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理論提出者
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的提出者是託爾曼。赫布和柏林等提出了動機的喚醒理論,徳西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尼科爾斯和德韋克提出成就目標理論。(注意:考生須熟記動機的幾個理論及其提出者,並會簡單概括理論內容。)
動機功能
動機的功能包括:
(1)激活功能:動機具有激發個體產生某種活動或行為的功能。人類的各種活動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激發,沒有動機就沒有活動與行為。
(2)指向功能:動機的指向功能使個體的行為指向一定的方向,並使個體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
(3)維持與調節功能:當動機激發並指引個體從事某種活動後,活動能否堅持下去同樣要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
能力種類
社交能力指個體運用適當交往技巧增進與他人心理關係的能力,如組織管理能力、言語感染力、判斷決策能力。認知能力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指人們操作自己的肢體以完成各項活動的能力,如勞動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種類的活動中都會表現出來的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等。
晶體智力
晶體智力是指通過掌握社會文化經驗而獲得的智力。如詞彙概念、言語理解、常識等,儲存在記憶中轉化為能力,一直保持相對穩定。流體智力是與基本心理過程有關的能力。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流體智力隨年齡增長呈緩慢下降的趨勢。
關於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在其他教材或者其他地方可能表述為「流體能力和晶體能力」,對此,同學們也不必糾結,包括所有關於智力理論的內容,都不必糾結到底是能力還是智力、到底是能力理論還是智力理論。關於能力和智力,默認相同就好了。學會包容這種不確定性。
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和諧。
包容行為
包容是表現出願意與人交往,願意與別人建立與維持和諧的關係,主要包括溝通與參與。
人際互動
人際互動即人際相互作用,在結構上更強調角色互動。
依從行為
依從行為的原因有:
(1)潛在損失危機。一種東西有失去的潛在可能性,會使人們給予更積極的評價,也更容易產生依從行為。
(2)互惠心理。這個規範使個體有回報的壓力。
(3)喜愛和熟悉。當請求來自一個自己喜歡的對象或自己熟悉和有積極評價的對象時,依從行為更容易發生。
(4)情感。個體的情感會影響其對外在請求的反應。處於積極情感喚起狀態下的個體,依從於外在請求的可能性會顯著提高。
語言形式
按照言語活動分類,可以把言語分為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外部言語又包括口頭言語(對話言語和獨白言語)和書面言語。
獨白言語
獨白言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獨立性,即說話者獨自進行的言語活動;
(2)開展性,獨白言語是一種開展的言語;
(3)計劃性,即有準備、有計劃進行的言語活動。隨意性是書面言語的特點。
情緒一般概念
情緒和情感的外部表現稱為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態表情和語調表情。面部表情模式能夠精細地表達不同性質的情緒和情感,因此是鑑別情緒的主要標誌。
情緒維度
根據伊扎德的情緒的四維理論,情緒由愉快度、緊張度、激動度、確信度四個維度組成。
本能論
本能論最著名的鼓吹者是美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他系統地提出了動機的本能理論,認為人類所有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源泉和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個人和民族的性格與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展而成的。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通過內在的一致性,自我概念引導個體行為。
(2)解釋經驗:某種經驗對個體的意義是由其自我概念決定的。
(3)決定期待(期待定向):人們對情境和自己行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導的。
歸因理論的創始人
海德是歸因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有兩種需要:一是理解環境的需要;二是控制環境的需要。為了滿足這兩種需要,普通人必須要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並且通過歸因來預測他人的行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滿足「理解環境和控制環境」的需要。
態度的特徵
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心理現象,態度具有的特徵有:
(1)態度的社會性;
(2)態度的主觀經驗性;
(3)態度的動力性;
(4)態度的雙重性。
社會助長現象
社會助長也稱社會促進,指個體完成某種活動時,由於他人在場而提高了績效的現象。他人在場的形式有實際在場、想像在場和隱含在場,包括結伴效應和觀眾效應。旁觀者效應即社會抑制。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首次交往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現象。
性別助長
金盛華在1989年根據日常生活的異性促進效應,提出了性別助長概念,並提出了性別助長假設:對於性意識發展達到成熟水平的個人,異性的存在會導致特殊的行為效率增加;而性意識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的青春期之前的兒童,則不存在這種性別助長現象。有性別助長假設驅動的許多實驗都證明了這個現象。
兒童的腦重量
出生時新生兒的腦重約390克,佔成人腦重的25%左右。在此以後,腦重量隨著年齡而不斷增長,到3歲時達到990克至1011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75%。到7歲時腦重約為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幼兒遊戲
按照遊戲的目的性分類,可分為創造性遊戲、教學性遊戲和活動性遊戲。
小學生的道德發展
小學兒童品德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協調性。
形式邏輯思維
形式邏輯思維是個體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初級形式。青少年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其概念、推理和邏輯法則的運用能力這三個方面的發展特點上。
延緩償付期
埃裡克森認為12~18歲的青年人,發展的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亂,體驗著忠誠的實現。由於確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在這一時間內,青年可以一時合法地延緩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青年期又被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也就是在18歲之後的大學生時期。
近因效應
一般來說,熟悉的人,特別是親密的人之間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而不熟悉或者少見的人之間容易產生首因效應。
態度構成要素
態度的構成要素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傾向成分三種。其中,認知成分是指人們作為態度主體,對於一定態度對象或態度客體的知識、觀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傾向性的思維方式;情感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持有的一種情緒體驗;行為傾向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持有的一種內在反應傾向,是個體做出行為之前所保持的一種準備狀態。此題所反映的是對女子的看法,所以體現的是認知成分。
舒茨的基本人際關係取向理論
心理學家舒茨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了人際關係的三維理論,他稱自己的理論為基本人際關係取向理論,其中的三維指的是人的基本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會適應的意義,使人的社會知覺過程簡化。但在有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極的性質,會使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產生偏見,甚至歧視。
從眾的動機
從眾的動機可以分為行為參照、偏離恐懼和人際適應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