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衝擊,線下門店長時間無法開業,各類文藝活動無法開展,許多民間手工藝人也面臨生存困境。北京東城民間手工藝人充分發揮線上平臺作用,通過直播帶貨、互動授課、在線表演、錄製網課等形式,讓民間工藝「活」起來,也讓非遺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直播帶貨 非遺產品很受歡迎
「太愛了,這麼可愛的兔爺我該拿它怎麼辦呢」
「買它買它」
從2月8日起,東城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胡鵬飛的淘寶店鋪「吉兔坊」開始直播售貨併線上教授如何製作兔爺。
2個多月以來,網上銷量對比以往的靜態銷售模式大幅提高。
胡鵬飛出生於彩繪泥塑世家,作為非遺兔爺技法傳承人,他在2003年創辦了自己的非遺文創品牌「吉兔坊」。
2016年開通淘寶店鋪,製作售賣傳統兔爺和新派兔爺手作,以及各種國風文創作品。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企業已發展成為具有2個線下門店、60多名員工和百餘名經銷商的成熟文創品牌,產品也作為「北京禮物」走進了國家大劇院、頤和園等各大文旅商店。
面對疫情帶來的衝擊,企業也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為了提高銷量,他迅速調整方向,組織在京和不在京的職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始居家辦公。
經過分析,他們把重點放在「直播」上,重組吉兔坊設計開發團隊,調整工作重點,同時在淘寶、抖音上開啟線上「直播營銷」模式。
他們將公司展室改造為直播間,同時組織直播人員進行主播培訓和相關知識學習。白天全程直播兔爺製作過程,邊直播邊講解與兔爺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晚上開啟直播銷售模式。
「雖然銷量不能和平常相比,但開始直播後,銷量已明顯回升。這次疫情也讓我們開發了新的銷售渠道,相信熬過這段時間,企業一定能迎來更好的發展。」胡鵬飛說到。
同樣面對不小壓力的還有東城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內畫鼻煙壺非遺傳承人王志江,原本在王府井工美大廈開了一家專門銷售鼻煙壺的文創店「王晉內畫」,在疫情的影響下,整個一季度只賣出了十餘件產品。為了打開銷路,他也在協會其他會員的帶動下,開始嘗試「直播帶貨」。
「你到底要不要啊,不要我下手了啊!」
「今晚太值了。」
第一次直播便好評如潮,賣出去16支鼻煙壺,這遠遠超出王志江的預期。直播可以馬上看到顧客的反饋,這也帶給他很大的信心。「想不到鼻煙壺在網上這麼受歡迎,下一步,我也準備開通自己的直播號,定期直播售貨!」王志江說到。
互動授課 非遺課程很有意思
由於疫情的影響,東城民間文藝家協會原本計劃的非遺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活動也擱置下來。
為了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協會把非遺課程也搬進了直播間。
從4月1日起,東城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劉曉迪每天都在她的抖音號「曉迪剪紙課堂」中教授剪紙。雖然剛開始做,粉絲還不是很多,但是學員們的熱情卻很高,這也給了劉曉迪很大的動力。
每次直播一個半小時,從簡單到複雜的花式,逐步遞進,近一個月下來,學員們已經能剪出不少成型的作品。「曉迪剪紙課堂」也收穫了不少每期必跟的「鐵粉」,這其中還有小粉絲和外國粉絲。
劉曉迪說:「我會堅持每天直播授課,讓網絡教學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服務。並結合學員們的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式,讓傳統剪紙真正活起來。」
直播表演 非遺節目很亮眼
東城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國家級口技非遺傳承人方浩然也把表演舞臺搬進了直播間。
學習口技20餘年,從事口技表演10餘年的他技藝純熟、風格獨特。
前不久,他參加了湖南衛視《聲臨其境》的雲錄製,只靠一張嘴就能還原《速度與激情》《變形金剛》等大片中的高科技特效,「一開口就能給好萊塢省一個億」水平。
此外,他還參與了「地球一小時」的「熄燈直播」。
一開場的傳統口技《百鳥朝鳳》技驚四座。
閉上眼睛靜靜聆聽,仿佛置身於雨後清晨,鳥兒婉轉的啼叫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惟妙惟肖地口技,讓想像中的景色仿佛看得見摸得著了一樣。
當大家還在聲聲鳥鳴中意猶未盡時,他又重現了阿凡達中的經典片段,在各種音效中切換自如。
用網友的一句話總結就是:「為什麼我的嘴只能用來吃飯!」
多措並舉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雖然疫情不方便出門,東城民間文藝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金馬派」風箏傳承人呂鐵智卻一點也沒閒著,他一口氣錄製了24節網課,系統講解風箏文化、製作技藝等。
等後期剪輯製作完成後,這些課程將作為「非遺進校園」的網絡教學視頻,送到全市多個學校讓孩子們學習。
錄製網課的還有「金光洞兔爺」傳承人林愛幸、「邱氏花燈」傳承人邱志剛、「內畫鼻煙壺」傳承人王志江等。
呂鐵智說到:「疫情給我們關上了一扇門,但也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作出了許多思考和調整。傳統手藝要發展,一定不能只靠傳統手段,也不能只靠我們這幾個手藝人。非遺不僅要有文化底蘊,還要有趣、有用、有生活氣息。下一步,在線下授課和錄製網課的同時,我們準備動員協會會員陸續開通網絡直播號,開展直播教學、直播表演、直播帶貨等工作。同時生產研發一批材料包和文創產品,讓非遺真正融入現代生活!」(石榴 朱豔秋)
[ 責編:張悅鑫]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