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習近平跟縣委書記們講了啥|他在正定度過了怎樣不尋常的3年
習近平總書記12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交流。
今天上午,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跟206名縣委書記座談。現在帶你進入這神秘的課堂,聽一聽總書記講了什麼。
這是總書記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與縣委書記們談心,特別之處還有兩個:一是沒有掛橫幅;二是課堂由「習老師」自己主持。
活動之前,他還與全部206名縣委書記合影留念。「這是從來沒有過的!非常親切!能參加這樣一個班,能與總書記面對面,感受到中央對基層工作的重視和關懷。」現場的書記們都很激動。
總書記在聽取6位縣委書記代表的發言後,原定半小時講話,實際講了約一個半小時,其中強調當好縣委書記要做到「四個有」: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參加這個班次學習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206位縣委書記,而且是「純」的縣委書記班,不包括部門、地方、企事業單位相同級別的黨組織書記,更沒有政府方面的縣(市、區)長負責人參加。培訓從去年11月14日開始,至今年1月15日結業。
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
「郡縣治,天下安」。縣一級在中國的政治構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層級,在中共執政和國家治理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可謂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而縣委書記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責任。數據顯示我國有2800多個縣(市、區)委書記,不到中國處級以上領導幹部總數的1%,但他們主政一方,所產生的影響卻遠非這一比例可以衡量,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座談會現場一位來自浙江的縣委書記說,縣委書記作為『一把手』,其業務能力要求與業務幹部、技術幹部是不同的。黨派你到一個縣裡當書記,改革、發展、穩定要抓好,黨的建設要負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責任非常重大。
習近平對縣級工作和縣級幹部問題一貫高度重視,對縣委書記隊伍建設非常關注。資料顯示,在其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期間,就曾在全國性的縣委書記培訓班上指出,縣委書記擔子重、責任大,並對縣委書記提出了四點明確要求。
2013年在山東考察期間,習近平還給市、縣委書記們念了一副來自河南內鄉縣衙的「得失聯」,以警示縣委書記等領導幹部認清官民關係;2014年在蘭考調研期間,他又號召全黨學習已離世50年的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要求全體黨員、幹部以焦裕祿為鏡,深學、細照、篤行。
有分析認為,除了縣委書記在政治架構、治理體系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自身的縣委書記任職經歷,也使其對此問題的關切有了獨到之處。
「老縣委書記」的「諄諄教導」
習近平曾於上世紀80年代在河北省正定縣擔任縣委書記。在上午的講話中,總書記談到了自己擔任縣委書記的經歷,並以此勉勵在場的縣委書記們,可以說是「如數家珍」「諄諄教導」,現場氣氛非常親切。
怎樣才能當好縣委書記?總書記特別提到要向焦裕祿同志學習。
焦裕祿同志為縣委書記樹立的榜樣,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習近平對焦裕祿充滿感情:「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一首《念奴嬌》,直抒胸臆,讓人感佩。
對於這次座談會,在場的縣委書記認為,這彰顯了中央特別是總書記對縣委書記群體的高度期待。而「四個有」,分別從對黨忠誠、為民服務、履職盡責、嚴格自律的角度提出要求,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自當成為縣委書記的座右銘。「就是要強調心中存有敬畏。牢記權力姓公不姓私,必須用來為人民服務,不能以權謀私,不能追求享受。作為縣委書記,作為黨的幹部,要依法依規用權,始終為民奮鬥。」
另外,從2015年到2017年,中央將利用三年時間,將全國2800多名縣委書記全部輪訓一遍,而這項工作將由中央黨校來負責,這也體現了中央夯實鞏固執政基礎的決心。
延伸閱讀:
習近平在正定度過了怎樣「不尋常的3年」
習近平在正定度過了怎樣「不尋常的3年、非同一般的3年」?一個不講吃穿、不端架子,年紀輕輕的縣委書記,為什麼那麼有威信?離開正定這麼多年了,為什麼當地幹部群眾一直念念不忘?
正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三關雄鎮、神京鎖鑰、八方交匯,位於北京以南240公裡,石家莊以北15公裡。
1982年4月初,正定縣委大院來了一位高大魁梧的小夥,他身著褪色軍服,背著簡單行囊,住進了辦公室。
他就是習近平。
「他來了,成為正定人民的一分子,帶來了智慧和理念,帶來了改革的春風,更帶來了正定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正定翻身記
1981年底,正定人均年收入僅148元。「農業學大寨」先進縣的錦旗高懸在縣委的會議室裡,而老百姓卻不得溫飽。面對這個「高產窮縣」,習近平的心情十分沉重……
「我是來學習的,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和指教。」到正定以後,習近平沒有坐在辦公室,他走訪座談,進村入戶,虛心向每一位同志請教。
正定的老同志曾評價習近平:平易近人、沉穩、健談、自信、謙和;是位年輕幹部,但做事老練成熟;工作既嚴肅認真,又密切聯繫群眾。
「吃飯問題是解決正定問題的當務之急」。習近平通過調研發現高徵購造成正定農業結構比例失調,他跑省進京,向上級部門反映困難要求減少徵購任務,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
老百姓吃飽了,還想富起來。在習近平的推動下縣委和縣政府決定先搞「大包幹」試點,再全面推廣,開創河北省的先河。
此外,習近平還和縣委班長一道開展大討論,發展「半城郊型經濟」,發展多種經營,發展經濟作物和鄉鎮企業,讓正定經濟效益大增。
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正定翻身記》,肯定正定所作的嘗試。
正定騰飛記
1984年4月,在正定改革如火如荼時,習近平同志牽頭制定了縣委工作大綱。1985年,縣裡又制定了《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了正定經濟「三步走」發展目標與發展方針。正定開始走向新的輝煌……
「栽上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根據習近平同志提議,1982年,正定對全縣知識分子進行大普查,建立「人才帳」,刊登「招賢榜」,獻上「定心丸」。他說,看待人才貴乎正,使用人才貴乎當,培養人才貴乎周,招聘人才貴乎廣,才集賢眾,方能振興經濟。
1985年,習近平曾經帶領代表團去美國馬斯卡廷考察農業技術。圖為習近平和代表團一起拜訪當地居民珍妮特·勞奇的家。2012年2月14日,習近平訪問美國,重遊艾奧瓦小城馬斯卡廷。
1983年,中央電視臺籌拍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尋找地方政府共建「榮國府」臨時外景基地。習近平馬上派人聯繫,很快達成協議。景區1986年順利竣工,1987年當年有130萬人次前來參觀遊覽,旅遊收入1761萬元,開創了旅遊業「正定模式」。
習近平回正定
1991年、1993年和1997年、2005年、2008年,習近平曾五次回到他工作和生活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與鄉親們朝夕相處的正定縣。
習近平在正定看望了30多年前在一個班子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他說,正定是我從政起步的地方,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
習近平在正定塔元莊村與鄉親們座談時說,作風問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 一個人不論活到多大歲數,最寶貴的是歷經滄桑仍懷有赤子之心。同樣,我們黨成立90多年了,執政60多年了,最寶貴的是要永葆青春、 永葆生機活力。這就要不斷改進作風,不斷改革創新,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來源:微信公號「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