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到瀘州古藺花燈表演中

2020-12-20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到瀘州古藺花燈表演中

  1月4日下午,古藺縣古藺花燈進校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動來到永樂鎮永樂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古藺花燈演出,讓全校師生在領略國家級非遺魅力的同時,也深刻學習到了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現實意義。

  古藺花燈進校園 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唱出來、跳出來」

  記者在演出現場看到,古藺花燈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姚佔楷和同伴一起,又唱又跳地把古藺花燈節目展現在同學們眼前;同學們在操場上圍成一個圓圈,聚精會神地觀看演出,現場不時響起陣陣掌聲。在演出之餘,姚佔楷等人還教授學生們古藺花燈的表演動作、唱腔等,帶領學生們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姚佔楷說,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他們把十九大精神融入到古藺花燈表演中,創作了「永遠跟黨走、燈唱脫貧」等易於傳唱且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並帶上節目走進學校演出。姚佔楷告訴記者,古藺花燈進校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既讓更多學生認識了古藺花燈,也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唱出來、跳出來」,讓學生們記得住、能理解。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古藺花燈在新時代、新要求下,創作出一批符合時代潮流,弘揚主旋律的作品。同時,不斷創新演出形式,讓學生、市民都喜歡看、能看懂。

  永樂中學八年級一班學生周先進說,看了這場古藺花燈演出,覺得古藺花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我們古藺的傳統文化需要更多人去關注、學習、傳承。周先進稱,作為一名中學生,他會努力學習,不怕困難、勇於挑戰,在未來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永樂中學政治老師胡思坤說,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通過此次演出,能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精彩的古藺花燈表演結合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激勵學生們努力學習、奮發有為,將成為國家棟梁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據了解,2017年12月以來,古藺縣多支古藺花燈隊伍已累計進入30所學校表演,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惠及近5萬名師生。下一步,各古藺花燈表演隊伍還將帶著最新創作的節目走進社區、學校、村社。

  延伸閱讀>>古藺花燈簡介

  古藺花燈是流行於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一帶的漢族民間歌舞藝術,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鬧、要唱要跳」的表演風格。2014年,古藺花燈成功申報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學們在操場上圍成一個圓圈,聚精會神地觀看演出

  古藺花燈的表演者主要是一男(「唐二」)、一女(「么妹」),么妹由男子扮演,民間稱為「童子扮么妹」,另外還有一詼諧的丑角。古藺花燈的音樂旋律優美、節奏鮮明,融入民歌、山歌、小調、戲曲等元素,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同時,古藺花燈在表演過程中,一般會用到摺扇、牌燈、八面燈、蓮檯燈、桃兒燈、荷花燈、鼓鼓燈、蟬兒燈等道具,主要以各種燈為主,各種道具的運用和動作手法皆有不同。記者 許世智 實習記者 康安友 攝影報導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相關焦點

  • 瀘州:「國家級非遺」古藺花燈走進校園
    四川在線瀘州消息(朱茂 康寧) 「黨啊三令又五申,反腐倡廉啊得民心;幹部要聽黨的話,全心為國為人民噢欸……」近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藺花燈走進古藺縣永樂中學,通過自編自演的方式,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傳統花燈表演的唱詞中,為全校1000餘名師生帶去一場別開生面的「十九大精神宣講」。
  • 十九大精神入唱詞 古藺花燈進課堂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黨啊三令又五申,反腐倡廉啊得民心;幹部要聽黨的話,全心為國為人民噢欸……」日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藺花燈走進四川瀘州古藺縣永樂中學。表演者通過自編自演的方式,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傳統花燈表演的唱詞中,為全校1000餘名師生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十九大精神宣講。隨著燈班隊員通俗易懂的演唱和生動活潑的表演,全校師生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熱烈鼓掌。古藺花燈2014年7月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要逗要笑、要拽要鬧、要唱要跳的表演風格深受群眾喜愛。
  • 國家非遺古藺花燈「說」抗疫 村民贊:接地氣
    四川新聞網瀘州3月6日訊(鍾旭娟 武詩潔 記者 嶽東)「鄰裡和睦齊抗疫、公筷公勺就餐好……」3月5日,一場特殊的姚家花燈表演在瀘州市古藺鎮小水村唱響,雖然這場演出沒有觀眾,但表演者盡情投入、感情豐富,將花燈感染力強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 瀘州古藺:花燈唱廉 歌頌我們的美好生活
    四川新聞網消息(曹雪 姚茂璇)「古藺是個好地方,藺州大地清風揚。紅軍精神代代傳,四渡赤水放光芒。廉潤初心揚正氣,反腐倡廉美名揚。」在古藺縣永樂街道麻柳灘村的文化院壩裡,鑼鼓喧天,10名身著豔麗服裝的老藝術家正拿著各色道具,表演這個月新編排的節目《花燈唱廉》。
  • 姚佔楷 樂做非遺花燈「守燈人」(組圖)
    自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藺花燈,有了自己的傳習基地。花燈愛好者姚佔楷,也實現了自己多年樂做「守燈人」的夢想。  見證變遷:從「簡單低俗」到「國家非遺」  姚佔楷祖父就開始舞花燈,到他這輩已是第四代傳人了,他也見證了古藺花燈從「簡單低俗」到「國家級非遺」的歷史變遷。
  • 他們擬被評為2019年第一季度瀘州好人
    」古藺花燈傳承人姚佔楷;五、孝老愛親好人:瀘縣得勝鎮大水壩村三社村民張德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自發組織員工募捐寄往災區;2011年至今,一直資助貧困學生讀書。敬業奉獻好人:姚佔楷古藺縣古藺鎮寶靈村村主任,國家「非遺」古藺花燈傳承人姚佔楷 古藺縣古藺鎮寶靈村村主任,國家「非遺」古藺花燈傳承人事跡簡介:姚佔楷,男,漢族,1965年生,瀘州市古藺縣古藺鎮寶靈村村主任,國家「非遺」古藺花燈傳承人。
  • 古藺彝族文化傳承蔚為壯觀
    例如2016年8月20-21日的火把節即以「奢香神韻,古藺彝風」為主題。石屏彝族牆繪是川南彝族文化的瑰寶,多用於民房裝飾,其畫法技藝獨特無雙,自成一派。50多歲的龍潤強是古藺縣彝族牆繪的非遺傳承人。主要反映民間民俗的傳統藝術,如民間花燈、牛燈、獅燈、花燈、祭祀、舞蹈及農事活動等。石屏牛兒燈主要是由傳承人頂著牛頭、披著牛皮通過唱桃形式將牛的辛勤勞苦表現淋潤盡致,唱詞內容多種多樣,有神話傳說,有歷史故事,有感情寄託,也有平民生活。
  • 「非遺傳承人」邵誌慶:我唱花燈戲,我從貴州來
    今年十九大,邵誌慶可能是第一個在會上唱戲的人。她唱的是貴州家鄉味道的「文化特產」——花燈戲。「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囉喂,總書記的報告呀鼓舞人心囉喂,總書記來到貴州團依吆子喂,貴州人民呀齊歡騰囉喂。跨進新時代呀,譜寫新篇章呀,萬眾一心跟黨走喲,共迎輝煌、共迎輝煌囉!」黨的十九大代表,貴州花燈戲傳承人邵誌慶。圖為邵誌慶榮獲「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
  • 傳承非遺 花燈之鄉有個「守燈人」(組圖)
    「爺爺那一輩各類物資緊缺,花燈就是簡單的燈具樣式——銅碗+燈芯,想要再好看點,大不了就掛兩塊紅布。另外,燈班隊員也沒有專門的服裝,腰上隨便扎塊布料,就能上陣表演。」這是幼時的姚佔楷,對古藺花燈早早的記憶。  還有一段時間,花燈遭受質疑,傳承者們為人詬病。
  • 剪紙、年畫、花燈……非遺人「抗疫」接地氣
    「么妹,來呦……」正月初二,瀘州古藺,國家級非遺項目古藺花燈傳承人姚佔楷召集同伴,穿上花燈表演服,在姚家花燈傳習所的院壩跳起花燈。和往常不一樣的是,表演者都戴上口罩,唱的是自己作詞的「新冠防疫戰歌」,希望用非遺的形式宣傳抗疫,做好老百姓的宣傳工作。
  • 皤灘:把十九大內容融入針刺無骨花燈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24日上午,在仙居縣皤灘鄉以「謳歌十九大·花燈頌黨恩」為主題的花燈文化節上,500多名鄉村黨員幹部和學校師生現場製作,將十九大內容融入花燈製作。
  • 姚家花燈: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疫情防控知識
    人民網成都3月8日電 「鄰裡和睦齊抗疫、公筷公勺就餐好……」3月4日,一場特殊的姚家花燈表演在瀘州市古藺鎮小水村唱響,雖然這場演出沒有觀眾,但表演者盡情投入、感情豐富,將花燈感染力強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 巨形花燈首次亮相杭州 「非遺」仙居無骨花燈也太美了吧!
    2.2米高,46盞樣式不同的花燈組成的「巨型花燈」,就矗立在西溪印象城浙江省非遺文化展的現場,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賞,這也是巨型花燈在杭州的首次亮相。非遺傳承人方荷玉告訴記者,這盞巨型花燈,其實叫「古亭燈組」,是仙居無骨花燈組燈的一種。
  • 瀘州最低調的區縣!古藺是時候火了 !
    「西南夷地,夜郎古道,大婁逶迤,赤水環抱」 瀘州有這麼一個地方: 在別人眼裡,它曾是窮鄉僻壤
  • 千年「花燈」挑亮百年「喜氣」——長江上遊川黔邊地一個脫貧村見聞
    記者偶遇「花燈」隊正在村頭即興表演:  「黃粱美夢嘛醒幾場喲喂,麻柳還是原來樣。百姓天天都在望,脫貧攻堅誰幫忙——」表演者們手提花燈,衣著鮮豔,被稱為「燈首」的主角不需擴音器,四川話嗓門清亮:「黨的幹部作風強喲喂,攻堅克難如戰場;如今麻柳變了樣,群眾個個喜洋洋!」  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古藺花燈」。
  •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孫志芳:從小痴迷做手工花燈「巨作」創造世界紀錄
    「我從小就喜歡做花燈,黑夜裡看到花燈裡溫暖的光,感覺可幸福了!」走進浮山後2小區孫志芳的家,記者一進門就被窗前一對大花燈吸引住了。現在的孫志芳是青島市非遺傳承人,對於手工花燈,他痴迷了一輩子,」人活著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真是太幸福了。
  • 抗疫大潮下「非遺」借網出海,凝心聚力弘揚傳統文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何為「深厚」?指的是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內在思想力量強大。
  • 直播帶貨、互動授課、在線表演 北京東城民間手藝人花式傳播非遺文化
    北京東城民間手工藝人充分發揮線上平臺作用,通過直播帶貨、互動授課、在線表演、錄製網課等形式,讓民間工藝「活」起來,也讓非遺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直播表演 非遺節目很亮眼  東城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國家級口技非遺傳承人方浩然也把表演舞臺搬進了直播間。  學習口技20餘年,從事口技表演10餘年的他技藝純熟、風格獨特。
  • 四川松潘:非遺進校園 多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圖為學生們在老師帶領下演奏松潘土琵琶 攝影:楊眉笑  松潘土琵琶彈唱在松潘縣有著豐厚的土壤,是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表演。土琵琶彈唱以往常常是馬幫用來在旅途中表達鄉情,青年男女表達戀情。通過兩年多的學習,她的性格變得開朗大方起來,還多次前往成都等地進行交流表演,收穫頗豐。
  • 社區鬧元宵 廢舊紙盒做花燈
    昨天下午,東城區崇文門外街道第十八屆元宵燈會在改建後的地下社區文化活動室內舉辦,居民用廢舊紙盒、瓶罐等製作了環保花燈,慶祝元宵節的到來,該活動將持續到3月2日元宵節當天。與此同時,北新橋街道和前門街道也於今天上午舉辦了元宵節活動,各類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輪番上演,與居民一同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