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顧名思義——既要批也要評

2020-12-11 百家號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清歌留歡4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批評,顧名思義——既要批也要評。

歷史上很多智者謀士,都是善用「藥引」的人,從而以吹灰之力,成就九鼎大事。如觸龍說趙太后,極其典型。故事說秦國進兵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教兵,而齊國一定要長安君當人質才肯出兵。長安君是趙太后的小兒子,當時趙太后當權,不肯答應。大臣們輪流諫勸,都被趙太后拒絕了。無奈左師觸龍出面勸說。那時太后正在氣頭上,背對著他。觸龍進來慢慢坐下,先與太后聊些身體、吃飯之類的家常,又慢慢將話題轉到子女上,取得太后的共識後,才順理成章道出愛子女要為他們的長遠利益考慮的道理,說明讓長安君出齊當人質正是長安君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是為將來自立打基礎,終於勸動了太后。

提起批評,也許更多人的理解是「挑刺」。如果你希望你的批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一個人犯錯後,最難以接受的就是大家群起而攻之,這樣往往會傷害其自尊心。怎樣批評,實際是一種說服的技巧,是一門溝通的藝術。批評的目的意在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不是貶低對方,即使你的動機是好的,是真心誠意的,也要注意方式和場合等問題。良藥苦口利於病,但在現實生活中,扶正匡謬的批評的確不如良藥那樣為人所樂於接受,甚至成了難以下咽的「苦藥」。開展企業內的批評報導尤非易事,上下左右,利益利害;磕磕碰碰,枝蔓牽扯,批評幾乎真成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京城女」了。批評得好,人家接受;反之,麻煩纏身,成了「不受歡迎的人」。因此,批評要學會變「害」為「利」,使硬接觸變成軟著陸,即在「苦藥」上撒點糖。

李明進公司不到兩年就坐上了部門經理的位置,但是有個別下屬不服他, 有的甚至公開和他作對,錢誠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從李明做了部門經理之後,錢誠經常遲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遲到。按公司規定,遲到半小時就按曠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資的。問題是,錢誠每次遲到都在半小時之內,所以無法按公司的規定進行處罰。李明知道自己必須採取辦法制止錢誠這種行為,但又不能讓矛盾加深。李明把錢誠叫到辦公室。「你最近總是來得比較晚,是不是有什麼圖難?」「沒有啊,堵車又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再說我並沒有違反公司的規定呀。」「我沒別的意思,你不要多心。」李明明顯感覺到了對方的敵意。

「如果經理沒什麼事,我就出去做事了。」「等等,錢誠你家住在體育館附近吧。」「是啊。」錢誠疑惑地看著對方。「那正好,我家也在那個方向,以後你早上在體育館東門等我,我開車上班可以順便帶你一起來公司。」沒想到李明說的是這事,錢誠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說:「不,不用了……你是經理,這樣做不太合適。」「沒關係,我們是同事啊,幫這個忙是應該的。」李明的話讓錢誠臉上突然覺得發燒,李明雖然當了經理,還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這種消極的行為,實在是不應該。事後,錢誠雖然謝絕了李明的好意,但他此後再也不遲到了。在批評的過程中,可以轉換一下角度,不以生硬、直接的批評入手,而可以從幫助對方改正錯誤的角度來提出對方的錯誤,這樣,不僅可以使對方容易接受批評,還可以使對方努力改正錯誤。

批評和罵人不同,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罵人是氣急敗壞的表現,這不需要太多水平。罵人的行為除了讓被罵者更加生氣,或者被路人恥笑之外,沒有多少意義。而批評則不同,批評的過程是批評者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站在一定的高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對人與事進行一場論證,它應該有著嚴謹有力的邏輯。我們萬萬不可把罵人與批評混為一談。批評別人,就要給別人服氣的理由。作為批評者,首先要加強自己本身的文化修養,對批評的人和事情,要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見解,要公正地看待問題,而不能根據黨同伐異的態度去行事。在批評的過程中,要保持自己個人的意識形態,有自己的鑑別能力。然後,通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真誠地向批評對象提出自己的意見,並指明他應該去努力的方向。如果見解是正確的、意是真誠的,態度是誠懇的,別人又怎會不接受批評呢?

批評,顧名思義——既要批也要評。批是批判,評是評價,當然也可以釋為好評。不管怎樣,不能光批不評。在批評的過程中,我們決不可以只批評不表揚。因為不管是人還是事,畢竟都還是有一點優點的。但這麼說,也絕不是鼓勵大家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先來一段表揚,在表揚以後再來一個「但是」,然後在「但是」的後面加上一串的批評。這樣的批評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假如我們是老師,我們要批評學生的懶惰行為,我們可以這樣來批評:你很聰明,請以後勤奮點。而不要這麼說:你很聰明,但是你很懶惰。這兩種批評方式看起來沒多大區別,但前一種批評方法已經在表揚中提出了自己對學生的要求,而後一種效果和第一種相比如何,大家肯定是心中有數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錯誤。其實,任何有上進心的人都不願意犯錯,要批評一個人的錯誤時,最好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錯誤。作為要指出對方錯誤的你,你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對方,而不是為了貶低對方的品格。因此批評以適可而止、給對方留有餘地的方式為好,這會讓對方感謝你的寬容。

相關焦點

  • 【時評】批評和自我批評關鍵在於「真批實評」
    他強調,批評和自我批評是解決黨內矛盾的有力武器,但批評和自我的批評的關鍵是要「真批實評」。  在這次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強調,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一劑良藥,是對同志、對自己的真正愛護。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需要勇氣和黨性,不能把我們防身治病的武器給丟掉了。作為黨的幹部,必須永不動搖信仰,做到坦蕩做人、謹慎用權,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 如何讓孩子樂於接受批評,批評孩子時要注意什麼?
    很多家長經常抱怨道:「我們可沒有慣著孩子,他一有什麼錯誤,我們都會批評他,告訴他一定要改正,可是孩子就跟沒聽見一樣。」或者說:「他倒是當時不吭聲,可下回還是犯同樣的錯誤,他怎麼就是不長記性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會批評孩子,可是有的孩子不願意接受批評,反而越批評越厲害,這是為什麼呢?可能與父母的批評方式有關,所以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樂於接受批評。
  • 批評神獸,你對了嗎?
    這個時候恰當的批評是一定要有的,這體現著小孩子的教養,也反映出家長的素質。但是生活中,父母又往往遇到這樣的疑問,我們可沒慣著孩子,他一有什麼錯誤,我們都會批評他,告訴他一定要改正,可是孩子就跟沒聽見一樣,或者說我的孩子太皮了,我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管用,我們是真的沒辦法了。
  • 不是不能管教,而是要讓批評傳遞出愛的味道
    在穩固的愛的關係中,批評和管教,不會讓你擔心失去對方的愛,反而會讓你覺得原來對方這麼愛我、看好我、在乎我。只有批評帶有愛的味道,人才不會那麼害怕批評,被批評所傷。比如:常州小學生疑因作文被批後墜亡;比如:中北大學發布了一位大學生因為作弊被抓而墜亡消息。一些網友紛紛留言。其中有兩類令人印象深刻。一種是說:「如果學校寬鬆一點,不要太當回事,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這類事情發生?」另一種則認為現在的孩子太缺乏挫折教育了,太嬌慣、太脆弱,一旦被批評就忍受不了,選擇輕生。這兩種觀點其實都太過極端。
  • 評者的選批又有何欣賞之處?
    《施覺庵考功詩序》提出「詩之為道,以微言通諷喻,大要援此譬彼,優遊婉順,無放情竭倫,而人徘徊自得於意言之餘。」他批評後代一些詩人背離藝術張弛有節的原則,「哀必欲涕,喜必欲狂,豪則縱放而戚若有亡,粗厲之氣勝,而忠厚之道衰」。《說詩語》卷上也說:「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託物連類以形式。鬱情慾舒,興互陳,反天機隨觸,每借物以抒之。比也。
  • 對話|波德萊爾何以說藝術批評應是局部的、片面的、有激情的
    藝術批評的風光已經不在,藝術批評是式微,批評家是失語。這個問題已經討論好多年了,該怎麼看待?我認為要一分為二地來看待問題,把一個批評看得太重要不符合事實,不符合歷史的狀況,可能也不符合當下的狀況。但是倒過來如果把藝術批評說的可有可無,這也不對。
  • 批評意見要具體化
    原標題:批評意見要具體化  民主生活會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但有些地方卻出現了為批評而批評的現象。   批評意見籠而統之,不痛不癢。如對主要領導批評用泛泛的 「學習不系統、調研不深入、工作不大膽、方式不科學、創新不主動、經驗不豐富」等表述「大而化之」,這些批評意見放在誰身上都適用,又不會惹人。
  • 樊登讀書會力薦《不管教的勇氣》:既不批評又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這些咆哮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見,孩子不學習,我們就會著急,一著急,我們就會聲色俱厲批評孩子。為人父母的我們總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對孩子頤指氣使,認為我們吃的鹽比他吃的飯多對孩子指手畫腳,幹涉他的學習,規劃他的人生。誠然,批評是有效的,孩子一旦被批評就會停止問題行為,如關電視,停止玩手機。
  • 報考提前批,這些知識你要懂
    提前批次也叫&34;,顧名思義就是在普通批次錄取之前進行錄取的批次,是將一部分類別、性質、專業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學校(專業)集中起來,在大規模招生之前進行錄取。這個批次之所以提前錄取,就是為了優先保證相關院校和專業的生源。提前批的特點就是院校和專業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於普通批次的相關院校或專業。
  • 懲戒幹部既要「打板子」更要「開方子」
    懲戒幹部既要「打板子」更要「開方子」。懲戒是幹部管理的一種方式,並不是把幹部除名了,對於「下」幹部不僅不能放任不管,而且還要特殊管理、強化管理。一名幹部受到了懲戒,並不是說他就不是黨員了、不是幹部了,也不是把他踢出幹部隊伍了,而有可能他只是犯一些小錯誤、出了一些小問題,降職降級也罷、記過處分也罷,黨員仍然還是黨員、幹部仍然還是幹部,幹部管理部門就不能放任不管、棄之不理。
  • 批評孩子要有度,批評要分場合
    接孩子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孩子天真的語言有時讓人忍俊不住,有時讓人啞口無言,有時又感覺到要趕緊走,因為,再不走的話,不然周圍的目光受不了。還是一年級時,小豆包一樣的孩子們排著隊伍出來時,家長都會蜂擁而上,問這問那。我家孩子一般都是衣冠不齊一夥的,臉上手上各色顏色線條都有,還邊喊「媽媽」邊撲進我的懷裡。
  • 家長要知道批評不會讓孩子學習更努力
    批評孩子也是一種藝術,父母應該知道如何正確批評孩子,掌握好批評孩子的技巧。這樣,批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以下是給父母們的6個小建議:人多不批評 寶寶也是要面子的,且自尊心脆弱而強烈,在人多的時候批評她,拿她跟其他人比較,這對教育孩子而言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兒,不僅讓孩子打心眼裡對你反感,還收不到教育的效果。
  • 李斌剛痛批車評人「38號」,ES8就自燃,都是蔚來公關的鍋?
    4月22日,蔚來汽車董事長、CEO李斌在多個渠道發文痛批車評人「38號美系性能控」的公開言論,不接受他對蔚來用戶的人身攻擊,要求他立刻道歉。事件源於21日當天,「38號」在一篇文章評論中說了一些引起爭議的話,引發部分網友及蔚來車主的集體聲討。
  • 探討學術翻譯批評的現狀和趨勢
    學術翻譯及其批評之所以滯後,主要是因為它對於譯者和譯評者的要求都比較高。當然,也有一些導向和觀念上的問題。  從翻譯實踐上講,進行學術翻譯就意味著要有深度,畢竟「學術」是「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學術常以學科和領域劃分。根據我國譯者隊伍的實際,外語人在某個領域的專門知識一般比較欠缺,而作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外語又比較薄弱。
  • 教子有方:批評要實,表揚要活
    ,也需要批評的雨露。表揚要特殊:自卑的孩子要多關注,敏感的孩子要多肯定,調皮的孩子要發現優點……8個批評孩子的科學方法允許孩子解釋: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不能聽信某一方的指責,要允許孩子自己解釋。家長保持中立,客觀評價孩子是否做錯,為什麼做錯。2. 學會換位思考:家長要換位思考,理解孩子這麼做的目的,找準批評的切入點。並且讓孩子換位思考,「假設你是那個人,你會有什麼感受,這麼做到底對不對」。
  • 脫貧攻堅既要完成任務又要保證質量
    劉永富表示,脫貧攻堅既要完成任務,又要保證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精準扶貧實施6年,脫貧攻堅持續3年,取得顯著成就。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6年時間減少了8000多萬人,連續6年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如此大規模的減貧,脫貧質量如何保證?
  • 馬英九質問蔡英文要何現狀:為何批我「親中賣臺」
    原標題:馬英九質問蔡英文要何現狀:為何批我「親中賣臺」5月7日,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出席「兩岸互動與交流--歷史時光迴廊特展」開幕典禮。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中新網5月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馬英九今天五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包括到底要什麼樣的現狀等。
  • 顧名思義:古人是怎麼給孩子取名字的?
    【成語故事】 在古代,大多數的人,尤其是當官的人和讀書人,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除了名、字之外,還有號。 比如說詩人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號臥龍。 在古代,名是一個人小的時候起的,主要是供長輩稱呼。
  • 一定要落實好「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制度
    「三級聯述聯評聯考」主要是指:三級黨(工)委書記分別向上一級黨委進行專項述職;上一級黨委常委會、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本級黨代表和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對本級黨委,特別是黨委「一把手」抓基層黨建工作的情況進行專項評議;把各級黨委抓基層黨建工作的情況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進行專項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培養教育和獎勵懲戒幹部的重要依據。
  • 父母批評孩子要「偷偷」的進行
    有些母親對類似的事情處理得很好,既教育了孩子,又增進了母子感情。娜娜所在的幼兒園要求孩子從小就穿校服。但娜娜喜歡穿自己的漂亮衣服,於是每天早晨媽媽同女兒都要為此爭論。儘管娜娜最終會服從,媽媽卻被這件事搞得很疲憊。一天,娜娜對媽媽宣布今天不必穿校服,結果等媽媽帶著女兒來到學校,看見所有孩子都整整齊齊地穿著校服,娜娜鮮豔的衣裙顯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