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調控系統;自我概念的功能;舒茨的基本人際關係取向理論

2020-12-09 詠卿先生

動機理論提出者

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的提出者是託爾曼。赫布和柏林等提出了動機的喚醒理論,徳西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尼科爾斯和德韋克提出成就目標理論。(注意:考生須熟記動機的幾個理論及其提出者,並會簡單概括理論內容。)

動機功能

動機的功能包括:

(1)激活功能:動機具有激發個體產生某種活動或行為的功能。人類的各種活動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激發,沒有動機就沒有活動與行為。

(2)指向功能:動機的指向功能使個體的行為指向一定的方向,並使個體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

(3)維持與調節功能:當動機激發並指引個體從事某種活動後,活動能否堅持下去同樣要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

能力種類

社交能力指個體運用適當交往技巧增進與他人心理關係的能力,如組織管理能力、言語感染力、判斷決策能力。認知能力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指人們操作自己的肢體以完成各項活動的能力,如勞動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種類的活動中都會表現出來的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等。

晶體智力

晶體智力是指通過掌握社會文化經驗而獲得的智力。如詞彙概念、言語理解、常識等,儲存在記憶中轉化為能力,一直保持相對穩定。流體智力是與基本心理過程有關的能力。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流體智力隨年齡增長呈緩慢下降的趨勢。

關於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在其他教材或者其他地方可能表述為「流體能力和晶體能力」,對此,同學們也不必糾結,包括所有關於智力理論的內容,都不必糾結到底是能力還是智力、到底是能力理論還是智力理論。關於能力和智力,默認相同就好了。學會包容這種不確定性。

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和諧。

包容行為

包容是表現出願意與人交往,願意與別人建立與維持和諧的關係,主要包括溝通與參與。

人際互動

人際互動即人際相互作用,在結構上更強調角色互動。

依從行為

依從行為的原因有:

(1)潛在損失危機。一種東西有失去的潛在可能性,會使人們給予更積極的評價,也更容易產生依從行為。

(2)互惠心理。這個規範使個體有回報的壓力。

(3)喜愛和熟悉。當請求來自一個自己喜歡的對象或自己熟悉和有積極評價的對象時,依從行為更容易發生。

(4)情感。個體的情感會影響其對外在請求的反應。處於積極情感喚起狀態下的個體,依從於外在請求的可能性會顯著提高。

語言形式

按照言語活動分類,可以把言語分為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外部言語又包括口頭言語(對話言語和獨白言語)和書面言語。

獨白言語

獨白言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獨立性,即說話者獨自進行的言語活動;

(2)開展性,獨白言語是一種開展的言語;

(3)計劃性,即有準備、有計劃進行的言語活動。隨意性是書面言語的特點。

情緒一般概念

情緒和情感的外部表現稱為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態表情和語調表情。面部表情模式能夠精細地表達不同性質的情緒和情感,因此是鑑別情緒的主要標誌。

情緒維度

根據伊扎德的情緒的四維理論,情緒由愉快度、緊張度、激動度、確信度四個維度組成。

本能論

本能論最著名的鼓吹者是美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他系統地提出了動機的本能理論,認為人類所有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源泉和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個人和民族的性格與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展而成的。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通過內在的一致性,自我概念引導個體行為。

(2)解釋經驗:某種經驗對個體的意義是由其自我概念決定的。

(3)決定期待(期待定向):人們對情境和自己行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導的。

歸因理論的創始人

海德是歸因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有兩種需要:一是理解環境的需要;二是控制環境的需要。為了滿足這兩種需要,普通人必須要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並且通過歸因來預測他人的行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滿足「理解環境和控制環境」的需要。

態度的特徵

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心理現象,態度具有的特徵有:

(1)態度的社會性;

(2)態度的主觀經驗性;

(3)態度的動力性;

(4)態度的雙重性。

社會助長現象

社會助長也稱社會促進,指個體完成某種活動時,由於他人在場而提高了績效的現象。他人在場的形式有實際在場、想像在場和隱含在場,包括結伴效應和觀眾效應。旁觀者效應即社會抑制。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首次交往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現象。

性別助長

金盛華在1989年根據日常生活的異性促進效應,提出了性別助長概念,並提出了性別助長假設:對於性意識發展達到成熟水平的個人,異性的存在會導致特殊的行為效率增加;而性意識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的青春期之前的兒童,則不存在這種性別助長現象。有性別助長假設驅動的許多實驗都證明了這個現象。

兒童的腦重量

出生時新生兒的腦重約390克,佔成人腦重的25%左右。在此以後,腦重量隨著年齡而不斷增長,到3歲時達到990克至1011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75%。到7歲時腦重約為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幼兒遊戲

按照遊戲的目的性分類,可分為創造性遊戲、教學性遊戲和活動性遊戲。

小學生的道德發展

小學兒童品德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協調性。

形式邏輯思維

形式邏輯思維是個體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初級形式。青少年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其概念、推理和邏輯法則的運用能力這三個方面的發展特點上。

延緩償付期

埃裡克森認為12~18歲的青年人,發展的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亂,體驗著忠誠的實現。由於確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在這一時間內,青年可以一時合法地延緩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青年期又被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也就是在18歲之後的大學生時期。

近因效應

一般來說,熟悉的人,特別是親密的人之間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而不熟悉或者少見的人之間容易產生首因效應。

態度構成要素

態度的構成要素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傾向成分三種。其中,認知成分是指人們作為態度主體,對於一定態度對象或態度客體的知識、觀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傾向性的思維方式;情感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持有的一種情緒體驗;行為傾向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持有的一種內在反應傾向,是個體做出行為之前所保持的一種準備狀態。此題所反映的是對女子的看法,所以體現的是認知成分。

舒茨的基本人際關係取向理論

心理學家舒茨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了人際關係的三維理論,他稱自己的理論為基本人際關係取向理論,其中的三維指的是人的基本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會適應的意義,使人的社會知覺過程簡化。但在有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極的性質,會使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產生偏見,甚至歧視。

從眾的動機

從眾的動機可以分為行為參照、偏離恐懼和人際適應三個方面。

相關焦點

  • 題集|13 動機功能;自我調控系統;自我概念的功能;舒茨的基本人際...
    動機理論提出者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的提出者是託爾曼。赫布和柏林等提出了動機的喚醒理論,徳西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尼科爾斯和德韋克提出成就目標理論。(注意:考生須熟記動機的幾個理論及其提出者,並會簡單概括理論內容。)動機功能動機的功能包括:(1)激活功能:動機具有激發個體產生某種活動或行為的功能。
  • 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
    人格結構中的自我調控系統和自我意識在歷年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近年來,考查角度越來越多樣化,且考生容易將二者混淆,需要廣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做深入備考。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就是人格發展的內部因素。自我調控系統是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
  • 【高頻考點】人際關係需要理論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人格結構中的自我調控系統和自我意識在歷年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近年來,考查角度越來越多樣化,且考生容易將二者混淆,需要廣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做深入備考。
  • 【教綜理論】考點27:人際關係需要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在
  • 每天3分鐘,8天帶你學完社會心理學,第6天,溝通與人際關係
    此次,將介紹「第六節溝通與人際關係」。第六節主要包括五部分內容:溝通的結構與功能、身體語言溝通、人際關係的原則和理論、人際吸引、人際互動。1.溝通的結構與功能溝通是指信息的傳遞和交流的過程,包括人際溝通和大眾溝通。人際溝通是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直接溝通。大眾溝通是指通過媒體中介的大眾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
  • 小組工作(4)--小組工作理論與小組動力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人們追求自己的能力和潛能的發揮與完善的需要。2.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主要是闡述人際關係的形成和取向類型,以及小組聚散過程特徵的理論。3.(1)每個人都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4.包容需要是指與人接觸、交往、隸屬於小組或者團體等方面的需要。
  • 題集|14 心理學流派主要觀點;魯利亞的機能系統說;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一機能系統:調節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系統,也叫動力系統。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腦皮層的一般覺醒狀態,提高其興奮性和感受性,並實現對行為的自我調節。第二機能系統: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系統。基本作用是接受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對它們進行加工,並保存下來。第三機能系統:行為調節系統,編制行為程序、調節和控制行為的系統。
  • 《自我與身份》解讀5_第4章_自我、自我概念和身份
    (2)自我概念 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各種認知結構,可以包括內容、態度或評價性判斷,用於理解世界、將注意力聚焦與自己的目標和保護自己的基本價值感。從這個角度來看,「身份」是自我概念的不同部分,是一個人在社會網絡中所處位置和所扮演角色的內在意義和期望。相比之下,社會身份理論家關注的是跨情境的可塑性。在其最有力的表述中,社會身份理論預測,在每次互動中,人們都會有不同的身份。在思考身份內容和身份功能時,社會身份研究者有時會關注與其他內部成員的聯繫和相似性。
  • 【教綜理論】自我決定理論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於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2.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的信息加工模式德西和瑞安(1985)利用信息加工模型來說明動機行為序列的各個方面是如何起作用的(見圖)。在這個理論模型中,他們將認知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動機理論。這種動機理論描述行為序列的各個成分,並以流程圖的形式表現出來。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
    EAP嫡傳師資班課程擴展閱讀材料,籍此幫助理解心理學第二勢力的認知行為主義學派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從社會學習的觀點出發,於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用以解釋人在特殊情景下行為動機的產生原因。該概念被提出以後,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開始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自我效能感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
  • 《自我與身份》解讀3_第2章-1_自我作為心理-社會動態過程系統
    「自我」在本質上被認為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源於社會經驗。這種認識早先源於約翰·杜威(1890)、查爾斯·庫利(1902)、喬治·赫伯特·米德(1934)和其他符號互動主義者的著作中,後來出現在臨床心理學、精神病學和人格理論中(例如,在H.S.沙利文的人際關係理論中)。這種「自我的社會本質」的含義對於發展「自我系統的綜合模式」的影響是本章的主題之一。
  • 自我心理學:01什麼是「自我」
    如果病人能在催眠的狀態下說出過去的創傷和痛苦,病人的症狀就會消失,而且這種創傷主要是性創傷;但後來,他發現這種性創傷有一部分是臆想出來的,而並非真實的發生過,並且病人開始對治療師有性的幻想,這讓佛洛依德開始尋求新的理論模型,並且提出了「防禦」的概念,這時候雖然沒有提出自我,但以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說,此時的防禦或者阻抗,已經是自我功能表現的一個徵兆了。
  • 自我實現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b) 人們與自我實現相聯繫的功能動機是否有系統地變化,與生活史理論的預測是否一致?   c) 是自我實現的唯一聯繫的特定功能的動機,或是人們認為其他類型的個人成就(即,幸福,快樂,和主觀的,幸福感)也連接到同一功能的動機嗎?   他們回顧了自我實現的文獻,從馬斯洛最初的構思開始。
  • 自我意識:概念及分類
    在眾多的心理學考點中,有關自我意識的考點雖然不多,也不算繁雜,卻也是考試的。接下來,我們以考點「自我意識的分類」為主線,對有關自我意識的考情進行簡單梳理,以饗考生。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考情】本考點主要考查單選(識記:定義反選、地位)、多選(識記:內涵的三個方面)。
  • 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在教招考試中主要以單選、多選題考查,重點考查基本信息的識記和理論理解。需要大家掌握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基本觀點。1.理論介紹代表人物:德西和瑞安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的選擇。
  • ...初中生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產生的衝擊;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
    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青少年期個體的認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能用更加抽象、複雜和獨特的方式來認識自己。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四個方面:生理因素;認識水平;成功及失敗經驗的積累;父母的自我概念傾向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響。
  • 筆記|《社心》C3 社會關係 之一、人際關係和人際溝通
    C3 社會關係一、人際關係和人際溝通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間的心理關係。自我暴露是指個體把有關自己個人的信息告訴他人,與他人共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和信息。(一)人際關係的發展過程奧爾特曼和泰勒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為衡量人際關係深度的參考指標。他們由此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從交往由淺入深的角度來看,一般需要經過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穩定交往四個階段。1.定向階段定向階段包括對交往對象的注意、選擇和初步溝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動。
  • 儒家式的自我及其實踐:本土心理學的研究
    以上討論到的中國人自我研究框架或許只是相關研究中的幾個代表,但大體勾勒出了中國人自我研究在理論上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多學科性、多元化的傾向。差序格局存在的另外一個大問題是,在討論儒家式的自我之際,為了建立他的「自我主義」概念來解釋中國人的「私」,竟然一下子跳到了儒家的反面——楊朱那裡去尋求思想依據,甚至認為儒家思想內部也存在著「私」的一面。
  • 核心素養理論建構的人本論取向:德性倫理學的啟示
    核心素養術語因而包含兩重價值:一是關於個體發展與自我完善的內在價值;二是通過個人獲得核心素養而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的外在價值。在核心素養界定和選擇的過程中,由於研究者在不同價值上的側重,形成了核心素養理論建構的兩種取向,即功能論取向與人本論取向。其中,功能論取向側重外在價值,注重以外部需求作為核心素養研究的出發點,人本論取向則側重內在價值,將核心素養的理論要素立足於內在人格特徵或心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