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持續更新
議論文文體是考場上大多數考生的首選。因此,寫作時更要有清晰的文體感和鮮明的規範意識。那麼,考場上閱卷老師如何判評議論文文體是否規範呢?
我們在判斷議論文的標準時,要求:議論文圍繞某一觀點展開,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論點、論據、論證方法都有。(作文閱卷老師手記)
在閱卷過程中,議論文文體特徵這一要點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查和衡量的:其一,著眼於文章語言整體上採用的表達方式,看是否突出了議論的特性,還會參照文章的結構和思路,看是否符合論證的思維和邏輯;其二,著眼於具體論述的段落的語言運用。(作文閱卷老師手記)
看來,閱卷老師在評判議論文文體特徵時最主要的標準有兩個:一是議論特徵是否充足、突出,二是論證方法、論證思路、議論性語言這些文體要素是否齊備。
然而,考生在議論文文體上出現的問題也恰恰是議論特性不足,記敘特性有餘。這一點從「系列四」關於記敘文的論述中完全可以得到印證。因此,這裡面有一個如何處理議論文中的議論和記敘關係的問題。
議論文必須以議論為主。議論,就是擺事實,講道理。既然要「擺事實」,肯定要敘述。那麼,如何敘述呢?這一點,它完全不同於記敘文的記敘。記敘文的記敘是主要的,有概敘和詳敘兩種,以詳敘為主。它講究記敘六要素的清晰性、敘事的完整性,是中心思想的主要載體。而議論文中的記敘則是次要的,是概括式的,不求把事物交代得那麼清晰、完整,只要能交代、突出有利於論證的那部分事實材料,能夠為議論提供事實依據即可。如果詳細敘述,連篇累牘,就會喧賓奪主,削弱或扭曲了議論文的文體特性,就會有「文體不明」之嫌了。
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需要考生特別注意,就是論據的使用。
很多作文僅僅停留在材料的簡單羅列和敘述上,缺乏起碼的分析,更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作文閱卷中,如果發現能夠對現象事例進行思考、反思和分析,哪怕簡單,只要言之成理,往往能夠獲得高分。(作文閱卷老師手記)
因此,寫規範的議論文,或者使議論文文體特徵鮮明,就必須強化議論。要在議論上下功夫,做足文章。議,要議得實在,不能光說空話、套話;議,要議得合理,這就要講究方法,或舉例,或對比,或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方法;議,還要議得辯證,切忌簡單化、絕對化,在論述某一事物時,不要忘記事物的另一面及其發展變化。
(1)在切合題意的前提下,凡說理表達基本過關、觀點基本突出、材料基本充實的議論類文章,可以按40~42分檔次賦分。
(2)凡在「三基本」的某一方面達到較好級別的,賦分可以提高一個檔次,依次類推。
(3)對於藉助隨筆、雜感甚至雜文樣式表達思想、闡發主張的議論類文章,要反覆審讀,謹慎賦分。凡那些能夠做到思想深刻、議論風生、縱橫捭闔的特別優秀的文章,要敢於打高分,直至滿分;凡那些只會藉助隨筆或雜文寫作形式,而思想蒼白、議論平淡、缺乏層次的文章,不能誤判高分,而只能按一般議論類的文章標準去如實賦分。
(4)考慮到議論類文章的立意,多為解釋「提示語」(材料)的文章,因此,凡能採取比較新穎的角度切入「材料」,解說「提示語」的內涵與精神,便可視為有亮點,提高兩個檔次向上給分。
(5)由於多數議論類文章偏於簡單舉例且用例較多,因此,凡有如下情形即可視為有亮點,可以在52分向上判:選取比較新穎、生動、有個性的材料作論據,而不是盡人皆知的「通常事例」;所用事例材料能夠有論證層次,並不平面展開,不機械重複,每一例都能顯示一個小論點或層層遞進的。
如何寫才符合議論文文體要求
議論文是一種議論、說理的文章。它以抽象的思維形式,通過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來論證和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它從大量的具體材料中引出普遍的結論,使人懂得、領悟某個道理。因此,其基本特點是:議論的主要性、材料的論證性、結構的邏輯性、語言的概括性和觀點的鮮明性。
議論文的寫作目的是以理服人,使人信服。完整的議論文總是包括論點、論據和論證三個要素。
1.要有明確的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應當儘快地、旗幟鮮明地、簡明扼要地表述出來,要形成一個表意確切的判斷句。比如「談團結」,這個題目僅僅是一個論題,作為標題是可以的,但在寫作時必須選擇一個角度,表達一個清晰的觀點,如「團結就是力量」「團結要講原則,不能一團和氣」等等。
2.要會展開議論
所謂展開議論,就是要在提煉出一個中心論點之後,從關鍵處入手,將中心論點分解為兩三個分論點。一般用以下三種分解方法。
3.要會分析材料
一個事實論據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分析,往往可以證明不同的論點。因此,對事實論據必須進行分析,揭示事實論據的實質、特徵、意義,存在的條件、原因等多方面內容,對論據進行說明或限制,使論據的含義與論點的含義一致,這樣才能使論據更好地為作者所持的觀點服務。
4.掌握議論文的結構方式,做到結構完整
結構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貫,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掌握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議論文的結構方式一般有總分式、遞進式、對照式、啟感式。其中啟感式是考場作文的常用結構方式。「啟」是指啟示類,「感」是指感想類。其共同特點是先敘材料,後發感想。感想類可以先敘材料後發感想,也可以邊讀邊感,如文學評論。這種寫法一般由「引」、「議」、「聯」、「結」四步構成。當然也可以採取「聯」、「引」、「議」、「結」或「引」、「聯」、「議」、「結」的步驟。其實,只要嚴格按照議論文的結構思路去寫,就可以做到符合議論文的文體要求。
5.學會運用論證方法
常見的論證方法有:①例證法,②引證法,③因果法,④對比法,⑤類比法,⑥喻證法。
(1)在說理的過程中,要堅持兩點論,不僅要看到正面的道理,還要看到隱含的、從側面或反面才能發現的道理。
(2)努力增強文章的理論色彩,可以運用高中政治課本中學到的有關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展開辯證分析,努力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堅持用聯繫、發展、一分為二的眼光分析問題。當然,原理和觀點要活用、巧用,不能生搬硬套。
(3)論述不能牽強附會,人為拔高。唱高調、說大話,反而會使文章內容空洞,顯得矯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