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GaussDB資料庫,會是新的國產之光嗎?

2020-12-10 中華網科技

7月20日,華為雲TechWave技術峰會上,華為雲資料庫業務總裁蘇光牛正式發布兩大雲原生資料庫新品,包括關係型資料庫GaussDB(for MySQL)和非關係型資料庫GaussDB NoSQL系列。更重要的是,華為資料庫在品牌和業務方面也進行了全面升級。

僅辦個月後,GaussDB又迎來了新一輪更新。在TechWave技術峰會·資料庫專題日上,華為雲專家蘇光牛詳細介紹了GaussDB這個華為的戰略性資料庫產品的來歷,並發表了他對於資料庫發展的一些看法。

GaussDB資料庫升級下的大調整

蘇光牛談到,在宣布戰略性調整之前,外界還有人在質疑,華為在做資料庫的態度上並不堅定,GaussDB算不上是華為的戰略性產品。品牌升級後,這種質疑很快被打消。

其實這從華為對資料庫的戰略性投入可以看到,比如資料庫專業人才的投入和高端專家布局,資料庫是人才專家密集型高門檻基礎研究,華為有1000+資料庫研發專業人才,還有100+布局全球7大區域的資料庫內核引擎、算法等高級專家和大咖,這只是資料庫的研發人員,並不包含內部為華為雲/流程IT/消費者雲等資料庫底座服務的DBA、SRE運維人員、工具平臺開發人員,還有華為雲資料庫的銷售、交付與服務人員;比如資料庫研發歷史和標杆客戶的選擇,華為從2007年開始已經持續戰略投入資料庫超過10年,早在2014年開始就持續和工商銀行、招行等頭部標杆客戶長期聯創;再比如華為在生態構建上的戰略耐心,資料庫是講究生態的產業,華為不僅積極參與推進資料庫產業生態發展,而且注重高校生態、開發者生態等建設,開源和持續運營openGauss社區,積極擁抱開放的生態,如MySQL、PostgreSQL、Mongo、Cassandra等。

宣布戰略升級後,華為在資料庫業務、組織、生態上做了重大調整。

a) 業務上: 將傳統線下資料庫的純軟體銷售和交付,調整為依託華為雲與華為雲Stack,以雲服務方式持續為客戶服務,加持雲後一方面提升交付與運維效率,幫助客戶聚焦核心業務創新,同時為客戶持續帶來創新技術和新服務。

b) 組織層面:將華為資料庫研發組織融合,統歸華為雲BU和2012高斯實驗室,統籌資料庫戰略與布局全球七大區域11個研究所的1000多資料庫專業人才,力出一孔,持續打造世界級資料庫。

c) 生態方面:華為2020年6月30日開源openGauss社區版本並持續運營,與合作夥伴、高校、開發者共同繁榮生態。同時,華為將鼓勵有能力的合作夥伴推出基於openGauss的資料庫,旨在和業界共同繁榮資料庫產業生態。

GaussDB資料庫的前世今生

關注華為雲資料庫產品的人可能知道,這次華為雲發布的GaussDB資料庫並非新的產品,GaussDB MySQL實際上是早已發布的TaurusDB,GaussDB NoSQL就是GeminiDB。

GaussDB(for MySQL)、GaussDB(for Cassandra)、GaussDB(for Mongo)從2019年Q4開始公測並在少數內外部大客戶項目如華為消費者雲與WeLink、某大型保險公司、國家某部委等試商用,優化資料庫性能和高可用性後,於2020年7月份正式上線規模商用。

據蘇光牛透露,未來華為雲還將推出GaussDB (for Redis)、GaussDB (for Influx)等系列新服務。

這次,華為雲在品牌命名上統一到GaussDB,代表華為自研資料庫品牌,立足創新與自研,基於同一架構,一方面擁抱併兼容MySQL等生態,另一方面打造自己的OpenGauss生態,主要面向政企客戶,強調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等方面訴求,給客戶一個清晰明確的定位認知。所以,GaussDB(for MySQL)並不是簡單的改名,而是在融合後,基於架構優化和改進後,結合品牌調整的結果。

調整後的GaussDB資料庫雲服務包含關係型資料庫GaussDB(for MySQL)資料庫,和非關係型資料庫,重點打造雲原生GaussDB NoSQL多模資料庫系列,支持文檔類型(Mongo)、寬表類型(Cassandra)、時序(Influx),K-V(Redis)等多協議接口。

如今,最新版本的GaussDB系列產品實現了很多技術上的更新和迭代。

GaussDB(for MySQL)基於華為最新一代DFV分布式存儲,採用計算存儲分離架構,支持1寫15讀的只讀節點的極速擴展,最高支持128TB的海量存儲,可實現超百萬級QPS吞吐,單節點相比原生MySQL性能提升7倍,業界第一。

GaussDB系列資料庫支持NDP(near data process)技術,可以讓計算和數據進行融合,加速數據的處理,從而大幅提升整體的性能;GaussDB NoSQL擁有極強的多模數據管理能力,在並發讀寫能力、擴容時間縮、故障重構時間、備份效率、恢復效率等方面也都實現了業界領先,相比純開源軟體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GaussDB NoSQL擁有極強的多模數據管理能力,在並發讀寫能力、擴容時間縮、故障重構時間、備份效率、恢復效率等方面也都實現了業界領先,相比純開源軟體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不斷完善的工具生態

對於開發者來說,有什麼好用的工具是他們很關心的問題。

蘇光牛介紹到,目前華為的資料庫工具服務統一支持開源資料庫服務和自研GaussDB資料庫服務,當前成熟商用的有為客戶提供上雲數據遷移複製DRS、數據管理服務DAS、分布式資料庫中間件DDM,同時下半年還會發布資料庫和應用遷移工具。

其中,雲數據遷移服務DRS能實現在線數據的遷移,業務切換微中斷,業務切換時間可以自由選擇,同時還能跨資料庫版本熱遷移,給出遷移/升級後直觀的性能評估報告,從而讓客戶的原資料庫切換到華為雲上更加簡單,安心;數據管理服務DAS可提供便捷的雲上資料庫管理與運維服務,核心能力包含資料庫查詢與開發、運維監控、性能診斷、SQL調優、數據安全管控、智能參數預測等;分布式資料庫中間件DDM與RDS結合,把當今成熟的水平擴展分布式資料庫能力,用戶可以體驗單機MySQL資料庫;資料庫和應用遷移服務,是提供異構資料庫對象遷移和應用遷移的專業化工具。

替換IOE資料庫將是個長期的過程

GaussDB的推出,讓網際網路廠商去IOE,資料庫國產化的討論和呼聲再次熱烈起來。

在蘇光牛眼中,資料庫國產化的機遇是否已經成熟?要走出一條不同於國外主流資料庫廠商的路,中國要怎麼走?

蘇光牛坦承,逐步替換遷移IOE將是個長期的過程,至少未來3年內是這樣。

為什麼大家要放棄用慣了的主流資料庫產品,要進行替換遷移?

他認為,廠商遷移資料庫的核心原因,一是傳統scale-up的擴展能力無法滿足客戶業務的需求、面向網際網路+創新等業務,客戶需要從集中式轉向分布式雲化的部署,在遷移到華為雲資料庫之前,客戶主要採用的資料庫大多並非一種,而是多種資料庫產品結合,比如在金融行業傳統核心帳務系統,大的銀行多使用IBM大機+DB2,這樣做的封閉系統擴展能力較弱,且維護費用相當高,未來運維也是問題,所以,未來大機逐步下移會是一個趨勢,但需要一個過程。

其次,廠商普遍達成了共識,需要業務和資料庫一起來進行優化和調整,才能達成目標。

再次,網際網路的去IOE和其它行業的去IOE挑戰不太一樣,從完美sharding的分片到複雜查詢的場景,資料庫的能力需要在嚴苛的標杆客戶場景得到聯創驗證和孵化,同時要能聯合為客戶兜底應用的ISV,自身提供完善的系列工具遷移/運維/管理打消客戶疑慮,真正地為客戶做到平滑遷移。

這意味著,資料庫國產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國產資料庫還不夠成熟,要提高國產資料庫服務水平,打破Oracle、IBM、微軟等國外資料庫產品的包圍,就需要走一條不同於它們走過的道路。這條道路應該怎麼走?從哪些層面著手?蘇光牛有自己的思考。

他說道,一方面,華為雲積極擁抱並完全兼容和支持業界主流的關係型資料庫生態如MySQL、PostgreSQL及非關係型資料庫 MongoDB、Redis等生態,比如openGauss對外開放,避免讓客戶從封閉的Oracle走向另外一個封閉的「新的Oracle",而是與更多「同道中人」一起解決缺陷。

「因此, 華為GaussDB資料庫全面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在架構、軟硬體協同方面自主研發,同時生態兼容開放,而非僅支持自有生態,這才是我們認為的真正符合客戶需要的國產數據化產品。資料庫是需要長期持續戰略投入和孵化門檻很高的產品,華為在資料庫領域持續研發投入已經超過10年,金融行業和電信運營商這2個行業就是對資料庫穩定可靠、性能等各方面要求極為苛刻的典型行業,有上億用戶和高並發海量交易等豐富的應用場景,這些場景的實踐幫助GaussDB資料庫快速孵化提升了能力,也完成了對世界頂級資料庫的替換。」蘇光牛說。

這一席話並非空談,而是有數據作為支撐。據華為提供的數據顯示,華為雲資料庫2019年外部收入相比2018年外部收入實現高達400%的增長,GaussDB系列資料庫產品已涵蓋關係型和非關係型資料庫場景,廣泛應用於金融,泛政府、電信、能源、交通、醫療、物流、電商等行業。

資料庫發展方向與趨勢

過去幾年,傳統資料庫市場份額一直在被不斷衝擊,而雲資料庫的增長潛力巨大,GaussDB資料庫轉向雲端,就是順應資料庫雲化趨勢的典型案例。

對於雲資料庫未來發展方向,蘇光牛判斷,雲資料庫將向著雲原生、分布式、多模、智能化等方向發展。而一個好的雲資料庫產品,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l 高可靠:交易型資料庫的首要因素是資料庫的可靠,GaussDB基於DFV的分布式存儲,數據的可靠性得到11個9;

l 超高性能(支持高吞吐強一致性事務能力):如GaussDB(for MySQL)相比開源,性能從15萬QPS提升到100萬+級別OPS。

l 高可用(同城雙活實現集群內HA,數據不丟失,業務秒級中斷;同城跨AZ容災,數據不丟失,分鐘級恢復;還有兩地三中心高可用):如GaussDB(for MySQL)實現數據0丟失,故障閃回恢復。

l 高擴展(計算與存儲分離彈性伸縮、容量和性能按需水平擴展):如GaussDB(for MySQL)相比開源,從1寫3讀提升到1寫15讀。

l 高安全:用戶數據上雲後,數據不僅在存儲層是靜態加密,在計算態也是加密的。(華為全密態的黑科技揭秘發布在9月23日HC大會資料庫專場session,感興趣可以圍觀下)

l 易用性:首先要有完整的工具生態支持遷移/運維/管理無憂。面向未來,通過將AI融入到資料庫內核架構和算法中,來降低雲資料庫的運維管理及開發調優成本,逐步實現資料庫自調優、自診斷自愈、自運維能力。當前,AI參數自調優技術已經開源到openGauss社區,同時,在基於AI的SQL調優、故障診斷領域GaussDB也在重點投入,目標是最終實現資料庫智能化。

GaussDB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國內廠商實現資料庫國產化的努力,從 0 到 1 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從 1 到高精尖,更是一個艱難的蛻變過程。希望在未來,搭乘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通信等新技術的東風,國內廠商能夠消化、吸收和借鑑國外領先的資料庫技術和思想,以及自主創新的方式,讓市面上出現更多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資料庫產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除了華為、阿里自研資料庫,還有哪些國產資料庫?發展狀況如何?
    最早計算機發明出來之時,只有數據而沒有庫的概念,數據和程序混為一談,都由紙帶、卡片或磁帶存儲。到了20世紀50年代,隨著作業系統的出現,新的數據處理系統迅猛發展起來,誕生了專門管理數據的系統。不過那時的數據系統是一種存儲離散數據類似文件櫃的文件系統。
  • 專家觀點丨華為GaussDB分布式資料庫介紹
    從分享華為資料庫的三大發展階段、資料庫面臨的三個挑戰,到華為如何聚焦兩個差異化做出競爭力的構築,再到最後介紹華為打造的以高斯定義為品牌的兩款企業級資料庫,總結下來就是「3322」。首先,介紹一下華為資料庫的發展歷程。
  • 資料庫周刊31丨華為高斯開源;國產資料庫排行;浙江移動AntDB……
    openGauss是一款開源關係型資料庫管理系統,深度融合華為在資料庫領域多年的深入積累和實踐經驗,結合企業級場景需求,持續構建競爭力。同時openGauss也是一個開源、免費的資料庫平臺,鼓勵社區進行貢獻、合作。
  • 華為:伺服器作業系統EulerOS和資料庫GaussDB宣布開源
    藍鯨TMT頻道9月19日訊,今日,華為在第四屆華為全聯接大會期間宣布,華為伺服器作業系統EulerOS和資料庫作業系統Gauss開源。華為Cloud&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還透露,華為正在與中標紅旗、武漢深之度等公司籌備開源社區,並將在12月31號之前上線。
  • 華為GaussDB資料庫在金融行業成功商用
    8月16日,以「起航分布式,逐浪數據+」為主題的華為GaussDB資料庫落地實施分享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25家國有、股份制和城商行的80多位嘉賓出席了交流。
  • 國產最強的三大資料庫:華為、阿里、中興產品在列
    而說起資料庫軟體,大家最熟悉的是甲骨文的oracle,也確實是鼎鼎大名了,當時差不多大型資料庫軟體都是使用的它,由此誕生了很多和oracle相關的崗位和職位。不過,這些年各種資料庫崛起,尤其是國產資料庫我的崛起,國內很多金融、電信級的大企業已經不再使用oralce的資料庫,轉而使用起了國產資料庫了。
  • 五大國產資料庫,你了解用過嗎?
    前段時間公司做了一個政府項目,別人要求用國產資料庫,所以研究了下,最後決定用萬裡開源的,其實國產也有好幾家做資料庫做得還不錯,下邊簡單總結了下,以供參考1:南大通用公司簡介天津南大通用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大通用)是專注於資料庫領域,國內領先的新型資料庫產品和解決方案供應商,
  • AWS徹底棄用Oracle資料庫,國產資料庫未來可期
    2000年,Oracle、IBM和微軟在資料庫市場上基本三足鼎立。但此後,Oracle的發展速度遠高於對手。在經過一系列的收購和併購之後,2010年Oracle在資料庫系統的市場份額首次超過50%。Oracle資料庫最新版本為Oracle Database 12c。Oracle Database 12c引入了一個新的多承租方架構,使用該架構可輕鬆部署和管理資料庫雲。
  • 雲和恩墨:2020是國產資料庫崛起的發軔之年
    中國資料庫氣力將推進環球開展蓋國強指出,從降生至今,資料庫一共走過了三個開展期間:Oracle甲骨文代表的貿易資料庫期間、MySQL代表的開源資料庫期間、以及本日的雲資料庫期間,後者也被稱為新資料庫期間。十年之間,國產資料庫由以前的冷靜無聞一步步走上了經歷舞臺,並將回饋國外社會,推進環球資料庫技術的發達開展。辣麼國產資料庫技術來日將出現如何的開展趨向?
  • 運維工程師的福利來了 華為雲GaussDB發布認證課程
    近年來,華為一直與產業夥伴一起構建鯤鵬數據產業生態,即以昇騰、鯤鵬處理器為基礎,打造融合的數據基礎設施及行業應用。鯤鵬數據產業是華為的戰略重心之一,而GaussDB是華為鯤鵬數據產業生態的一個重要環節。結合華為倡導的5G、雲、終端結合的「雲-管-端」策略,應運而生了華為雲資料庫品牌GaussDB。GaussDB結合了多年的技術沉澱和業界獨有的軟硬體全棧能力,是華為自有生態的新一代企業雲資料庫產品。
  • 面對美國「黑名單」禁令,國產資料庫能否翻過Oracle這座大山?
    Oracle、IBM、微軟這三大巨頭統治著資料庫的江山長達20餘年,但自今年5月Oracle中國研發中心被曝縮減規模以來,包括HAT(華為、阿里、騰訊)在內的國產資料庫廠商,似乎看到了彎道超車的良機。目前,華為已於5月15日推出分布式資料庫GaussDB,阿里雲於5月21日推出雲原生資料庫PolarDB,騰訊雲則在8月28日一口氣推出五大資料庫新品,中興通訊也計劃將GoldenDB資料庫應用於金融行業。一時之間,國產資料庫大有翻越Oracle這座高山之勢。
  • 帆軟產品FineReport 和FineBI與華為GaussDB資料庫完成產品兼容性...
    近日,帆軟軟體有限公司的FineReport V10.0和FineBI V5.1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GaussDB T 1.0 、GaussDB 200 6.5兩款資料庫軟體已完成相關產品兼容性相互認證測試。
  • 從國產手機之光到國產Pad之光,華為做對了什麼?
    稍加復盤就不難發現,很多國產品牌延續了山寨機時代的產品思路,繼續打價格戰。那幾年1000元以下的國產Pad比比皆是,甚至不到500元都能買一個。這麼便宜的價格只能當個MP4播放器,還是個「高燒不退」的播放器。Google依靠Android擠進了智慧型手機的市場,卻怎麼也擠不進Pad的世界。一直勉為其難的推了幾代平板產品,都無法打開局面。
  • 華為鯤鵬深度解析:定位中國Intel,重塑國產IT生態價值體系
    與之相對應的是在晶片、作業系統、資料庫、存儲等基礎軟體硬體方面領域高度依賴進口自給率較低,產業發展受制於人,「缺芯少魂」的狀態持續存在。中美科技角力,國產化大勢所趨。攜手合作夥伴,共贏計算新生態 整個鯤鵬計算生態中華為的定位更加偏向於中國 Intel,主要聚焦在晶片以及雲端,持續推進處理器研發與架構演進,除了整機、部件、資料庫端會有少量涉及外,其它領域均交由合作夥伴承接, 硬體端:華為提供基於鯤鵬
  • 拿下多項5nm光刻技術,華為等也入場,國產5nm光刻機有戲?
    但EUV光刻機產能有限,多數都是被臺積電拿下,三星也處於緊缺狀態,其它廠商想買也比較困難的。簡單說就是,沒有EUV光刻機,暫時就無法量產7nm晶片,而7nm以下的晶片主要用在手機等行動裝置上,需求又很大。所以,用戶都很關心,國產5nm光刻機是否有戲?
  • 不使用IBM、Oracle、EMC,國產資料庫能彎道超車嗎?
    「現在國產資料庫發展很快,相信很快還會有新的國產資料庫出來。」倪光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國產資料庫市場佔有率不足10%  在經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關的數據放進資料庫這樣的「倉庫」,並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
  • 一場「銀行資料庫國產化」浪潮 國產資料庫加速發展
    而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因為長期使用 Oracle,他們形成了較嚴重的路徑依賴,輕易不會更換資料庫。除非出現了新的業務場景,而現有的技術不能很好解決,否則很難讓銀行下定決心。 「畢竟系統的遷移和重新建設,需要大量成本。」李中原說道。從單機變為多機群體,故障發生的故障發生的概率和維護成本都會加大,這對整體的系統運維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 誤刪資料庫?華為雲資料庫多重防護硬核保證數據安全
    華為雲資料庫多重防護硬核保證數據安全 最近有個關於刪庫的帖子在網上引發熱議,資料庫的安全可靠性又一次成為很多企業管理者的擔憂,資料庫安全和備份機制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那麼,刪庫的悲劇是否可以避免?刪了資料庫可以恢復如初嗎?
  • 上海微電子投訴華為,國產光刻機路在何方?
    前不久,華為發布了一則招聘信息,上面明確標明招聘光刻工藝工程師,由此可見,華為真的要開始研製光刻機了。而在薪資待遇方面,華為也從不吝嗇,更何況是幫助華為攻克當前最重要的難關。上海微電子投訴華為正如上文所說,任正非為了解決華為面臨的晶片製造難題,已經拿著高薪到全國招賢納士去了。眾所周知,上海微電子是我國最先進的光刻機製造企業,在光刻機研發領域具有大量的優秀人才,這無疑會引起華為的注意。
  • 華為不慌,中國製造國產晶片的國產光刻機有所突破!
    在美國認為華為可能會因為光刻機的未能交付而從此落寞的時候,國產企業的發展其實已經開始有崛起的苗頭了,這樣的一種發展也讓華為有了信心,華為不慌,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國的晶片製造究竟是怎麼樣的吧。其實提及中國的晶片製造,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臺積電和中芯國際,這兩家企業雖然有實力,但是關於光刻機的研製確實不太有一些長期發展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需要將這樣的技術研製交給一些長期做這樣的研製的公司,在我國的發展當中上海微電子關於光刻機的研製是比較久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