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點融網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人口流動方向與自然增長率也出現了相應變化。
目前,全國31個省份均已公布了2019年末常住人口的數據,其中27個省份常住人口實現增長,廣東、浙江、西藏位居前三位,基本延續了近年來的格局。
廣東連續14年獨佔榜首
數據顯示,廣東、山東兩省2019年常住人口均過億。其中,廣東以1.1521億常住人口位居全國首位,山東1.007億常住人口緊隨其後,河南以9640萬常住人口位列第三。
梳理發現,廣東自2006年以來,這已是廣東連續14年佔據常住人口榜首寶座。2019年,在常住人口增長方面,只有廣東、浙江兩省份突破百萬大關。廣東、浙江常住人口比2018年末分別增加175萬、113萬。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2019年人口流入84.1萬人,超過廣東的82.62萬人,成最吸引人的省份。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表示,常住人口增加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自然生育率,二是人口流入數量,常住人口增加與當地經濟發展程度呈正相關,經濟越發達,吸引外來就業的勞動力就越多。
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智新認為,廣東、浙江常住人口增加核心原因跟它的經濟結構有關,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只是輔助條件。廣東、浙江當地民營經濟活躍,吸引大量勞動力就業,導致大量外來人口流入。
京黑吉遼四地常住人口負增長
公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常住人口為2153.6萬,比上年末減少60萬。至此,北京常住人口保持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
此外,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省的常住人口分別減少了21.8萬、13.33萬和7.6萬。三省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01、-0.85和-0.80,均為負增長。
蘇建解釋說,北京常住人口的減少是政策的結果。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北京嚴格控制人口。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常住人口負增長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人口外流,另一方面是自然增長率低。
張志新認為,東北地區的經濟活動少於東南沿海地區,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導致人口外流。此外,還有一些人因為氣候和地理環境的要求而搬出去。
另一方面,東北的出生率低與當地的工業化和城鎮化較早、獨生子女比例較大有關。隨著近年來青壯年人口外流,當地老齡化十分明顯,這樣的年齡結構之下,導致出生率進一步走低。
實際上,不只是東北,地處沿海的第三經濟大省山東也面臨著人口外流的局面,只不過由於山東出生率較高,因此常住人口還能保持正增長。
13省份城鎮化率超60%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全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0%,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大關。
分省份看,截至2019年末,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遼寧、重慶、福建、內蒙古、山東、湖北、黑龍江等13省份常住人口城鎮化超過了60%。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超過80%。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仍有18省份城鎮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未來如何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到,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蘇劍建議,部分城市可放開戶籍限制,打破人口流動各種障礙,讓外來人口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
在張智新看來,要打破一些壁壘,比如說戶籍、住房壁壘,更重要的是把要素市場理順。針對流動人口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需求因勢利導。
| 來源:國家統計局、中新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