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中西部人口大省普遍較低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31省份勞動年齡人口佔比: 中西部人口大省普遍較低

作者: 林小昭

[ 儘管人口外流較多,但近年來隨著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尤其是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崛起,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目前外流的人口也在逐漸減少,回流到中西部的越來越多。以安徽為例,安徽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安徽省首次出現外出人口回流現象,此後連年回流。 ]

[ 類似武漢、成都這樣的大城市,當前與東部沿海大城市的差距比較小,整體發展層次比較高,就業機會也多,對人才比較有吸引力,甚至吸引了不少在北上廣深工作的人回流。 ]

在中國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生育率逐漸降低的同時,延遲退休的腳步也漸行漸近。現在各省份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是何種情況呢?

通常,人口按0~14歲、15~64歲、65歲及以上分為三個年齡段進行統計分析,其中15~64歲年齡段為勞動年齡人口。這一年齡段人口佔比的高低可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流向。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2020中國統計年鑑》數據,結合各地統計公報數據,梳理統計了31個省份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數據顯示,當前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最高的是北京,天津、內蒙古位居二、三位;老齡化較深的東北地區,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並不低,相反,中西部一些人口大省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普遍較低。

人口流入改善沿海省份年齡結構

從31個省份的數據來看,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前十名分別是北京、天津、內蒙古、黑龍江、廣東、吉林、遼寧、上海、山西和陝西。

其中,北京以78.12%位居第一,天津以77.64%位居第二,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大直轄市吸引了大量的外來青壯年人口流入。

根據2019年北京市統計公報,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達215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6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745.6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4.6%。

同期,天津全市常住人口達1561.83萬人,比2018年末增加2.23萬人。其中,全市戶籍人口1108.18萬人。也就是說,天津人口淨流入達到了453.65萬人。

與京津類似情況的還有上海、廣東、浙江和江蘇等地。根據浙江省發布的人口數據公報,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830.7萬人,佔比為14.2%,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浙江跨入深度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人口總數的14%),2019年全國深度老齡化省份增至7個,蘇浙滬集體邁入深度老齡化。

儘管如此,長三角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並不低,其中上海達到73.7%,位居第8;浙江達到72.91%,位居第13;江蘇也達到了71.13%,位居第18,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在深度老齡化的情況下,長三角還能保持較高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主要原因就在於有大量的勞動年輕人口流入。

以浙江為例,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省發改委近期發布的《浙江人口結構及其變化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11~2014年,由於大規模推動機器換人、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浙江常住人口呈小幅淨流出態勢。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從2015年起,常住人口重新開始淨流入,且淨流入規模不斷擴大,由2015年的3.3萬人擴大到2019年的84.1萬人。2017~2019年,浙江人口增量分別為67萬、80萬和113萬人,連續3年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廣東;人口淨流入量分別為31.3萬、49.0萬和84.1萬人,2017年和2018年列廣東之後,居全國第二位,2019年居全國第一。

該分析報告指出,人口淨流入的不斷增加,說明浙江吸引了全國其他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大量勞動力就業,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浙江的外來人口主要來源地包括安徽、河南、貴州、江西、四川等。全社會年齡結構呈現「兩頭低、中間高」的橄欖狀特徵,社會負擔相對較輕,仍處於人口紅利期。

安徽省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林斐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現在大城市對人口的落戶門檻越來越低,有利於吸引年輕人,改善這些城市的年齡結構。另外,看一個區域的年齡結構,要將三個年齡段聯動來看。

比如一些地方的少兒佔比較高,相應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就有可能較低。廣東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達75.46%,居第六,雖然也有大量的外來勞動人口流入廣東,但其出生率較高,少兒佔比較高,當前廣東是我國年齡結構最年輕的省份之一。

東北勞動力佔比並不低

近年來養老金支出壓力較大的東北地區,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其實並不低。

數據顯示,2019年,黑龍江15~64歲人口佔比為76.25%,位居全國第4;吉林這一比例為74.94%,位居第6;遼寧這一比例為73.88%,位居第7。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東北的人口流動性比較大,尤其是很多老年人過著「候鳥式」養老的生活,一到冬天,他們就會去海南等南方地區。因此,雖然從戶籍人口統計上看東北老年人口比重較高,但從在住人口來看,其實沒有那麼多。但他們領了養老金卻不在東北消費,所以整體來說東北的養老金負擔還是很重的。

2019年1月,海南省政協發布的《進一步加強「候鳥群體」服務管理髮揮「候鳥人才」作用的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海南候鳥人口為164.77萬人,約為海南戶籍人口總數的17%。其中,三亞候鳥人口數為41萬人,約為三亞戶籍人口總數的70%。

少兒佔比較低,是東北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較高的另一大原因。數據顯示,黑龍江0~14歲年齡段的佔比為9.97%,在31個省份中位列倒數第一;遼寧這一佔比為10.2%,位列倒數第三;吉林這一佔比為11.76%,位列倒數第六。

數據顯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都位居全國後三位,人口自然增長率都為負數,也是全國僅有的三個自然增長率為負的省份。

衣保中分析,出生率低有歷史原因,東北的一大特點是國企佔比較高,很多就業人員都在國企、行政事業單位,計劃生育執行得比較嚴格,獨生子女佔的比例相當高。

因此儘管東北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較高,但實際上近幾年人口持續下降。數據顯示,2019年三省人口共減少了42.73萬人。

中西部大省勞動力外流多

從31個省份的數據來看,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最低的10個省份分別是貴州、山東、湖南、河南、安徽、新疆、四川、重慶、西藏和廣西。除了山東,主要都是中西部地區省份,其中不乏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省份,比如湖南、河南、安徽、四川等。

林斐說,中西部這些人口大省,流出的都是青年勞動力,導致了勞動力人口佔比下降。

安徽省統計局今年3月的一篇分析報告指出,當前安徽人口紅利優勢減弱,撫養負擔持續加重。從數量來看,安徽省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6年達到峰值,自2017年起開始逐年減少,2016~2019年分別為4318.0萬人、4317.2萬人、4311.4萬人和4275.3萬人;從佔總人口的比重來看,自2016年起已連續4年下降,2015~2019年分別為70.06%、69.69%、69.02%、68.18%和67.16%。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20個省份2018年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數據後發現,長江中遊、西南、河南等地人口密集,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地;廣東、浙江、上海、京津則是主要的人口流入地。

其中,河南人口淨流出達到1301萬人,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人口淨流出超過千萬大關的省份。河南東南部的一些地市都是人口淨流出大市,比如周口人口淨流出規模達到279.76萬人,信陽、商丘、南陽的淨流出人口也在200萬人上下。

人口淨流出第二位的省份是貴州,達到928.23萬人;四川、安徽和廣西的人口淨流出都超過700萬人;湖南、重慶、湖北和湖南的人口淨流出在200萬~500萬人之間。

一方面,這些地方的人口大量外流到沿海發達地區;另一方面,這些地方的出生率也不低,0~14歲人口的佔比較高,因此整體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就比較低。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儘管近年來部分沿海地區正加快做好教育資源配套,增加教育產品供給,但對很多大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來說,子女留在老家的比例仍然佔據大多數,因此老家的少兒人口佔比會比較高。

儘管人口外流較多,但近年來隨著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尤其是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崛起,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目前外流的人口也在逐漸減少,回流到中西部的越來越多。以安徽為例,安徽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安徽省首次出現外出人口回流現象,此後連年回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說,類似武漢、成都這樣的大城市,當前與東部沿海大城市的差距比較小,整體發展層次比較高,就業機會也多,對人才比較有吸引力,甚至吸引了不少在北上廣深工作的人回流。

相關焦點

  • 延遲退休:中國各省多少勞動年齡人口?北京天津居前,東北被誤解
    這一年齡段人口佔比的高低可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流向。第一財經記者根據《2020中國統計年鑑》數據,結合各地統計公報數據,梳理統計了31個省份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數據顯示,當前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最高的是北京,天津、內蒙古位居二、三位;老齡化較深的東北地區,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並不低,相反,中西部一些人口大省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普遍較低。
  • 中國31省份,大學學歷人口佔比排名
    我們能夠發現的其設定門檻的最大共性有兩點——其一是學歷,其二是年齡。而且,兩種門檻往往組合使用,比如研究生學歷不限年齡,本科學歷截至多少歲,專科學歷截至多少歲。   為什麼城市的落戶政策要以學歷為門檻,而且現階段大家眼中的熱門城市,普遍喜歡用本科學歷來作為重要的「人才」與「人口」的分界線呢?
  • 人口遷移與人口增長率專題訓練
    根據下表數據,若不考慮其他條件,我國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甲省乙省丙省丁省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778.5914.3283.41799.4耕地面積(萬公頃)588.31528.18814.07
  • 31省份常住人口數據出爐:兩省2019年人口過億,這四地負增長!
    來源:點融網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人口流動方向與自然增長率也出現了相應變化。目前,全國31個省份均已公布了2019年末常住人口的數據,其中27個省份常住人口實現增長,廣東、浙江、西藏位居前三位,基本延續了近年來的格局。
  • 「勞動年齡人口」怎麼說?
    據分析家指出,中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勞動年齡人口的負增長將可能導致經濟發展速度變緩,加劇通貨膨脹。據一些人口統計學家預測,從2013年起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可能開始出現負增長,分析家稱,這將會導致經濟增速放緩,加劇通貨膨脹。在上面的報導中,working-age population就是「勞動年齡人口」,指法律規定的成年人口減去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以後的人口總數。
  • 每6個人就有1個流動人口 如何減少人口「候鳥式」遷徙?
    那麼人口流出、流入的主要是哪些地方?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20個省份的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數據發現,長江中遊、西南、河南等地人口密集,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地;廣東、浙江、上海、京津則是主要的人口流入地。需要說明的是,這20個省份涵蓋了中西部一些主要的人口大省和東部沿海發達省份。
  • 觀察|中西部大省扶植區域副中心,到底難在哪裡?
    近年來,不少中西部省份,依靠「強省會」策略,做大省會,全面吸引本省人口回流,成果顯著,代表城市如武漢、鄭州、長沙、西安等。但與此同時,各種資源高度集中於省會,進一步導致區域間不平衡的觀點也不斷被提及。
  • 兩大「打工大省」!號稱老鄉「遍布全國」,數百萬人口散布各地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1985年-2018年期間,全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從32.2歲上升到了38.4歲,我國勞動力市場變化明顯。我國勞動力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因老年人口增多年輕人變少的緣故。數據顯示在2018年中,我國平均勞動力最高的省份為黑龍江、遼寧、吉林、重慶、湖南等,不難看出東北三省佔據了前三的位置,甚至位居第一的黑龍江平均勞動力達到了40.19歲。我國東北三省勞動力平均年齡大,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其勞動年齡人口外流導致的。
  • 2018中國人口圖鑑:勞動人口跌破9億 鼓勵生育成新風向
    分省區市來看,2018年各地的人口增長表現如何?常住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是廣東、浙江、安徽、河南、山東、廣西等地;但統計數據顯示,全面二胎政策在多地未能挽救生育率下降的局面。廣東依然保持了其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過去一年的人口增長表現可圈可點,增量位列已公布數據的25個省區市第一,並且連續第4年人口增量達到百萬級。
  • 廣東勞動力人口正在變老 比平均水平年輕1.64歲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強近日,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0》(下稱《報告》)。《報告》顯示,1985-2018年間,大陸各省份勞動力人口(女性16-55歲人口,男性16-60歲人口,均不包括學生)在變老,平均年齡從32.2歲上升到了38.39歲。
  • 2016~2017年,中國省份及主要城市,人口變化大數據
    分年齡段看,15-64歲(成年人口)8164.05萬人,佔比74.22%。廣東的突出就在於,不僅僅基礎人口體量大(過億),人口流入量大(超百萬),而且在經濟發達地區中老齡化水平最低(和京滬江浙相比)。四、廣深這兩個人口超級吸引機之後,人口流入較突出的是重慶、長沙、杭州、武漢、鄭州、天津、西安、青島、濟南等近幾年來,得益於國家宏觀政策向二線主要城市轉移,紅利期全面開啟的城市。
  • 2019年人口淨流出量最大省份為山東
    根據31省份日前公布的2019年常住人口情況,浙江、廣東、新疆、重慶和福建五省份人口分別淨流入84.1萬人、82.61萬人、27.15萬人、13.47萬人和5.1萬人,浙江人口淨流入趕超廣東。人口大省山東去年常住人口總量10070.21萬人,僅次於廣東;人口淨流出最多,為19.98萬人。
  • 中國人口大遷移:3000個縣全景呈現
    分省看,2010年後蘇粵閩浙等東部省份外來人口本地化明顯,鄂川皖湘桂等傳統民工輸出大省人口回流明顯,黔豫冀等傳統民工輸出大省也有所回流,東北三省中黑龍江人口形勢最為嚴峻。受勞動力回流影響,東部地區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普遍低於中西部地區,但人口本地化明顯,小學生數增速較高。從常住人口看,除天津外,2011-2015年其他重點城市市轄區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均比2001-2010年下降。
  • 中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達38.4歲,東北三省較高
    日前,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 2020》顯示,從1985年到2018年,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從1985年的32.23歲上升到了2018年的38.39歲。數據顯示,農村的平均年齡從1985年的31.85歲上升到了2018年的38.42歲,城鎮的平均年齡從1985年的33.44歲上升到了2018年的38.37歲。平均年齡最高的前五個省份是黑龍江、遼寧、吉林、重慶、湖南;平均年齡最低的五個省份是廣東、新疆、海南、貴州、西藏。
  • 任澤平:中國人口大遷移 3000個縣全景呈現
    分省看,2010年後蘇粵閩浙等東部省份外來人口本地化明顯,鄂川皖湘桂等傳統民工輸出大省人口回流明顯,黔豫冀等傳統民工輸出大省也有所回流,東北三省中黑龍江人口形勢最為嚴峻。受勞動力回流影響,東部地區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普遍低於中西部地區,但人口本地化明顯,小學生數增速較高。從常住人口看,除天津外,2011-2015年其他重點城市市轄區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均比2001-2010年下降。
  • 數讀:全國各省人口流入流出圖
    依照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數據,在全國 31個省級行政區中,人口淨流入地區有 l4個,淨流出地區相對較多有 17個,人口流失數量超過200萬的省份則有10個之多。人口流失數量最多的是安徽省。數據顯示,安徽省有962.3萬人在其他省生活或工作,佔到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11.2%,而從外省來到安徽的人僅有71.7萬人,淨流失人口高達890萬,排名全國第一。
  • 從中國人口遷徙,看未來10年哪些城市能崛起!
    作為中國的第一大省廣東,其製造業得以迅猛發展的人力資源要素大量來自中西部地區的農村。 在沒有高速之前,國道是中國交通的命脈,即便現在,也同樣承擔著貨物運輸的重要作用。321國道,從成都出發,經過內江、瀘州、貴陽、桂林、梧州、肇慶至廣州,跨越四個省,長度為2220公裡。
  • 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不利工作效率提高 影響經濟增速
    「十三五」規劃綱要第六十五章有這樣一句話:「綜合應對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加強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增強大齡勞動力就業能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12年至2015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連續四年下降。嚴格來說,「勞動力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這兩個概念有所區別:「勞動力人口」是指勞動適齡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的那部分人口。
  • All in 省會,可能是中西部省份的最佳出路(深度長文)
    前些年,還有些人爭論「強省會」是不是「吸血」,是不是會影響一個省的均衡發展。而南昌和合肥的命運交叉,就是對省會「吸血」論的「打臉」。對於中西部省份而言,做大省會就是唯一的出路。01缺乏存在感的南昌和相鄰省份的省會(武漢、長沙、合肥、福州、杭州、廣州)相比,南昌無疑是存在感最低的那一個。
  • 中國城鎮化率達53.73% 勞動年齡人口繼續減少[2014-01-20]
    新華網北京1月20日電(記者高敬、王希)中國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截至2013年末,中國城鎮常住人口731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萬人,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為53.73%。勞動年齡人口總數相比上年繼續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