是否依然存在,在一段關係裡面,我們對於對方不那麼依賴,太過獨立是不是有損關係質量?Deci 和 Ryan 顯然不同意這種說法,在一段關係中,我們願意聽對方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而不是被強迫,這是自主。吃瓜群眾的質疑把作為意志、授權、意向的自主和個人主義、獨立、不依賴這些概念混淆了起來。實驗也證實,當歸屬需要滿足,人們會在關係中有更多積極體驗。而自主需要滿足的時候,這種積極體驗也會出現更多。從這個理論的角度也解釋了以前的一些比較經典的理論,例如依戀理論裡面,當一方對另外一方的需求敏感,有良好的回應時候,安全依戀出現。而這不正是基本需要滿足的過程嗎?從而關係中幸福體驗也源源不斷

三、自我決定理論的應用

(閱讀小提示:關於SDT的應用方面,主要圍繞基本需要理論展開,以下應用用其觀點理解會順暢很多。)

醫療:

主要形成支持病人自主性和能力去進行健康提升的活動和認真遵照醫囑的幹預,提供自主性的支持影響病人對於改變動機的內化,然後有更長期的改變效果。

教育:

強調自主性支持對於學生學習和參與質量的重要性 以及一些教師因素。不僅對於學生動機,對於老師們的動機也是一樣,當老師更多採用自主性的支持,他們會有更多動力去教學。只是可惜的是,現在大多數的教育仍然注重成績,更多結果導向。而不是過程導向,毀壞了學生自發自願、樂在其中的學習動機。

職場:

工作組織中 SDT 有大量的應用。在工作中,企業面臨著留存率的問題,什麼樣的領導風格和工作環境可以留住人是應該是企業高管一睜開眼就要考慮的問題。自主性支持的管理者讓員工有體驗到更多需要滿足,從而讓員工有更好的績效表現。

運動:

在體育運動中的日復一日的堅持需要內在動機,也需要自我認同的調控。教練風格和訓練方法深深影響了這些動機。同樣教練風格和訓練方法滿足了自我基本需要,會有很多運動成效。反之,會有很多不適應症狀。

科技

現代的科技的運用,使得關於 SDT 技術的運用大量湧現,很多研究工作開始分析人們對於電子遊戲的內在動機,也發現遊戲的一些設計特徵和需要滿足之間的聯繫。在電視媒體上,一些研究發現如果一些角色或者主題觀眾能產生認同和感受到歸屬聯繫,他們就會產生更多內在動機去觀看。


四、未來研究方向


Deci 和 Ryan 指出除了理論大廈不斷添磚加瓦,現在是認知神經科學大熱的時候,所以SDT 也得緊跟步伐探索其運作的內部機制,例如內部動機的腦機制,整合的自我調控過程的發生部位。因為如果了解了自主性支持發生作用的位置和控制性支持發生作用的位置有啥不同,可以幫助解釋他們的作用和功效。

近來關於基本需要理論中爭議比較大的是這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是否跨文化普遍存在,畢竟集體主義文化下強調責任和服從,這種自主的需要好像看起來沒那麼重要。但是相反,一人滿足自主需要,不是意味著他不能自動地承擔責任、聽從父母或者違反集體社會規則,而是說他可以感受到選擇、並且自由自主地做出選擇。並且也獲得了大量實驗驗證,例如 Chen,Vansteenkiste, Beyers(2015)發現在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的樣本中,這三種基本需要的滿足都和主觀幸福感高度關聯。既然基本需要在各個文化中普遍適用,但是讓我們想想這個問題,那對於滲透了儒家文化的我們國家中,自主性的支持會不會看起來沒那麼「感覺上的自主性」?控制性支持又是怎麼樣呢?和西方國家對比又是怎麼樣呢?一想想就會發現雖然有同樣的需要,需要的內容在不同文化經濟作用下裝載了不同的內容。這些關於支持和需要的看法是怎麼形成,它們又怎麼影響了我們滿足需要和獲得幸福的能力?這些都值得進一步探索。

五、總結

總的來看,SDT 一路披荊斬棘在不斷解決遇到問題的過程豐富了自己的理論,但是它沒有只是局限在解決問題中,而是在關注人類福祉的更高的哲學高度擴展填充自己。SDT 是一個有著清楚陳述的開放性框架和可以利用的測量策略的理論,它不是單單屬於某位研究者,也不是被某種嚴格的政治正確所統領,它來源於眾多承認它、衍生它、應用它的研究者。而 Deci 和  Ryan 這兩位理論之父(說的有點基情)充滿憐愛和氣魄地看著雛鳥羽翼漸豐離巢,寫到:


「Increasingly then,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are less and lessneeded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heory, and instead, as in the case of thiswriting, are merely in the position of documenting and describing where thisriver is flowing.」

參考文獻:

張劍,張微,宋亞輝.自我決定理論的發展及研究進展評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04):131-137.

Ryan, R.M., Deci, E. L. (2019) In A. J. Elliot (Ed.), Brick by brick: The origins,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6 (pp. 111-156)Cambridge, MA.: Elsevier Inc.. doi: 10.1016/bs.adms.2019.01.001

陳琦,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集團出版社,2019(3).

推薦閱讀:

自我決定理論

https://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

自我決定理論網課,Ryan老爺子親講,你可以自我決定要不要聽~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self-determination-theory

文末照片:布宮擼貓的李同學

                                                                                       翻譯編寫:李仁暉

                                                                                       審核校改:黃喜珊

相關焦點

  • 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主要以單選、多選題考查,重點考查基本信息的識記和理論理解。需要大家掌握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基本觀點。1.理論介紹代表人物:德西和瑞安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的選擇。
  • 【教綜理論】自我決定理論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於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這樣,自我決定理論就把所有的人類行為區分為兩大類: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根據該理論,當一個人選擇來採取某項活動,而不是完成某個外部目的時,同樣的活動更可能被激發或更快樂。如快樂閱讀,指人們選擇書或文章來閱讀,而不是課堂作業。非常幽默的是,如果兩位室友閱讀同一本書,自己選擇來閱讀這本書的人,會津津有味地讀;而當做作業來完成的人則會敷衍了事。
  • 網絡電影《殺手的自我修養》8月28日燒腦上線
    民國喜劇《殺手的自我修養》正式定檔8月28日愛奇藝VIP獨家上線。該片編劇以奇特的腦迴路,導演獨特新穎的拍攝視角和新生代演員元氣爆棚的演出,造就燒腦級民國輕喜劇,或將成為今年網大最大的黑馬。
  • 燒腦大片《信條》無劇透,硬核解析諾蘭的時間理論
    原因只有一個——快節奏的推進和無處不在的細節鋪墊應接不暇,燒腦的時間線相互交錯,逆向場景的呈現有悖於慣性思維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這一次,諾蘭將時間和空間兩者擰成了一股麻花擺在眼前,如此新奇有趣的設定,帶來的是視覺的盛宴也是給思維碰撞上點了一把火。
  • 心理學理論介紹——自我決定論
    話不多說,今天先講講理論基礎。自我決定論的哲學基礎自我決定理論從有機的視角, 假定每個個體 都有一種先天的、內在的、建設性地完善與整合 自我的意識, 也就是說所有個體都具有一種使得自我心靈的各部分成為整體, 並與他人或周圍社會成為整體的傾向。
  • GDA學術周分享 | 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GDA每周學術分享——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決定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對很多領域的人類活動行為具有指導價值的動機理論,在管理學領域,尤其是組織管理、人力管理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考驗智商的時候到了,一份燒腦影單敬上
    大溼奉上一份燒腦影單,考驗智商的時候到了!! 彗星來的那一夜 燒腦迷影:小格局中細節的編排夠認真,還是很難得的。讓我想起那篇關於複製人的科幻小說。只是平行空間的多個自我為何不能友好相處呢,真是個問題。
  • 燒腦!《一人之下》504,何為人?為哪種人?無根生經歷過什麼
    武戲精彩,文戲燒腦,這是《一人之下》的特徵。在504話中,首次官方為「全性」這個組織定了性,異人界都知道全性之人是大惡之人,卻沒有從根源上解讀過這麼一群人,無根生給出了答案!無根生將人分為四等,能力、自我認識是主要的劃分標準,社會的基層人士,廣大的「打工人」是第一類人,是社會的基礎;第二類是技術工,有一技傍身,但缺少底蘊;第三類人有技術,有底蘊,但在行事上自我意識太過強烈,所做之事往往出乎意料;第四類人就比較簡單,對自己有著明確的認識,且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能夠粉身碎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精英分子」,鳳毛麟角但往往推動社會大發展的就是這些人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決定理論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決定理論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自我調控系統;自我概念的功能;舒茨的基本人際關係取向理論
    動機理論提出者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的提出者是託爾曼。赫布和柏林等提出了動機的喚醒理論,徳西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尼科爾斯和德韋克提出成就目標理論。(注意:考生須熟記動機的幾個理論及其提出者,並會簡單概括理論內容。)
  • 燒腦時刻 | 這些圖形裡,誰是臥底?!
    在我們前兩期的「燒腦時刻」,機智的小仙女們各顯神通(點擊下方藍字回顧下)陪娃寫作業氣到肺疼?
  • 自我決定幸福理論:增強自我選擇、勝任力、關係感
    美國心理學家Deci提出了自我決定幸福理論,即自我選擇、勝任力、關係感,這三元素決定幸福感。自我選擇。在生活中不斷增強自我選擇感、勝任感、關係感,從而提高幸福感。
  • 《燒腦大作戰》所有題目答案大全 燒腦大作戰全關卡圖文答案攻略詳解
    導 讀 燒腦大作戰答案,下面就為大家詳細講解燒腦大作戰全關卡圖文答案,希望這篇通關攻略對有在玩這款遊戲的小夥伴們有所幫助
  • 世界盃最燒腦小組:很可能抽籤決定第1,但都想拿第2!
    比利時VS英格蘭的對決,則是本小組第1名的決定之戰。很明顯,同樣是積6分、淨勝球為6的比利時和英格蘭,誰獲得勝利,誰就能獲得小組第1名。兩支球隊打成平局,這不是小概率事件,一旦出現平局,那麼誰是小組第1名,計算方式就非常「燒腦」了(以下推測均是建立在兩隊打成平局的基礎上):比利時和英格蘭,均是2勝1平積7分,小組賽總淨勝球為6,小組賽總進球數也完全相同,因此這3個規則對比之後,還是無法產生小組第1名;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什麼是「自我決定理論」?根據百科給出的定義,「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自己的行動做出自由的選擇。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在20世紀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並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
  • 最全微信最燒腦大挑戰答案匯總 最燒腦大挑戰答案一覽
    微信最燒腦大挑戰最全微信最燒腦大挑戰答案匯總 最燒腦大挑戰答案一覽。微信最燒腦大挑戰是一款非常火也很有意思的小遊戲,難度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有點高的,需要懂得各方面的知識,下面就來為各位玩家詳細的分享一下微信最燒腦大挑戰的全部答案匯總。
  • 《輪到你了》高分懸疑日劇,燒腦!燒腦!
    影片很細膩,所有的配角不管出現幾次,都有備註,燒腦劇哦。比如:抽籤有個細節:他們在投票清掃垃圾的時候, 一直念的是手冢太太, 紙條是豎著寫的,後面垃圾女在垃圾桶翻到了一張紙條寫的302室的人,女主說是當時清掃垃圾抽籤時寫的,但確實不符合所以交換S人時確實有人寫到了主角一家。
  • 開學前的熱身活動好驚喜:走過「彩虹門」,留下和母校的第一張合影
    戴口罩保持一米距離測溫進校園,班主任為每位學生貼上防疫提示貼,走過「彩虹門」,拍下和母校的第一張合影……敲響「迎新鼓」,歡迎新同學。記者向潔 攝正式開學前,該校特意安排了主題為《孩子,最好的防護是自我防護》的熱身活動。
  • 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是什麼?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
    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是什麼?下面就分享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給大家,希望這篇攻略對小夥伴們有所幫助。  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  什麼人始終不敢洗澡?  答案:泥人 原標題:燒腦大作戰第10題答案燒腦大作戰答案10題 責任編輯:朱詩卉
  • 科幻懸疑燒腦電影推薦:《彗星來的那一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就做到了,5萬美元,8個非專業演員,主要場景就是一幢房子,呈現出了一部經典的燒腦科幻片,可見拍科幻片不一定要宏大的場景,華麗的特效,只要有一個牛逼的劇本,照樣能拍得精彩。《彗星來的那一夜》用了量子力學的平行世界理論,由於受到彗星的影響,多個平行世界之間發生相互幹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