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銀行資料庫國產化」浪潮 國產資料庫加速發展

2021-01-09 電子發燒友
一場 「銀行資料庫國產化」浪潮 國產資料庫加速發展

周舟 發表於 2021-01-07 11:21:59

2020 年已逝,我們在網絡上留下的一切痕跡都將被存檔。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產品——資料庫。

我們在朋友圈保存的文字和視頻、在銀行中儲存的數位化財產,我們對整個社會的管理、對經濟社會的維持,都是在成千上萬個資料庫的幫助下完成的。

於銀行而言,資料庫是 「生命線」,它存儲著銀行多年來收集的數據信息,包括用戶的財務隱私、銀行的交易記錄等重要信息。

然而由於傳統資料庫在技術邊界、成本、可控性方面與時代技術、銀行業務創新需求而言越來越不相匹配,同時由於採購資料庫的來源單一,銀行一直陷入非常被動的處境,急需市場上出現更多類型的資料庫產品和廠商。

被卡住脖子的銀行

一位業內資深的資料庫專家最近感慨:資料庫,是銀行 「命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非十年起步不可,非大廠不行。

1989 年,Oracle 正式宣布進入中國市場,很快成為銀行從業者眼中資料庫的代名詞。20 多年來,銀行等金融機構只信賴和使用 Oracle 資料庫,金融拼的是長跑、誰活得久,而不是快跑、誰花樣新。對於把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的很多銀行從業人員來講,Oracle 一直是第一選擇,而新興的國產資料庫廠商只是 「備選」。

「用 Oracle 就是安全,時間和太多的實踐經驗證明了這一事實。」平安銀行分布式資料庫技術負責人李中原坦言。

想在金融這一領域和 Oracle 這樣經受過時間驗證的資料庫廠商競爭,國產資料庫廠商並不輕鬆。

騰訊雲副總裁李綱表示,「在和銀行客戶交流的時候,大家都信任 Oracle,他們認為如果一個問題如果連 Oracle 都解決不了,那其他廠商也沒辦法。」

對於國內數據廠商來講,Oracle 的強大和不可替代性,成為他們繞不開的話題。而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因為長期使用 Oracle,他們形成了較嚴重的路徑依賴,輕易不會更換資料庫。除非出現了新的業務場景,而現有的技術不能很好解決,否則很難讓銀行下定決心。

「畢竟系統的遷移和重新建設,需要大量成本。」李中原說道。從單機變為多機群體,故障發生的故障發生的概率和維護成本都會加大,這對整體的系統運維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在這種情形下,2020 年中國資料庫軟體市場規模 200 億元,Oracle 等海外廠商市場佔有率超過了 80%。

此前,《科技日報》總結出了中國 35 項被外國 「卡脖子」的關鍵技術,資料庫位列其中。

但是,和 Oracle 等國外資料庫廠商相比,國產資料庫長期以來在安全性和可用性上,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採購來源單一使得銀行不僅要付出更高昂的採購成本,還時時受制於人。

2020 年 5 月,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工業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檀結慶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幾千家銀行,核心交易系統幾乎都採用了甲骨文或 IBM 的資料庫產品。

雲廠商 「破局之路」

Oracle 在銀行業的影響力依然強大,但是雲計算的出現,使得 Oracle 帝國堅固的城牆有了一絲縫隙。

雲計算,讓國內外網際網路巨頭嗅到了打破 Oracle 常年霸佔資料庫領域的契機,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雲廠商拔地而起,2006 年亞馬遜 AWS 成立、2009 年阿里雲成立、2010 年騰訊雲正式對外提供雲服務。

有業內人士認為,Oracle 資料庫無疑是一個偉大的產品,但它和新興的雲資料庫廠商相比,在成本和易用性上開始顯露疲態。

騰訊雲的李綱認為相比 Oracle 等傳統資料庫,雲化資料庫有成本低、容易擴容兩個特點:

一:雲資料庫是分布式的,它的硬體要求、它的成本很低,任意一臺 X86 的 PC 伺服器就可以運行。

二:雲資料庫是橫向擴展的。因為雲資料庫是分布式的,所以理論上它的橫向擴展能力是無限的。而用傳統資料庫的客戶,當面臨業務數據有了非常大的增加時,可能要再買一臺大型機。

目前,中國有幾千家銀行,每個銀行所處的階段千差萬變,金融科技能力也呈現不均衡的發展狀態,即使同一家銀行的不同業務它所要的技術需求也迥然不同。

廣闊的市場和部分可以超越傳統資料庫的技術優勢,給了國內資料庫廠商和 Oracle 資料庫競爭市場的機會。

就拿騰訊云為例,它便一步步通過在金融領域的深挖,獲得了不少銀行訂單:

2013 年及以前,騰訊內部計費業務,以及微信支付(財付通)成立,使得騰訊資料庫在偏金融的場景中獲得了初步的鍛鍊。

2014 年,騰訊牽頭成立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成立,騰訊集團第一次將資料庫產品 TDSQL,放進銀行的核心系統中。這是騰訊雲第一次 「吃螃蟹」,從此正式開始了向金融行業拓展客戶的步伐。

2019 年,張家港行將其核心業務系統放在了騰訊雲 TDSQL 資料庫上,這是傳統銀行第一次將傳統核心系統應用在國產分布式資料庫。

從騰訊雲資料庫的發展路線可見,網際網路雲資料庫廠商一般先從自身偏金融業務開始,再嘗試向網際網路銀行發展,最後將資料庫產品應用並賦能到張家港行、平安銀行等傳統銀行。

其中,微眾銀行和張家港行在使用騰訊資料庫產品時,又有所不同。

微眾銀行是新成立的銀行,一開始便用的是分布式資料庫,不存在之前已有資料庫更換的問題。但是張家港銀行等中國大部分銀行,本身有自己集中式的資料庫。從集中式資料庫到分布式資料庫,這其中涉及到一個遷移的過程。

而 「大機下移」相關業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國產資料庫廠商需要重點攻堅的對象。

銀行業 「求變」,國產資料庫加速發展

張家港行和平安銀行選擇國產雲資料庫廠商這一現象,看似 「不走尋常路」,其實是整個銀行業正在積極求變、努力 「上雲」的一個縮影。

基於雲計算的應用程式,比傳統系統提供更多的連接和功能,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因此獲得新興技術和高端技能。李綱認為:「用分布式技術,所有的架構對客戶來說都是透明的,客戶可以在上面加持自己的應用、靈活的去發展。」

前不久,平安銀行信用卡的核心系統完成切換投產,這一新核心系統也採用了國產資料庫。

關於平安銀行為何放棄 Oracle,選擇國產資料庫廠商,李中原表示團隊內部也經歷了非常多的討論。

「信用卡這個項目在立項之處,平安銀行就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專門研究選型的問題。在資料庫的選型上,選擇 Oracle 的呼聲最大,但最終通過各種論證,平安銀行最終選擇了騰訊雲 TDSQL 資料庫。」

在選型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讓所有員工思想統一,另一方面需要把技術方案的優劣遞交給上一級的領導 「敲板」。

李中原認為有三個原因,讓平安銀行最終選擇了騰訊雲 TDSQL 資料庫。

第一,雲資料庫的橫向擴容能力,讓平安銀行可以快速的進行自動化擴容。

第二,兼具同城多活和數據強一致性。同城多活方案會給業務系統設計帶來更大複雜度,跨機房服務調用帶來的耗時增加、帶來成本上升,但是騰訊雲資料庫很好的平衡了這一點。

第三,騰訊雲可以在自動運維上給予平安銀行支持,比如在 Oracle 資料庫上,平安銀行如果要部署一個幾百套資料庫的集群來做統一管理是很難達成的目標。

成本,也是平安銀行推動更換資料庫的原因之一。

李中原表示,「從硬體建設來看,把大型機擴容到目前 TDSQL 同等規模處理能力,僅此一項需要多花費大約幾億元;而從後續的維保角度,每年大型機的維保費用也更高。」

使用分布式資料庫,對於鞏固平安銀行整個系統的穩定和培養分布式資料庫方向的人才也是一個很好的 「試驗場」。

「整個分布式集群的產品組件非常多,精通掌握每個組件其實很困難,我們著力把這些做得更加自動化,我們團隊幾十人,每個人對系統的掌握不一樣,但是自動化可以最大限度保證系統運行和維護的效果是一致的。而這對於員工來說,就需要更深入的學習、接觸更大的技術面。而同時,TDSQL 的運維自動化能力也讓後續的運維工作更加方便。」李中原說。

目前,有許多實力較強的銀行已經展開對內部分布式資料庫的人才培養計劃,2020 年 8 月,中行便在官網上宣布對 「軟體中心 2020 年雲計算與分布式技術培訓項目」進行採購,培訓人數多達上百人。

一場 「銀行資料庫國產化」浪潮

隨著國內雲計算技術的發展,銀行有了更多資料庫產品上的選擇。

2019 年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 年)》中指出,將有計劃、分步驟地穩妥推動分布式資料庫產品先行先試,形成可借鑑、能推廣的典型案例和解決方案,為分布式資料庫在金融領域的全面應用探明路徑,確保分布式資料庫在金融領域穩妥應用。

除了平安銀行等全國性商業銀行、張家港等地方性城農商行、微眾銀行等新成立的網際網路銀行外,四大國有銀行其實更是走在了變革一線。

比如在 2020 年 7 月,中國農業銀行分布式核心銀行客戶信息系統便順利投產,完成全行 8.37 億個人客戶信息數據下移和應用重構,實現架構轉型升級;

2020 年 9 月,中國工商銀行採用國產資料庫,其對公理財系統完成從大型機到分布式架構的改造,在同業中率先實現大數據體系由傳統架構向自主可控、分布式架構轉型。

國有大行系統的業務體量非常巨大且並發極高,天然會有對新技術架構的需求。他們也可以深度地和 BATJ 等網際網路巨頭旗下雲廠商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合作。

而隨著網際網路乃至 5G、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將有更多銀行出現單一集中式架構無法較好滿足某項業務的場景,這就推動著銀行擁抱新的架構、選擇更符合業務發展的資料庫產品。

責任編輯:PSY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AWS徹底棄用Oracle資料庫,國產資料庫未來可期
    轉型求生已經成了這家老牌科技公司未來發展的關鍵。AWS與Oracle的資料庫業務之爭根據Gartner的研究,2018年整個資料庫市場規模為461億美元,其中資料庫雲服務為104億美元。而對於全球雲計算領域的超級巨頭AWS來說,建設、推廣自己的資料庫服務將是持續引領雲計算浪潮的必然舉措。
  • 金融級國產資料庫是怎樣煉成的?
    在數字經濟時代的今天,各行各業都在加速「上雲」,金融業也行駛在數位化轉型的浪潮中。在其背後,資料庫承載著金融機構的核心數據,是金融科技業務創新的基礎和底座。滿足金融行業需求的金融級資料庫產品歷來都被視為資料庫市場的標杆產品。這是因為一直以來,金融行業對資料庫在安全性、可靠穩定性均有著最為嚴苛的要求。
  • 除了華為、阿里自研資料庫,還有哪些國產資料庫?發展狀況如何?
    隨後,資料庫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層次資料庫、網狀資料庫和關係資料庫等。而我國資料庫直到Oracle2 1979年開始商業化時,才開始了理論研究。彼時在人才、技術等急缺的窘境之下,我國走出了兩條線路:第一條線路,採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
  • 騰訊雲TDSQL金融政企用戶突破600家,資料庫國產化成為主流
    「高頻帳戶類交易耗時在 300 毫秒之內、20 秒內可以完成 1 萬筆批量代發代扣業務、資料庫系統綜合硬體成本降至1/5甚至更低……」,這樣一組亮眼的數據來自張家港農商行在資料庫國產化遷移之後。去年,張家港行基於國產金融級自主可控資料庫騰訊TDSQL打造的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成功上線後便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 海量數據匯聚頂級內核專家,打造企業級國產資料庫
    馬永志,曾任職於Oracle公司,是服務全球頂級客戶的SSC團隊成員(直連Oracle BDE至研發部門),面向大客戶如銀行、保險、運營商等提供諮詢和解決方案交付,15年資料庫諮詢與服務經驗,在Oracle、PostgreSQL、Redis、Docker等領域經驗豐富。
  • 華為GaussDB資料庫,會是新的國產之光嗎?
    在TechWave技術峰會·資料庫專題日上,華為雲專家蘇光牛詳細介紹了GaussDB這個華為的戰略性資料庫產品的來歷,並發表了他對於資料庫發展的一些看法。、交付與服務人員;比如資料庫研發歷史和標杆客戶的選擇,華為從2007年開始已經持續戰略投入資料庫超過10年,早在2014年開始就持續和工商銀行、招行等頭部標杆客戶長期聯創;再比如華為在生態構建上的戰略耐心,資料庫是講究生態的產業,華為不僅積極參與推進資料庫產業生態發展,而且注重高校生態、開發者生態等建設,開源和持續運營openGauss社區,積極擁抱開放的生態,如MySQL、PostgreSQL、Mongo
  • 不使用IBM、Oracle、EMC,國產資料庫能彎道超車嗎?
    「現在國產資料庫發展很快,相信很快還會有新的國產資料庫出來。」倪光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國產資料庫市場佔有率不足10%  在經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關的數據放進資料庫這樣的「倉庫」,並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
  • 面對美國「黑名單」禁令,國產資料庫能否翻過Oracle這座大山?
    在中國,儘管出現過「去」(IBM、Oracle、EMC)浪潮,但中國資料庫市場98%的市場份額幾乎被海外巨頭佔據,至於國產資料庫,只佔到個位數的市場份額。雖然現在最強大的資料庫還是Oracle,但在過去幾年,其看家本領還是過去的技術。
  • 四大行、城商行等銀行都在使用什麼資料庫?
    工作包括:資料庫日常巡檢、問題解決、常規保障及重點時段、重要項目保障、外部服務廠商管理等,開展數據安全保障,架構設計及調整、性能優化、重點難點問題解決等內容,還包括新技術引入、創新、人才培養等。  中國銀行在資料庫的選擇上更為多元化,既有商用資料庫Oracle 、DB2、SQL Server,也有開源資料庫MySQL、MongoDB、Hbase,還有國產資料庫浪潮K-DB。
  • 達夢資料庫賦能生態贏發展
    達夢資料庫賦能生態贏發展 近日,武漢達夢資料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夢公司」)正式發布了達夢數據共享集群(DMDSC)、達夢啟雲資料庫(DMCDB)、夢圖資料庫(GDM)、達夢新一代分布式資料庫四款自主研發的國產資料庫新品。
  • 騰訊雲資料庫品牌戰略升級 「企業級分布式資料庫TDSQL」亮相
    從上雲到雲原生,雲技術普惠加速企業上雲進程隨著雲計算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資料庫正朝著「雲+資料庫」的方向演進。隨著開發者使用習慣的變化以及傳統行業的行業雲構建的趨勢,未來的資料庫模式將逐漸雲化。這個過程中,傳統資料庫越來越不能適應雲在擴展性、可靠性和規模化的優勢,「雲原生」資料庫應運而生。
  • KES等產品賦能產業 人大金倉推動國產資料庫崛起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如今,國際環境日趨複雜,數據安全與信息技術發展成為發展首要任務。目前,隨著信創工程的大規模推進,以及業務場景的大量落地實踐,大大加速了資料庫產品的成熟化。與此同時,生態薄弱愈發凸顯,成為制約國產資料庫乃至國產軟硬體發展的重要原因。
  • 國產資料庫管理系統進入商品化階段
    它標誌著國產資料庫管理系統已進入實用商品化階段,打破了國外軟體在中國獨佔市場的局面。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屬大型系統軟體,長期以來,國外DBMS佔領中國市場。在國防科工委、國家科委、電子部的大力支持下,華中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馮玉才教授帶領科研人員經過18年攻關,終於研製出國產分布式多媒體資料庫管理系統,並於1996年通過鑑定,實現了DBMS國產化的夢想。
  • 國產資料庫Hubble喜獲全國信創產業生態創新大賽一等獎
    本次大賽由北京信息化協會主辦,促進首都信息化深入發展,為建設世界城市貢獻力量。大賽的主題是 「產融合力 生態加速」,意在國內自主CPU體系和作業系統,開放政務、金融、網絡安全、開源生態等相關主題方向,賦能和加速信創行業生態。充分發揮產業資源和投融體系對產業生態的促進作用,豐富和完善產業生態鏈條,最終實現產業創新加速、生態創新加速。
  • GBASE資料庫助力城市軌道交通數據信息國產化
    其中機電系統又包括很多的專業,例如自動售檢票系統、綜合監控系統、線網指揮系統、信號通信系統等等,在這些系統中使用的資料庫,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的是Oracle和DB2,從2017年12月開始,使用GBase8s資料庫的重慶地鐵線AFC自動售檢票系統上線運行,國產資料庫登上了軌道交通的歷史舞臺。
  • 國產最強的三大資料庫:華為、阿里、中興產品在列
    而說起資料庫軟體,大家最熟悉的是甲骨文的oracle,也確實是鼎鼎大名了,當時差不多大型資料庫軟體都是使用的它,由此誕生了很多和oracle相關的崗位和職位。不過,這些年各種資料庫崛起,尤其是國產資料庫我的崛起,國內很多金融、電信級的大企業已經不再使用oralce的資料庫,轉而使用起了國產資料庫了。
  • 星環科技入選「2020 國產資料庫領域最具商業合作價值企業」|大...
    近日,星環科技入選《2020 國產資料庫領域最具商業合作價值企業盤點》,該系列盤點由國內知名大數據產業創新服務媒體數據猿工作人員與外部專家成員聯合組成的評選推薦委員會,通過直接申報交流、外界評價、匿名訪問等交叉驗證的篩選推薦形式匯總而出。
  • 分布式資料庫——未來行業應用主流資料庫
    伴隨著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傳統信息技術及應用受到了巨大衝擊,資料庫作為基礎軟體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未來,各行各業在信息化應用的資料庫選型將會越來越傾向分布式資料庫。本文將從典型業務應用類型來分析未來行業信息化對分布式資料庫的需求。
  • 國產自研資料庫DM8發布 看馮裕才的四十年「達夢」之路
    3次失敗,從0到1:研發國內首個資料庫系統原型CRDS在以前,提起資料庫,大部分人首先想起的是資料庫三巨頭——IBM、甲骨文和微軟,很少有人能一下子想起國產自研資料庫。確實,在上個世紀,當國外資料庫發展方向已經由科研轉向商業化時,國內資料庫的發展還在萌芽狀態,更不用提國產自研資料庫的發展了。
  • 中國芯 浪潮發布飛騰CPU伺服器
    而據新浪科技報導,浪潮今天發布了搭載飛騰FT-1000處理器的通用伺服器,實現了從整機架構、核心部件處理器到作業系統的全自主化研製。浪潮發布國產飛騰CPU伺服器繼「十一五」「核高基」重大專項國產FT-1000高性能通用多核微處理器研發成功之後,浪潮在京正式推出首批基於飛騰處理器的通用伺服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