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駐青高校拉開了大一新生報到的序幕。最近在網上,「大一每月生活費多少才合適」的話題引發熱議,參與微博調查的大學新生每月生活費多在1000 -2000元左右。對於很多大學新生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自己掌握這麼多錢的支配權。而家長們卻普遍擔心,孩子支配錢的能力有沒有跟上?對此,島城多家銀行的理財師建議,對於沒有固定經濟來源、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大學生來說,在大學期間首先要培養科學的理財觀,學會規劃支出,並且把錢用在刀刃上。
案例:大學三年生活費年年漲
大學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費?記者調查發現,對於這個問題,不同家庭條件、不同消費習慣的大學生的答案差異很大,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大學生生活費呈上漲趨勢。
「大一每月生活費1000元,大二每月1200元,大三每月1500元。」小李是島城一所高校的大三學生,她給記者粗略算了一筆帳,「每個月除了吃飯外,還要買衣服和化妝品,聚餐、看電影、充話費,差不多是『月光』。如果碰上『雙11』『雙12』,看到一直想買的東西有折扣,一衝動,當月就花超了。」那麼,生活費花超了怎麼辦?如今,很多大學生選擇「分期來湊」。小李說,她曾經用消費貸款分期購買了某名牌粉底液,「跟父母要錢,他們問東問西,跟同學借錢又不好意思,我怕麻煩,付款時就選了花唄。」不過,她坦言自己有點後悔,因為衝動過後才意識到並不是非買不可的東西,而且消費貸款有一定的風險。
建議:理性消費把握每月收支
「理財的第一步,就是把握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學會記帳,做好規劃。」光大銀行青島分行東海路支行理財經理慈楠楠建議,大學生培養科學消費觀,可以使用記帳APP,記錄自己的每一筆消費支出,看看錢都花在了哪裡,從而把握自己的周收支、月開支。
由於現在很多消費場景都是線上支付,不用現金,非現金類的消費不容易把握尺度。「這一代大學生使用紙幣的機會比較少,很多大學生感覺錢就是帳戶上的一個數字。」慈楠楠說,由於大學生對錢沒有直觀的概念,容易衝動下單,沉迷於消費陷阱,而記帳可以養成控制支出的好習慣。她建議大學生要理性消費,勤儉節約,把錢花在刀刃上。除了節省不必要的支出外,還可以把對自己沒用的東西置換成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比如看完的書可以通過二手書店賣掉後再買新書。另外,理財師建議大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可以做一些兼職,既能增加收入,也能增加社會實踐,還可以儘快形成對現金的概念,「這樣再花錢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錢只是一個數字了。」
嘗試理財培養鍛鍊財商隨著理財市場的快速發展,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越來越低。理財師建議,大學生節省下來的錢,可以嘗試購買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大學生的資金主要是父母給的生活費,可能不多,但與其全在活期裡放著,不如嘗試做投資理財。」興業銀行青島分行零售金融部產品經理劉美君建議,大學生可以選擇門檻較低、靈活性較高的現金管理類的銀行理財產品,優點是可以隨用隨取,手機銀行就可操作。而對於獎學金、壓歲錢等較大筆資金,如果一時用不著,慈楠楠建議大學生可以選擇三個月、六個月等固定期限的穩健型理財產品,「比如打算明年寒假旅遊,可以提前做好計劃,今年9月開學的時候買理財,明年寒假旅遊就可以用。」另外,兩名理財師都認為,大學生可以適當嘗試基金定投,既起到強制儲蓄的作用,也慢慢接觸權益市場,「比如每月10日父母打生活費,可以約定11日定投基金100元。」
通過鑽研和了解金融知識,既可以為將來奠定一定的基礎,還可以培養鍛鍊財商,掌握一些理財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大學生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對較低,因此在選擇理財產品時要以謹慎穩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