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流派主要觀點
人本主義是在反對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派,它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實現,反對精神分析過於強調無意識和行為主義對意識研究的忽視。
構造主義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並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三種元素,其他所有複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
機能主義學派也強調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
行為主義否定意識研究的重要性,根本不同意將意識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強調心理學應該以行為為研究對象。
構造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馮特,代表人物有鐵欽納。
主要觀點:構造主義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表象和情感狀態三種元素。感覺是知覺的元素,表象是觀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緒的元素。所有複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
研究方法:構造主義強調內省方法,認為了解人們的直接經驗,要依靠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
評價:構造主義心理學的誕生使心理學擺脫了思辨,走上了實驗研究的道路,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但這個學派所從事的純內省分析,嚴重脫離了實際。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對需要觀察的行為進行系統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
實驗法是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可以揭示因果關係。實驗法分為兩種: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
測驗法是使用預先經過標準化的問題或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調查法分為問卷調查和晤談法,就某個具體問題詢問受調查者讓其自由表達意見或態度。
丘腦的功能
嗅覺信息不經丘腦而被直接傳遞至大腦皮層進行加工處理。因此,丘腦損傷並不會影響嗅覺。
魯利亞的機能系統說
魯利亞認為,腦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機能系統。機能系統的個別環節受損,會影響高級心理機能。他把大腦分為三個機能系統。
第一機能系統:調節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系統,也叫動力系統。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腦皮層的一般覺醒狀態,提高其興奮性和感受性,並實現對行為的自我調節。
第二機能系統: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系統。基本作用是接受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對它們進行加工,並保存下來。
第三機能系統:行為調節系統,編制行為程序、調節和控制行為的系統。作用是產生活動意圖,形成行為程序,實現對複雜行為的調節與控制。
心理活動是三個機能系統相互作用,協同活動的結果,但彼此間又各自起不同的作用。
自我
自我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一般包括物質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會的自我三個部分,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
社會比較
通過將自己與他人比較以獲得有關自我的重要信息的過程是社會比較。費斯廷格認為當我們與他人進行比較的時候,總會遵循兩條路線:一是下行社會比較;二是與之相反的上行社會比較。
自我概念的功能理論
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種功能:自我一致性維持、經驗解釋和期望定向。
自我一致性維持指的是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內在一致性,並且個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動。積極的自我概念引導人按照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消極的自我概念引導人放鬆自我約束。
經驗解釋是指自我概念具有經驗解釋系統的作用。一定的經驗對於個人具有怎樣的意義,取決於個人在怎樣的自我概念背景下作出評價。同樣的經驗對不同自我概念背景的人,會具有不同的意義。人們強烈地傾向於按照與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期望定向則是指人們對情境和自己行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導的。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人們對於事情發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為,都高度決定於自己的自我概念。
而俗稱的「破罐子破摔」是指人們徹底放棄了某一方面的努力,任由情況繼續惡化。以打架鬥毆的青少年為例,自我一致性維持是指這些青少年承認或認可了別人貼在自己身上的「壞孩子」的標籤,他們不再在意自己的名聲,不再用道德標準約束自己,反倒用「壞孩子」應該有的行為去套自己的行為,學習如何表現得像一個不良青少年。經驗解釋則體現在打架鬥毆的青少年逐漸會習慣了打架鬥毆,認為這不過是一件普通平常的事情,完全忽視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而期望定向則是指這些青少年越來越習慣於用暴力來解決問題,越來越容易對其他人無意的行為進行敵意歸因,或進行尋釁挑事。
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包括個體對他人、群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既有對人外部特徵和人格特徵的知覺,又有對人際關係的知覺以及對行為原因的推理、判斷與解釋。
態度屬性
深度是指個體對特定態度對象的捲入水平。態度對象對個體的意義越大,個體捲入越深。強度是指態度的極端性,即積極或消極的程度,表明一種態度傾向於某一指向的程度。
外顯度是指個體態度在其行為方向與行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方向是指人們對於態度對象是肯定指向還是否定指向。
性格
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從組成性格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特點分析,性格結構具有四個基本特徵:態度特徵、意志特徵、情緒特徵和理智特徵。
(1)性格的態度特徵,指個體在對現實環境的穩定態度方面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是性格特徵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性格的態度特徵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構成:
①對社會、集體、他人的態度特徵;
②對勞動、工作和學習的態度特徵;
③對自己的態度特徵。
(2)性格的意志特徵,指個體在自覺調節自己行為的方式與控制水平、目標明確程度以及在處理緊急問題方面表現出來的性格差異。性格的意志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行動是否具有明確的目的,行為是否受社會規範約束;
②對行為的自覺控制能力;
③在緊急或困難條件下處理問題的特點。
(3)性格的情緒特徵,指個體在情緒情感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強度、穩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導心境等方面的特徵。
(4)性格的理智特徵,指個體在認知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又稱為性格的認知特徵。
性格結構的四個特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協調組合成統一的整體,並表現出獨特的風格。
人格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人格具有多種本質特徵,包括:獨特性、穩定性、功能性、統合性等。
性格
性格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釋夢
釋夢即夢的分析,實際上是夢的製作的反過程,即將顯夢翻譯成夢的隱意,或做夢者的無意識觀念與欲望。
弗洛伊德把夢的分析稱為「通往無意識的康莊大道」。弗洛伊德認為夢有顯像和隱意之別,顯像是回想夢裡發生的事件時所講出來的內容,而隱意是蘊含在顯像中的真正含義。在弗洛伊德看來,夢的實質就是被壓抑的無意識欲望的一種變形的滿足方式。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顯像有三種來源:感覺刺激、清醒時的所思所想以及最重要的本我衝動。由於自我和超我的強大,本我難以通過夢境直接表達衝動,需要對夢的內容進行某種歪曲和偽裝。無意識的願望和衝動通常以兩種方式在顯像中表現:符號化和夢的製作。符號化是指受抑制的內容並沒有被歪曲或偽裝,而是以某種符號的形式直接在夢中表現出來。夢的製作則是將夢的隱意,即潛意識的偽裝與衝動偽裝或歪曲成自我或超我難以覺察的顯像的過程。夢的製作並不遵循邏輯原則,而是基於四種機制:壓縮、替換、把思想觀念轉換成視覺形象、反向作用。而夢的分析就是從表面上雜亂的顯像中揭示偽裝了的、變形了的潛意識的欲望與衝動,也就是夢的隱意。
經典精神分析常用治療技術
經典精神分析常用治療技術有:自由聯想、釋夢、移情分析、阻抗分析和解釋。自由聯想是讓來訪者在自由狀態下,盡情說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經驗。
釋夢是根據來訪者陳述的夢境來解析夢的含義。
移情指在治療過程中,來訪者將以往對他人的情感關係,以扭曲現實的方式轉移到分析師身上。通過移情分析,可以了解來訪者的感情經歷和人際關係,幫助其從不真實的感情生活中解脫出來。
阻抗分析就是化解來訪者的抗拒,讓他說出現在壓抑的事情。經過分析之後,可以使來訪者盡情地傾訴內心的矛盾和衝突,舒解其緊張情緒。
解釋是分析師根據前面四種過程所得資料,向來訪者解釋,使其了解行為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從而領悟到自己內心困擾的真正原因。
注意種類
不隨意注意也叫無意注意或消極注意,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發生的注意。它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對那些強烈的,新穎的和感興趣的事物所表現的意識指向和集中,有些活動的,變化的刺激物,如大街上五顏六色一閃一滅的霓虹燈就容易引起人們的不隨意注意。
隨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意志注意,是一種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隨意後注意兼有不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的一些特徵。它與一定的目的、任務相聯繫,但是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聲音掩蔽
聲音的掩蔽依賴於聲音的頻率、掩蔽音的強度、掩蔽音與被掩蔽音的間隔時間以及被掩蔽音的強度等。
知覺選擇性
知覺的選擇性是指人不可能同時把接觸到的外部事物納入為知覺對象,而總是根據當前的需要有選擇地把其中一部分作為知覺對象,把它們構成一個整體,使之得到清晰的知覺。
對雙關圖形的知覺來說,通過不同的知覺選擇,既可以把它知覺為一種圖形,也可以把它知覺為背景,知覺選擇性使人能夠在繁雜的刺激信息中迅速形成清晰、準確、完整而豐富的知覺內容。
遺忘
對遺忘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有下述四種。
(1)衰退說。衰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致最後消退的結果。
(2)幹擾說。幹擾說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幹擾所致。一旦幹擾被排除,記憶就能恢復,而記憶痕跡並未發生任何變化。幹擾說可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前攝抑制是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學習的材料的幹擾作用。後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先學習材料的幹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
(3)壓抑說。壓抑說認為,遺忘是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這種壓抑被解除了,記憶也就能恢復。
(4)提取失敗。有的研究者認為,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是永遠不會丟失的,我們之所以對一些事情想不起來,是因為我們在提取有關信息的時候沒有找到適當的提取線索。
思維種類
根據概念反映事物屬性的數量及其相互關係,可以分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關係概念。
析取概念是根據不同的標準,結合單個或多個屬性所形成的概念。「好學生」這個概念可以結合各種屬性,如「學習努力、成績好」「熱愛班集體、關心他人」等。一個學生同時具有這些屬性是好學生,只具有其中兩三種屬性也是好學生。
合取概念是根據一類事物中單個或多個相同屬性形成的概念,它們在概念中必須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例如「毛筆」這個概念,必須同時具有「用毛製作的」和「寫字的工具」這兩個屬性。
關係概念是指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形成的概念。例如,高低、上下、大小等。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是根據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分成的兩類。
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嬰兒期(0~2歲);兒童早期(2~4歲);學前期或遊戲期(4~7歲);學齡期(7~12歲);青年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50歲);老年期或成年晚期(50歲直至死亡)。
其中,前五個時期是針對弗洛伊德的五個階段提出的,後三個階段是埃裡克森的獨創,這三個階段的提出使他的發展理論更加完善。
嬰兒神經系統的發展
嬰兒的大腦從胚胎時開始發育3歲時已經達到1011克,約佔成人腦重的75%;初生嬰兒的腦細胞已分化,大多數溝回都已出現,腦島已被鄰近腦葉掩蓋,腦內基本感覺運動通路已髓鞘化(除白質外)。到2歲時,白質已基本髓鞘化,與灰質明顯分開,腦結構複雜化;嬰兒剛出生時,皮質興奮還處於瀰漫狀態。此後,隨著皮層的發育成熟,嬰兒的反射動作逐漸減少,高級智力活動進一步發展。在新生兒階段就能觀察到某種大腦單側化的傾向。以後隨著嬰兒大腦的逐步成熟,這種單側化傾向逐漸明顯。
老年喪失期
老年喪失期觀點認為從出生到成年,心理機能是不斷發展的,而到老年期以後便開始衰退。這種變化只能稱作「老化」,不能叫做「發展」,老年期是一生獲得的喪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