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隔七年,在2017年,保羅·奧斯特再次推出新小說,這一消息令許多保羅·奧斯特迷興奮不已。這本新小說名為《4321》,它的故事設定與美國作家凱特·阿特金森的暢銷書《生生不息》。
騰訊文化 吳永熹
對小說讀者來說,2017年將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小說大年」。在這一年裡,一批人們期待已久的作家不約而同獻出新作:以《微物之神》奪得布克獎的印度作家阿蘭達蒂·洛伊將推出新小說《至樂部門》,年屆七十的保羅·奧斯特時隔7年推出新長篇《4321》。 此外,我們還將讀到短篇聖手喬治·桑德斯、安·比蒂、佩內洛普·萊夫利等人的新作品。
以下是騰訊文化盤點的2017年值得一讀的新小說。
名家新作
保羅·奧斯特:《4321》
保羅·奧斯特是一個喜愛將虛構與現實交織起來的小說家。過去幾年間,他似乎對撰寫回憶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連出版了兩本回憶錄,其中一本是反映他早年立志寫作時一路艱辛的《窮途,墨路》,另一本是他回憶身體創痛與人生難忘時刻的《冬日筆記》。
時隔七年,在2017年,保羅·奧斯特再次推出新小說,這一消息令許多保羅·奧斯特迷興奮不已。這本新小說名為《4321》,它的故事設定與美國作家凱特·阿特金森的暢銷書《生生不息》(Life after Life)相仿,講述的是同一個人物的四種不同生命。主人公弗格森穿越了二十世紀後半頁的不同年代,故事考察他的生命怎樣被不同的政治和個人力量所塑造。
阿蘭達蒂·洛伊:《至樂部門》
比起奧斯特睽違七年的新小說,印度作家阿蘭達蒂·洛伊的新書似乎更加令人期待與好奇。1997年,記者出身的洛伊出版小說《微物之神》,一戰成名,一舉奪得布克獎。這本書被譽為「《午夜之子》後最重要的印度小說」,被翻譯成四十種語言,暢銷全球。然而,《微物之神》成功之後卻是二十年的沉寂,洛伊似乎把自己作為一名公民和政治運動家的身份看得比小說家身份更重。她轉向了非虛構寫作,致力於揭露印度的社會不公與經濟不平等。
直到二十年後,阿蘭達蒂·洛伊重拾小說寫作。她將於今年6月推出新作《至樂部門》(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小說內容出版社尚未透露,但洛伊的名字和這本神秘作品足以讓無數讀者翹首以待。
喬治·桑德斯:《中陰身的林肯》
今年頗令人期待的另一本書,是短篇小說聖手喬治·桑德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桑德斯的小說集《十二月十二日》以奇想和洞察力廣受好評,而這部名為《中陰身的林肯》(Lincoln in the Bardo)的新小說,原型是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之子:1862年,美國內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林肯摯愛的11歲兒子威利卻躺在白宮中,病重將亡。 「中陰」是藏傳佛教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人死後至往生輪迴的一個階段,共有四十九天,小說以引申義講述威利死前的故事,反映歷史糾結中的家庭之愛。桑德斯的小說總是如此,雜糅真實與想像,戰爭與日常,現實與超現實。
伊莉莎白·斯特勞特:《一切皆有可能》
伊莉莎白·斯特勞特(Elizabeth Strout)是另一位近年在美國風頭正勁的小說家。她獲得過普立茲獎,作品登上過《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她的《奧麗芙·基特裡奇》被HBO改編為電視劇,頗受好評。她去年出版的《我的名字叫露西·巴頓》也被多家媒體評為年度好書。
斯特勞特擅長以細膩的視角和筆觸書寫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生命感悟。在《我的名字叫露西·巴頓》中,主人公露西患病期間和前來探病的母親各自講述了身邊人的故事,她們試圖藉此反觀自己的人生。在今年5月將推出的新作《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中,作家則展開講述了露西和母親談到的那些人物的故事。有評論者認為,此書以與《奧麗芙·基特裡奇》相似的豐富性、複雜性和精巧的結構,講述了愛、失去和希望。
短篇新制
佩內洛普·萊夫利:《紫色的沼澤雞》
今年已經83歲的英國作家佩內洛普·萊夫利寫過許多好作品,包括《月亮老虎》《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家庭相本》等,《月亮老虎》還獲得了1987年的布克獎。萊夫利也是一位多產的兒童文學作家。然而,她最為人稱道的,可能還屬短篇小說。《紫色的沼澤雞》(The Purple Swamp Hen)是她的新小說集,它的出版距萊夫利上一本小說集的問世已經二十年了。在《紫色的沼澤雞》中,晚年的萊夫利感興趣的,依然是她熱衷探索的人際關係,比如友誼、婚姻、愛與背叛。
安·比蒂:《成功的客人》
和萊夫利相似,安·比蒂也是一位熱衷探索人際關係的作家。和萊夫利相比,比蒂就更是一位以短篇見長的作家——她幾乎得過美國所有重要的短篇小說獎,在《紐約客》雜誌發表的小說結集成了四卷本的《紐約客故事集》。七八十年代,比蒂在美國文壇紅極一時,步入九十年代,她有所沉寂,但近年來再度活躍。繼去年的小說集《我們的所在》(The State We Are In)之後,僅隔一年,她又將推出新小說集《成功的客人》(The Accomplished Guest)。小說的背景設定在比蒂和丈夫生活的緬因州與佛羅裡達州,故事總是圍繞比蒂擅寫的聚會場景展開。在這些故事中,讀者當可再次領略比蒂對於微妙人際關係和對話的高超把握。
珍妮·張:《酸澀的心》
作為一名小說新手,華裔作家珍妮·張(Jenny Zhang)的第一部小說集受到關注,應與她的身份有關——她既是詩人又是散文作家,以幽默犀利的雜誌寫作獲得了不少同代讀者的追捧。同時,這本名為《酸澀的心》(Sour Heart)的小說集也是新生代才女偶像麗娜·杜漢姆創辦的出版公司麗妮(Lenny)將要推出的第一本書。
在某種意義上,《酸澀的心》的視角與風格與杜漢姆本人賴以成名的電視劇《都市女孩》相似:聚焦於幾個在紐約成長起來的女孩,探索她們在紐約這個令人興奮又困惑的都市中怎樣尋找和定義自我,怎樣維護友誼,尋找愛。作為少數族裔,珍妮·張寫作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對於族群政治的觀察,以一種個人化和容易引發共鳴的方式。這一點也值得關注。
故事新編和翻譯小說
託賓:《煊赫之家》
愛爾蘭名小說家科爾姆·託賓重寫過不少故事,比如重述大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人生,重寫聖母瑪利亞的故事。在今年,託賓的新小說將帶領我們走入希臘神話的世界。在這本名為《煊赫之家》(House of Names)的小說中,託賓重新想像了阿伽門農之妻克呂泰涅斯特拉的故事。後者在丈夫攻打特洛伊期間和情人埃吉斯託斯一起統治邁錫尼,在丈夫回國時用計將其殺死。在新小說中,託賓對為人唾棄的克呂泰涅斯特拉的故事重新考量,以當代感性重新省察經典悲劇中的歷史與人性複雜性。
韓江:《人類行動》
韓國小說家韓江的《人類行動》(The Human Act)是今年值得關注的翻譯小說之一。2016年,韓江因小說《素食者》獲得當年布克國際獎,在歐美受到廣泛關注。在《素食者》中,一個其貌不揚的女人從一場夢魘中醒來,決心變成一個素食主義者,卻遭到了親人朋友的極大反對。小說生動地展現了主人公在追求新自我過程中遭遇的精神暴力。
韓江曾說,在某種意義上,她的所有作品都是關於人類暴力的。《人類行動》聚焦於韓國民主化進程中極其重要的光州事件,反思兩種同樣強大的人性精神——殘暴和無私如何在這一事件中發生交互作用。韓國作家對本國三十多年前的政治轉型回望良多,值得欽慕。
薩曼塔·施維伯林:《炙熱夢魘》
另一值得期待的翻譯小說是阿根廷女小說家薩曼塔·施維伯林的《炙熱夢魘》(Fever Dream)。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略薩曾高度評價施維伯林,稱她為「西班牙語文學最有希望的新生力量之一」。後者的小說集《吃鳥的女孩》已被譯成中文,其奇異、有力的風格讓許多讀者印象深刻。她還曾來到中國,在上海擔任駐市作家。
新書《炙熱夢魘》是施維伯林的第一部長篇,也是她第一本被譯成英文的小說。小說內容是這樣的:病重住院的女人阿曼達向一個男人講述她和女兒尼娜的故事。阿曼達一直處於失去女兒的恐懼中,這種恐懼又因無處不在的外部危險加劇。阿曼達半夢半醒的夢魘狀態加強了故事的懸疑性和敘事的不確定性,使這個關於「痴狂、身份和母性」的故事充滿了神秘的吸引力。
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