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師聯盟
英語作文在高考裡佔了25分,
差不多和數學裡的兩個大題相當。
但是相較之下,
你只需要付出很低的成本
就能把這塊分數拿下,
實在是
太賺了,太賺了。
通常,我們把這叫送分題。
不過顯然,
好多同學沒法拿到作文的高分。
這大多是因為沒掌握高考英語作文的規律和技巧
也挺少有老師教這個的。
本篇,會為你做這麼一個詳解。
目錄在下:
(一) 英語作文的評分標準和解析
(二) 為你介紹十句作文法
(三) 應用示例
(四) 你應該做努力的正確方向
英語作文的評分標準
這是推薦你反覆認真琢磨的一部分,最好對照著自己平時的作文看一看,哪些地方滿足了,哪些地方還不夠。
評分原則及標準
1.本題總分為25分,按5個檔次給分。
2.評分時,先根據文章的內容和語言初步確定其所屬檔次,然後以該檔次的要求來衡量,確定或調整檔次,最後綜合給分。
3.詞數小於100的,從總分中減去2分。
4.評分時,應注意的主要內容為:內容要點、應用詞彙和語法結構的數量和準確性、上下文的連貫性及語言的得體性。
5.拼寫與標點符號是語言準確性的一個方面。每錯誤書寫3個單詞從總分中減去1分,原則上不超過3分,重複的不計。英、美拼寫及詞彙用法均可接受。標點符號錯誤,將視其對交際的影響程度酌情減分。
6.如書寫較差,以至影響交際,將分數降低一個檔次。
閱卷老師評分流程
1,先根據加粗部分的要求,給一個檔次分。
2,再根據對字數的要求,拼寫的要求,書寫的要求,調整你的分數。
3,得到最終分數。
高考時,作文的評分方法是,由兩位老師背對背對同一作文打分。
如果兩人打分差距很小,則取平均分為最終得分。如果兩人打分差距比較大,則交給閱卷組組長打分,作為最終得分。
所以,在寫英語作文時,你必須去寫世俗意義上的「好作文」。滿足大多數人的審美。
它和語文作文都不一樣,因為不存在所謂的「發展分」,你只要按既定標準去寫就能拿到分數,不必創造發揮。
標準是什麼?看下圖。
我們直接看第五檔,它提出了如下要求:
1, 詞彙量豐富
2, 語法好,句式多樣
3, 行文有邏輯
4, 思想深刻(誤):準確說是學會升華。把文章進行適度地拔高。
十句作文法
十句作文法,意思是寫英語作文,十句話就夠了。
十句話就能拿二十多分,實在是太賺了,太賺了……
這十句,自有其排布的規律。本篇主講議論文。
真正的英語高分選手,是能把英語議論文作文答成填空題的,怎麼說呢?
文分三段:
第一段記敘,寫對題目中對你要求的東西,寫背景,寫事件。需要2句話。
第二段議論,是一句總起句,加三句論點,每一句論點後面加一句論據。
第三段升華,大約是1-2句的篇幅。把文章提升至世界/社會/國家,或者個人成長的層面。
如此,共十句。
閱卷老師閱卷時會看哪些東西呢?他們會看:你文章的開頭與結尾,然後是第二段的第一句話,你文章中用到的一些邏輯連接詞。最後大略地看看字數、拼寫、語法等細節,打分。
你按照那樣三段的格式寫,對閱卷老師也是一種友好,他覺得你懂行,這樣一個基礎分就有了。
當你有了這麼一個詳細大綱,就可以繼續往下寫。
怎麼寫?
答,套用萬能句式+套用邏輯詞+填空。
我們舉個例子……
「
( 2016天津) 假設你是晨光中學的學生會主席李津。一批來自英國的高中生與你校學生開展了為期兩周的交流活動。現在,他們即將回國,你將在歡送會上致辭。請根據以下提示寫一篇發言稿。
( 1) 回顧雙方的交流活動(如學習、生活、體育、文藝等方面);
( 2) 談談收穫或感情;
( 3) 表達祝願語期望。
」
這就是篇典型的記敘+議論+升華地文章,題目裡都點明白了,甚至不需要我們自己思考每段要寫什麼。
下一步,套萬能句:
During the past two weeks, we had an unforgettable communication with friends from England, which would last long in our mind. ……
第一段記敘概括事件。這個句子,就非常地通用。但凡是回憶性文章,幾乎都可以這麼寫。
During the past ……,
we had an unforgettable communication with ……,
which would last long in our mind. ……
句式高端而優雅,屬於能鎮場子得分的那種。
This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ole in our daily life.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Furthermore…
In short, we have broadened our horizon and known more about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area.
第二段,寫議論。和上面一樣,又是一些能通用的句子。而用到的「for another…furthermore…in short」也是你可以拿去用的東西。
除此,還可以用「besides」,」and also」也都很不錯。比我們常見到的at first, then , finally之類要來得好。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I wish…
第三段,升華。又是一個萬能句。眾所周知如何如何,我希望如何如何。
至此,文章的框架就已經出來了。只剩下我們先前說的「填空」。把題目裡要求的東西塞進去,這文章就成了。
篇幅有,邏輯有,語法有,升華有。這文章不拿20+,什麼文章拿20+
一個完整的應用示例
我們寫篇關於電視機的稿子吧,議論下這個東西的好壞。
怎麼寫呢?
第一段寫記敘,寫本文的背景。用兩句話。
Television presents a vivid world in front of us. (1)
Through TV, we can learn what is happening half way across the world.(2)
第二段,寫議論。一句總起句,加五個短句,一個總結句。注意其中的邏輯詞。
Televis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ole in our daily life. (3)
For one thing, the TV
universit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many young
men who can not go to formal
universities. (4)
For another, children can broaden their scope of knowledge by watching such popular programs as "The Animal World", and "The Mickey Mouse and Duck Donald". (5)
Besides, women can learn about the latest fashion of dresses and the best recipe for making fruit cakes. (6)
Furthermore, we learn many world advanced technologies from TV programs such as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7)
And also we can learn singing,
dancing and doing physical exercises in some special TV training courses.(8)
In short, the effect of TV's educational ro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9)
第三段,寫升華。用一句話搞定。
Having viewed these several aspects, and with many more TV program being produced, I believe that our life will become even more significant. (10)
啊,又一個萬能句式。
你該努力做的正確方向
主要有三個。
第一, 背單詞積累詞彙量。
有用嗎?有啊,比如那些邏輯詞,不就是詞彙量的一種體現嗎。
第二, 不要背作文了,沒意義的,去背句子。找那種可以通用的句子背。比方說:
We have held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it is good or not……
Some are for the idea……However, others don’t hold the same view……
In my perspective ……
I will never forget one thing which happened on me when I was……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I believe… If everyone of us can…, the society will become…
哪裡找這種句子呢?
其實最好的是課本……你可以去試試。
比如我現在都記得中學課本裡的一句:
The country, covered with cherry tree flowers, looks as though it is covered with pink snow.
真好看。
第三, 注意字體,注意語法,注意時態,注意標點,注意所有可能會影響你得分的東西。以及,更多地嘗試複雜句。
參考來源:
知乎用戶
本文編輯:Joyce
編輯助理:Jan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