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2021-01-10 和訊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子星大概是宇宙中最奇特的天體之一。它們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既擁有極強的引力,又有著極高的溫度和密度,遠遠超過我們在實驗室中創造出的任何物質。

儘管我們認識中子星已有大半個世紀了,但天體物理學家仍不清楚它們究竟有多大。中子星存在兩個未解之謎:其中央究竟是什麼?它們的體積可以增長到多大?

我們知道,中子星的體積相對來說比較小。據研究人員估測,一顆質量約為太陽1.4倍的中子星的半徑介於8至16公裡之間。而相比之下,太陽的半徑約為69.6萬公裡。

用我們的望遠鏡看去,就連普通的恆星也太過渺小、不過是個光點而已。因此,想直接測量中子星的體積是不可能的。

不過,天體物理學家非常擅長開展間接測量。在當前研究中,他們將多種電磁觀測(以光為基礎)手段、以及實驗室分析和理論模型結合在一起。雖然測算出的半徑範圍較大(就好像說人類的身高介於1.2米至2.4米之間一樣),但對中子星結構的所有測算結果和理論推測都落在了這一範圍之內。

但天體物理學家還能更進一步嗎?答案也許是肯定的,因為現在有了更多研究工具作為助力:比如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Virgo、以及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其中,NICER是一臺位於國際空間站上的X射線觀測儀,專用於研究中子星的結構。

「我們將引力波觀測和電磁波觀測結合在了一起,運用了多種差別巨大的技術。」阿姆斯特丹大學中子星天體物理學家、NICER項目的參與者安娜·沃茨(Anna Watts),「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領域。」

中子星的「心態」

在今年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針對相撞的雙中子星系統GW170817(最早於GW170817觀測到)進行的引力波觀測和電磁波觀測及核物理技術進行了整合。該研究發現,一顆質量相當於太陽1.4倍的中子星的半徑介於10.4至11.9公裡之間。與之前的估算結果相比,這已經是個很大的改進了。

GW170817發出的電磁輻射來自一顆「千新星」,即中子星合併時核反應產生的高能光線。天文學家利用望遠鏡,在從伽馬射線到射電光線的各個電磁譜段上對千新星展開了分析。每一次觀測都為我們提供了關於GW170817的不同方面的信息。

「兩顆中子星合併時,在合併之前會噴發出大量物質,這與它們相撞後會形成什麼天體有關。」馬克斯·普拉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妮·M·布朗(Stephanie M。 Brown)指出。根據噴射出的物質釋放出的光線、引力波特徵、以及核物理計算結果,布朗和合作研究者們計算出的半徑與其它獨立測算結果均一致。

由於中子星太過複雜,我們必須掌握大量數據才行。根據目前對中子星的了解,當一顆大型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其內核會在引力作用下發生坍縮,其中的物質被急劇壓縮,直到原子核被壓成一堆核粒子的混合物。這些粒子主要是中子,不過也可能有質子、甚至夸克。

「中子星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組成,不同的粒子間作用力,你可以針對這些提出各式各樣的有趣理論。」沃茨指出,「你可以對不同的中子星採用多種觀測方法、運用多種不同的觀測技術,對這些理論進行交叉驗證。」

中子星內部的密度和壓力會隨著深度不斷增加,由此可以劃分為兩個或更多分區,類似於地球的地幔和熔融內核。對內部狀態的數學描述叫做「狀態方程」,它將質量與半徑聯繫在了一起,可以確定中子星的最大質量是多少。

天體物理學家還沒有得出完整的狀態方程,不過也並不是一無所知。中子星的大小完全由引力和核力決定,而太陽這樣的普通恆星的大小則會在一生之中不斷變化。正常情況下,中子星都是完美的球形,否則在旋轉時就會釋放出可探測到的引力波。不過,在GW170817這類碰撞發生時,兩顆中子星之間的強大引力便會將它們拉得變形。這種現象叫做潮汐變形,也是一種由狀態方程決定的性質。

雖然在實驗室中無法重現中子星內部的超大密度和壓力,但天體物理學家可以從低密度核實驗中推演出相關核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再加上強有力的理論工具——手稱有效場模型,這些實驗結果成功確定了狀態方程的邊界條件。

「你要先觀察到雙中子星系統形成的引力波,然後利用貝葉斯參數估計法得出中子星的半徑、質量、自轉情況、以及潮汐變形情況。」布朗指出。

利用這種方法,便得到了給定質量的情況下、對中子星半徑最精確的估算結果。

NICER一展身手

在科學研究中,光憑一套系統得出結論是遠遠不夠的。但到目前為止,大自然尚未為我們提供第二次既產生了引力波、又釋放了千新星信號的中子星相撞事件。

好在,NICER探測器並不需要中子星發生相撞、甚至不需要雙中子星系統。它可以測量到中子星系統發出的X射線波動和譜線,包括快速旋轉的脈衝星,它會產生密集的光束,用望遠鏡看去,就好像規律的閃光一樣。

這些閃光可能是物質落到中子星表面時產生的,這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與中子星半徑相關的信息。閃光還可能出現在距離較遠、暫時不會相撞的雙星系統中,比如首次向世人揭示引力波存在的Hulse-Taylor雙脈衝星等等。

NICER對GW170817的探測結果與布朗團隊的研究結論並不是完全相符。由於NICER的數據存在不確定性,這不是個大問題,但布朗和沃茨均認為,最好再深入研究一下造成差異的原因。

「如果NICER的結果與我們的相一致,那就太好了。」布朗指出。她認為,這兩項研究之間的差異就類似於對宇宙膨脹速度的測算,後者在宇宙學界也是眾說紛紜。

與此同時,沃茨懷疑這些差異可能與對千新星的觀測有關。倒不是說這些觀測是錯的,而是可能存在某種未知的系統性問題,即對模型偏差的理解不同,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對原始數據的分析,進而影響我們從複雜系統中提煉出的測量結果。

「你必須非常小心,因為你最終推斷出的東西可能並不是你一開始提出的東西。」沃茨表示,「最終,如果你想把各種不同的測量結果匯總在一起,就需要充分了解狀態方程的性質。」

NICER探測器的任務才剛開始不久。沃茨和布朗都會持續留意是否有新結果問世。

有趣的是,天文學家在2020年6月剛剛宣布了一個引力波系統,該系統既可能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又可能幫我們弄清一些事情。這個名叫GW190814的系統由一個黑洞、以及一個質量為太陽2.6倍的未知天體構成。質量這麼輕的天體不大可能是個黑洞,而針對千新星的研究又顯示,中子星不會長到這麼大。不過沃茨指出,根據目前的NICER探測結果,質量為太陽2.6倍的中子星是有可能存在的。這樣一來,GW190814系統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無論最終真相如何,天體物理學家已經在測量極小天體這件事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都要歸功於他們採用的多信使、跨專業研究手段。如果我們能通過NICER和引力波獲得更多觀測結果,中子星的大小和組成之謎也許終有解開之日。(葉子)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恆星的死亡方式存在不同?奇特的中子星是怎麼產生的?
    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時,它們會以怪誕的慢動作將自己從內到外,最終露出碳和氧核,並留下閃閃發光的星雲。但是對大恆星呢?由於其巨大的體積,中心的引力極高,迫使核反應以驚人的速度發生。在短短的幾百萬年之內(這似乎是很長的時間,但實際上只是宇宙的眨眼),它們開始了他們的死亡。
  • 如果太陽系是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為什麼附近沒有中子星或黑洞?
    那麼問題就如題所說,既然太陽系誕生於上一代恆星死亡後所形成的氣體雲,而且大質量恆星在死亡後核心一般都會留下中子星或者黑洞,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在目前太陽系所處的位置附近發現原恆星留下的殘骸呢?
  • 磁星,宇宙中磁場最強的天體,當它爆發時威力有多大?
    比如恆星的磁場要強於行星,而中子星的磁場要比恆星更強。中子星是大質量的恆星在主序星階段結束之中通過強烈的超新星爆發坍縮而成的高密度宇宙天體。中子星之所以被稱之為中子星,就是因為中子星完全是由中子物質所構成的。在大質量恆星的坍縮過程之中,強大的引力使物質的原子核被壓碎了。
  • 為啥會有中子星,它有多可怕,指甲蓋大一塊按地球密度有多大?
    常有人對中子星物質密度沒有一個直觀了解,因此抱著質疑的態度。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剖析一下一塊指甲蓋大的中子星物質,按地球物質密度看看有多大,並根據這條線索,讓各位對中子星的來歷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所謂指甲蓋大,就定義為1立方釐米。我們通過密度換算就知道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 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物理學類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密度最大的恆星,是由巨大恆星引力坍縮而產生的。在《自然》上,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新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某些性質可能不僅受到其密度密集的中子影響,還會受到質子帶正電粒子的一小部分影響。質子帶正電的粒子僅佔中子星5%。研究人員不是盯著星星看,而是通過分析地球上微小的原子核得出結論。博科園-科學科普:原子核中充滿了質子和中子,雖然沒有中子星那麼密集。
  • 中子星都是中子構成的麼?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子星的構成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核心部位壓力巨大,是由超子構成的。中間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的。表面由於中子會發生β衰變,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因此,中子星並不是完全由中子構成,但絕大部分都是中子。不過即使是這樣,中子星也已經和多數天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了,那這種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恆星的演化。
  • 恆星沒有外壓如何塌縮形成中子星的呢?
    都有外壓,他們的外壓來自他們本身的引力作用,這好像是一個很難理解的問題。我在我的作品上一篇《是誰提出了中子星的呢?》一文中解說了中子星的形成,恆星走到衰竭的時候,必然會引發塌縮,坍縮的力來自恆星自身的力,恆星自身的力是引力,引力怎麼就會有這麼大呢?恆星本身又有質量,硬生生的被自身的引力壓成中子星是不是太玄乎了呢?
  • 恆星只能核聚變到鐵元素,鐵之後的元素是如何誕生的?
    而在宇宙的誕生之初只有兩種元素,氫和氦,它們的比例是3:1,所以我們的恆星太陽當中豐富的氫和氦就是來源於宇宙大爆炸。 核聚變 恆星在混沌的一片星雲當中橫空出世,由於它的質量巨大,其內部核心的壓力和溫度非常之高,推動了原子的運動,核聚變還是產生了。剛開始,恆星當中的氫原子進行碰撞,通過核聚變產生了氦。而氦又通過核聚變,生成了碳和氧。
  • 發現有史以來最大質量的中子星!
    西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幫助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這是通過波卡洪塔斯縣綠岸望遠鏡發現的一項突破。這顆名為J0740+6620的中子星是一顆脈衝星,質量是太陽的2.17倍,形成一個直徑僅為20-30公裡(約15英裡)的球體。這種測量接近單個物體在不將自身壓成黑洞的情況下變得這麼巨大和高密度的極限。這顆中子星是在距地球約4600光年的地方被探測到。
  • 太陽係為什麼沒有上一代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中子星或黑洞?
    質量在太陽8倍或10倍以上的恆星爆發以後會在原始恆星的位置留下了一個坍塌的核心,要麼是黑洞,要麼是中子星。另一種情況就是,質量較小的恆星死亡時比較溫柔,核心不會像這樣猛烈的坍塌;它們會釋放更小的能量吹散外層的氫殼,形成一個行星狀星雲,隨著時間的推移星雲會逐漸消失,在恆星的核心會留下一顆非常長壽的白矮星。
  • 一顆足球大小的中子星物質落在地球上,人類會滅絕嗎?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搞清楚中子星到底是咋來的?其實無論是黑洞、中子星、白矮星都是恆星演化的產物,只不過質量不同的恆星演化的產物吧了。如果質量比較小的恆星在演化到生命周期的晚期時,就會成為一顆白矮星。
  • 太陽已經誕生了46億年之久,它的壽命到底有多長?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類終於可以靈活運用天文知識來了解太陽,天文望遠鏡的誕生讓我們了解到原來太陽是一顆紅色星球,人類對它的熱情不減,更多的科學家參與到太陽的研究工作中,為我們揭開太陽的神秘面紗。在此同時,我們最想知道的就是太陽的壽命到底有多長?太陽誕生於46億年前,從誕生便開始了它的傳奇一生——燃燒。46億歲的太陽現在是處於青年、壯年還是老年時期呢?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因此錢德拉塞卡極限既是白矮星的上限,也是中子星的下限。中子星的壓力已經將原子壓垮壓碎了,電子被壓進了原子核,與質子中和成為中子,加上原來的中子,整個星球都變成了一個大中子核。中子星是依靠中子簡併壓支撐著巨大的引力壓,但有一個奧本海默極限,就是到達3個太陽質量左右時,就撐不住了,必然坍縮成一個黑洞。恆星形成中子星或黑洞並不一定要一級一級轉變過來,如果恆星巨大,在演化晚期就會直接轉變成中子星或者黑洞。
  • 磁星和快速無線電爆發有什麼關係?科學家似乎有了答案!
    比如恆星之間的碰撞。當一顆恆星撞上另一顆恆星時,顯然有很多能量在四處飛舞。雖然恆星們可能要花上好幾個世紀才能接近融合,但這一行為本身其實相當激烈和短暫。但是普通恆星的合併不足以為一個成熟的FRB提供能量。為了獲得所需的能量,你必須合併更多的奇異物體,比如中子星和白矮星,或者磁星。
  • 恆星都誕生在星團裡,那太陽是一顆流浪恆星嗎?
    宇宙中的恆星大部分都是在星系中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誕生的,並且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群或星團結構,那我們的太陽為什麼孤零零一個漂浮在宇宙中的?那麼太陽之前的星團去哪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宇宙中現有的開放星團推斷出來!我們下面就以離我們最近的畢宿星團為例!
  •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你都了解過嗎?網友評論太有才了
    熱點事件每天有,段子手在民間~每次爆出些熱點事件後,網友評論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下引發了不少網友討論的【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你都了解過嗎~】,這條新聞短短1小時內已經收到了1613條評論,有人表示質疑,有人贊同,有人甚至還在評論區激烈討論了起來,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吧
  • 中子星有多小?直徑22公裡的球體重達兩倍太陽質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依據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塞入一個直徑22公裡的球體,這樣的體積意味著黑洞通常可以直接吞噬整個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殘留的恆星屍體,其密度非常大,一湯匙體積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表面,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相比之下一湯匙太陽質量僅5磅。
  • 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當你擠壓物質時,物質會往回推。物質的推動和重力的拉動之間形成平衡,使行星和較小的恆星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太小了,不能變成黑洞,它最終會變成白矮星。兩顆中子星碰撞的藝術概念圖Credit:Robin Dienel/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然而,流體靜力平衡也有它的極限。總有那麼一個臨界點,物質再也抵抗不住重力,這個極限值大約比2倍太陽質量還要大一點。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後期,會經歷超新星爆炸,內核會形成緻密天體包括中子星和黑洞,實際上還有一種假想中的夸克星。中子星是什麼概念哪?就是在自身的巨大引力塌陷作用下,電子已經不那麼「自由」了,因為讓它自由的空間急劇縮小,電子甚至被壓進了原子核內,和帶正電的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因此無論是什麼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因此說中子星的密度實際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億噸。按照這樣的密度,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顆中子星,那麼它最後的直徑僅僅20米左右。
  • 宇宙最大的星系有多大?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
    宇宙最大的星系有多大?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在宇宙的大家族裡,星系就如同家族之間區分的家庭,同時它也是這個宇宙最為基本的單位,而我們銀河系就是一個恆星聚集的小家庭,在銀河系裡大約存在2500顆恆星,而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和小行星等其它天體,那就數不勝數,而這在宇宙之中,不過就以我們科技手段能夠觀測的星系,大約就有2萬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