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都是中子構成的麼?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2020-12-11 鍾銘聊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中子星的構成

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核心部位壓力巨大,是由超子構成的。中間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的。表面由於中子會發生β衰變,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

因此,中子星並不是完全由中子構成,但絕大部分都是中子。

不過即使是這樣,中子星也已經和多數天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了,那這種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恆星的演化。

恆星的演化

這裡我們講一講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這類恆星個頭都會非常大,一般都是藍巨星(當然這並不是絕對。)它們的壽命都比較短。

最早會和太陽一樣,會進入到主序星時期。主序星時期燒的也是氫原子核。

這和我們平時燒爐子是一樣的,只不過爐子燒的是煤炭,而恆星燒的是氫原子核,爐渣是氦原子核。說白了就是4個質子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氦-4核。

之所以燒氫原子核是因為,宇宙中大部分的元素都是氫原子和氦原子,這是宇宙大爆炸之初奠定的。因此,恆星基本上都是由氫原子和氦原子構成的,其中氫原子佔到了70%以上。加上恆星內核的溫度特別高,因此,恆星其實是一個等離子體。

有意思是,原子核和電子是到處亂串的。所以,核聚變反應就是直接是氫原子核的反應。當氫原子核反應得差不多時,恆星就會換擋位,切換成氦核聚變。這時候的燃料就是氦原子核,爐渣就是氧原子核和碳原子核。

當氦原子核也燒完後,還會繼續換擋,開始燒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然後一路換擋,燒到核心是生成的爐渣是鐵原子核。

由於要促發矽原子核核聚變生成鐵原子核,內核溫度就會升高到非常高的程度,大概在30億度左右,這時候外層的溫度也會非常非常高,導致外層也在發生核聚變,而且每一層的核聚變反應都不一樣。此時的恆星就好像一個巨型的洋蔥一樣。

當內核的矽核聚變都生成了鐵原子核(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主要是鐵原子核)。此時,光子會進入到鐵原子核內部,把鐵原子核擊碎。於是,大量的中子和質子就會被釋放出來,自由的電子和質子相遇會後,就會發生反應,生成中子和中微子。因此,整個過程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緊接著在引力的作用之下,恆星開始快速坍縮,核心會只留下一個中子星,也可能會是黑洞,然後引發II型超新星爆炸

我們可以再對形成中子星的過程進行細緻的描述,實際上,如果此時的內核質量是在1.44倍太陽質量到3倍太陽質量之間,那一般來說就會生成中子星。這是因為,電子是存在電子簡併壓力的,這種壓力可以抵抗外界的引力,確保電子不和原子核內的質子反應。但是由於溫度太高,引力太大,最終電子簡併壓力不足以對抗引力,才發生了這個反應。

但其實中子也是可以再分成夸克的,為什麼沒有繼續往下壓呢?

這和中子也有中子簡併壓力有關,中子星就是一顆依靠自身中子簡併壓對抗引力的天體。

如果中子簡併壓也無法對抗引力,那接下來就會成為一顆黑洞,如果內核的質量大於3倍太陽質量,就有因為引力大於中子簡併壓而成為黑洞。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但實際是不是這樣還是要依靠觀測。恆星的核聚變反應我們可以利用光譜得到;恆星的演化也可以通過觀測得到,無論是中子星,黑洞甚至是超新星爆炸,科學家都有切實觀測到的證據。因此,以上這些理論都是得到了觀測的證實的。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中子星大部分構成成分就是中子,只有少部分的超子和電子、質子,分別分布在內核和外表面。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質量大於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演化過程中出現的產物,這也被科學家通過天文觀測所證實。

相關焦點

  • 恆星沒有外壓如何塌縮形成中子星的呢?
    宇宙太空本來面目是「蘊」狀態,如果沒有一切星系,一切荒蕪,那麼一切知識理論都無法在當中顯現。既然有了宇宙萬物,那麼我們就能夠運用我們所學知識來探索宇宙。恆星有內壓,行星有內壓,月亮有內壓,隕石沒有內壓,彗星和隕石一樣,是行星和衛星內部壓力沒有了之後解體的部分物質,沒有內壓。恆星、行星以及月亮他們既然有內壓,他們會不會有外壓呢?都有外壓,他們的外壓來自他們本身的引力作用,這好像是一個很難理解的問題。
  • 硬核科普—解密中子星的內部結構
    然而有一點值得反思:1930 年代初人們認為包括質子、中子在內的粒子是基本的,而後來卻發現它們其實由更基本的夸克所組成;以那時的學識為基礎而構建的中子星模型能經得起時代的推敲嗎?隨著不斷深入地認識物質結構,特別是20 世紀60 年代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夸克模型,人們開始懷疑中子星的主要成分可能並非中子,甚至可能是夸克或者其他更奇特的粒子。望文而生義,認為中子星主要由中子構成,乃過於簡化。
  • 世界的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構成世界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什麼?組合結構又是咋樣的?這樣的組合結構能有什麼作用?現在我們都知道了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這樣的微粒構成的。關於分子很重要的一點是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能夠獨立存在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單質分子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構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構成。化學變化的實質就是不同物質的分子中各種原子進行重新結合。
  • 當黑洞遇上中子星,強者遭遇強者,這場戰爭將如何演繹?
    太陽本身只是一顆黃矮星,在恆星家族中只是位數中等,即使是在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也只能坍縮成為一顆白矮星,而如果是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有機會變為子星,甚至黑洞。中子星和黑洞是宇宙中已知的兩種最強大的天體。什麼是中子星?中子星顧名思義,就是一顆完全由中子所構成的宇宙天體。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是什麼概念哪?就是在自身的巨大引力塌陷作用下,電子已經不那麼「自由」了,因為讓它自由的空間急劇縮小,電子甚至被壓進了原子核內,和帶正電的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因此無論是什麼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因此說中子星的密度實際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億噸。
  • 密度極大、溫度超高的中子星及可星際導航的脈衝星
    ——柏拉圖仰望星空,面對深邃、浩渺的宇宙,誰能覺得自己有知?深邃而神秘的星空中,有著無數令人震撼不已的天體。本文談談密度極大,溫度超高,壓強極大,會發射脈衝信號的中子星(由中子組成的天體)。(宇宙中有無窮無盡的資源,人類文明從來只有相對的資源短缺。)d,脈衝星(脈衝星是高速自轉的中子星,但中子星不全是脈衝星)是宇宙的燈塔,未來人類星際旅行的航標燈。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儘管我們認識中子星已有大半個世紀了,但天體物理學家仍不清楚它們究竟有多大。中子星存在兩個未解之謎:其中央究竟是什麼?它們的體積可以增長到多大?我們知道,中子星的體積相對來說比較小。據研究人員估測,一顆質量約為太陽1.4倍的中子星的半徑介於8至16公裡之間。而相比之下,太陽的半徑約為69.6萬公裡。
  • 一顆足球大小的中子星物質落在地球上,人類會滅絕嗎?
    而如果要挑選殘暴程度僅次於黑洞存在的天體,那一定就是中子星了。在宇宙中,中子星也是特別好惹的存在。如果地球遭遇了中子星,那肯定就會被中子星所吞噬。那如果是一顆足球大小的中子星呢?地球還會被吞噬嗎?中子星是什麼?
  • 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會怎樣?
    中子星是宇宙中一種十分極端的天體,其物質狀態與眾不同。倘若在中子星上挖出1立方釐米的物質,然後將其置於地球上,這會有怎樣的結果?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進入原子核中的電子就會與質子相結合,形成中子。由於中子簡併壓力足夠強大,能夠抵擋重力,不會繼續發生引力坍縮,結果就產生了主要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在中子星中,原子核緊密排列,只是原子核中基本上都是中子。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幫助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這是通過波卡洪塔斯縣綠岸望遠鏡發現的一項突破。這顆名為J0740+6620的中子星是一顆脈衝星,質量是太陽的2.17倍,形成一個直徑僅為20-30公裡(約15英裡)的球體。這種測量接近單個物體在不將自身壓成黑洞的情況下變得這麼巨大和高密度的極限。這顆中子星是在距地球約4600光年的地方被探測到。
  • 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兩顆中子星碰撞的藝術概念圖Credit:Robin Dienel/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然而,流體靜力平衡也有它的極限。總有那麼一個臨界點,物質再也抵抗不住重力,這個極限值大約比2倍太陽質量還要大一點。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元素的構成其實挺簡單,就是中子和質子的組合決定了元素的分類,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了他們的元素屬性,中子數決定是什麼同位素,外部的電子決定了它們的化學屬性是否活潑,三種我們熟悉的粒子構成了整個世界。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科學家推測太陽的壽命大約有100億~110億年。最終太陽會因為內部核聚變燃料的耗盡而走向終結。它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密度非常高的天體。它的密度可高達10000噸/立方釐米。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顆白矮星。它只有地球那樣大小,但是質量卻有太陽那麼大。然而白矮星的密度在另一種奇異的天體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這種天體就是中子星。
  • 如果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有什麼結果?
    無論是多少體積的中子星物質都無法帶到地球,不止是因為其質量,還有其失去中子星的超高壓裡環境後物質將成為自由中子,它會在約15分鐘內衰變成一個質子
  • 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在《自然》上,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新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某些性質可能不僅受到其密度密集的中子影響,還會受到質子帶正電粒子的一小部分影響。質子帶正電的粒子僅佔中子星5%。研究人員不是盯著星星看,而是通過分析地球上微小的原子核得出結論。博科園-科學科普:原子核中充滿了質子和中子,雖然沒有中子星那麼密集。
  • 中子星有多小?直徑22公裡的球體重達兩倍太陽質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依據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塞入一個直徑22公裡的球體,這樣的體積意味著黑洞通常可以直接吞噬整個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殘留的恆星屍體,其密度非常大,一湯匙體積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表面,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相比之下一湯匙太陽質量僅5磅。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 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吃一勺中子星會怎麼樣?就像吃掉了10億顆氫彈
    中子星的概念是在中子被發現後的20世紀30年代提出來的假說,是否存在一個由中子構成的星球。但是這個星球一直沒被人發現而證實存在。直到直到1967年,由英國科學家休伊什的學生喬絲琳·貝爾首先發現了脈衝星。當時接收到脈衝星的脈衝時,以為是外星人的訊息,轟動一時。
  • 揭開中子星的奧秘,它是宇宙密度最大的物質,完全超越你的想像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我們能夠看到,或者看不到的東西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當我們手裡拿著一塊玻璃,一件金屬製品,我們會認為它們是實心的。因為它們拿在手裡的感覺質量非常得重,符合我們對它密度得認知。就好像富有經驗的金匠只需要用手輕輕地掂量一下,他就能知道手中的金屬是否為純金。我們目前所能接觸的金屬中,金的確是密度最大的一種。但是在世界上,有沒有密度更大的東西呢?
  • 神奇的中子:二戰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都是因為它
    為什麼德國掌握了技術,但是並沒有像美國的曼哈頓計劃那樣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呢?那是因為在研製過程中,需要反應堆讓中子足夠慢化,才能夠生產出核原料。讓中子慢化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重水,還有一種是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