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持續更新
考場上寫什麼文體就應該像或者就是什麼文體,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極重要的要求。一旦被閱卷老師判為文體不明,就如同跑題一樣,得分極低。這是考場「高壓線」,觸不得。
閱卷老師·閱卷手記:
(1)我知道,這幾年,考生受一些時文影響,在文體上不夠注意,把很多作文寫成了「四不像」。說它是記敘文吧,還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特別是一些作文,前一部分是明顯的記敘文,有情節、有人物、有細節,後半部分卻夾雜了大段的議論。這樣的作文,得分一般在35分上下。
(2)淡化文體,主要是指考試和閱卷要開放、靈活,不拘泥於單一的要求,但教學還是要嚴格文體規範。而從今年的閱卷情況看,這方面考生做得不盡如人意。有相當一部分考生,開頭引用或概括作文材料,提出觀點,中間記敘有關角色轉換的一件事,結尾又來一番議論。從開頭結尾看,屬於議論文;但從主體看,卻又像記敘文,文體不倫不類。最後閱卷老師只能根據其語言功底,給予三類文上下浮動的分數了事。
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要言不煩,畫龍點睛,把所敘事物本身包含的深刻含義揭示出來,以加深讀者的理解。如《故鄉》中的名句:「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些話議論精闢,寓意深刻,言簡意賅。它們沒有論據、論點、論證,只寥寥數語,便把全文的要旨點出來了。議論文中的議論,常常要列出論點,用論據來論證,有論證過程,要具備論點、論證和論據三要素。
記敘文中插入必要的議論,是為了深化主題,是幫助讀者認識文章的思想意義、理解作者生活感受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這種議論必須建立在敘述的基礎上,而不是憑空議論;並與記敘保持一致,不能敘議割裂。而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在用事實作論據時,有必要進行敘述交待,但敘述是為了闡明事理,只是手段,不能用敘述來代替說理。
最後,要特別注意夾敘夾議的記敘文。運用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一定要明確:「敘」是「議」的基礎,「議」是「敘」的深化;「敘」是文章的主體,「議」是文章的點睛之筆。
其實考場上寫記敘文,可以光記敘、描寫,不要議論。迫不得已,來句議論,也只需點到為止,不要展開,不要因此削弱或扭曲記敘文的文體特徵。這樣,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四不像」文了。
(1)在切合題意的前提下,凡敘述表達基本過關、主題基本突出、情節基本完整的記敘類文章,可以按38~42分檔次賦分。
(2)凡在表達或主題或故事情節等某一個方面達到較好級別的,賦分可以提高一個檔次,依次類推。凡在某個方面達到優秀級別的,或者構思精巧,或者形象豐滿,或者意境深遠,或者很有個性,或者語言很見功力,可以按53分向上賦分,最優秀的可以達到60分。
(3)凡在「三基本」水準向下的文章,也應該依據其表達、主題、情節某一個或幾個方面屬於較差的級別的,依次向下浮動。凡在某一個方面屬於很差級別的,則應該在32分向下浮動。凡語言表達、記敘能力在低幼層次的文章,最高賦分也不能超過25分。
(4)通篇記敘人事或編述故事,視為不著邊際的跑題文章處理,賦分在14分以下,如果無法判定,可提交組長或專家組處理。
(5)考慮到多數記敘文章故事情節簡單、缺少內涵,應將考察重點放在如下方面:有機智的構思,有生動的人物,有引人注目的「故事」,有比較濃鬱的生活氣息,有令人思考的「餘味」。這樣的優秀文章,可以從53分向上給分。
如何寫才能符合記敘文文體要求
一、記敘文文體特徵
記敘文寫作側重寫人記事,寫景狀物,表情達意,即通過精心選擇的典型事例,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鋪展精彩動人的生活畫面,揭示生活真諦和人生哲理,力求達到以形動人,以情感人。
1.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
故事由若干具有時間延續、因果聯繫的事件構成。一種感情,凝聚著一個故事。感情的來由、成因或認識內容,決不會是抽象的,在文中也不應以抽象的形式來作交代或說明,而是要付諸事實,把你感情(包括文中人物感情)的來龍去脈寫清寫深。總之,寫記敘文,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讓閱卷者知道文章講述了什麼事情,抒發了什麼感情。
2.要有一兩個曲折
巧意營造出文章的曲折(波瀾起伏)之美是記敘文寫作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抑揚法。指對寫作對象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然後陡然一轉,出乎讀者意料,從而使文章產生峰迴路轉、跌宕起伏之美。二是突轉法。指編寫故事時,故意順著某個方面發展下去,層層遞進,直到情節高潮時,筆鋒突轉,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頓起波瀾,一下子把讀者帶到意想不到的境界。三是懸念法。這是一種引起讀者急切期待心理的藝術手段,運用這種方法,往往是把正在發展的主要情節或尖銳的矛盾衝突阻遏一下,暫時不把情節發展的結局告訴讀者,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期待心理。四是誤會法。社會生活充滿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生活;人與人之間也充滿矛盾,矛盾的產生有多種原因,其中也有因誤會產生的。誤會法運用得好,不但能在大開大闔的情節中使人物性格鮮明地凸現出來,而且能使文章在情節結構上跌宕多姿,魅力無窮。
3.要有一兩處細節描寫
所謂細節描寫是指對有典型意義的人物的某些細小的舉止、行動或對細微事件的描寫,或是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形態動作、面部表情,或是事情發展過程中具有特定氛圍的某個場面,等等。如阿Q畫押、嚴監生臨終前豎起兩根指頭等。作者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體驗都包容在作品的細節裡,能夠真實地反映生活本質。符合客觀實際的細節描寫,會起到展示人物性格特徵、烘託文章主題的作用。細節描寫是記敘文的靈魂。
1. 要體現「記敘」的要素
記敘文有六個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寫作時要注意把這些要素交代清楚。判斷一篇文章是否是合格的記敘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個完整的人物或敘述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
2.要強化「背景」和「細節」
記敘文中,人物的活動不是單一的幾個動作、幾句話,事情的敘述也不宜直來直去,如果這樣,文章就會顯得平板、乾癟,缺少波瀾。好的記敘文,人物的活動、情節的展開必然是在一定的背景之下,這一「背景」就是呈現人物、事件的舞臺。背景,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環境。強化「背景」設計,就是強化環境描寫。好的環境描寫不僅可以渲染氣氛,對表現人物心理、刻畫人物形象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樣,人物活動,情節的推進,也離不開細節。細節也叫「有包孕的片刻」(萊辛語),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尋味、最能引起人們想像的片刻,它可以使人賞心悅目,獲得審美愉悅。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為買橘子翻越月臺的細節,對刻畫人物形象和表現情感有很大的作用。
3.要挖掘典型意義
記敘文,寫人或記事是基礎,但所寫的人或事又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總得通過文中的人或事傳達某種情感和思考,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義。很多記敘文,讀後總讓人感覺少點什麼,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挖掘出人物或事件的典型意義,從這個角度說,缺乏典型意義的人或事是沒有寫作的價值的。
此外,記敘文還要注意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主題:一是含蓄地表達主題,將作者的思想情感蘊涵在敘事、描寫之中,讓讀者通過敘事的傾向、景物的色調、細節的特徵等去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明確地揭示主題,一般採用夾敘夾議之法,在開頭、中間或結尾之處,直接點明作者的思想情感。
就具體文體來說,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可以開門見山地寫出記的是哪一個人,這個人具備什麼本質特點。圍繞中心,可以從幾個側面,選取幾件典型的事來安排,以表現「這一個」人的本質特點。這幾件典型的事也有所側重,孰詳孰略,孰先孰後,或欲揚先抑,或欲擒故縱,幾件事通過怎樣的過渡來連接起來,均須根據主旨的需要來做恰當合理的安排。以記事為主的記敘文,寫的是一件事,一個有意味的事件,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來龍去脈),事件的結局以及它對於作者的意味和思想及情感的影響,都需要在這篇文章中交代清楚。尤其是事件發生的經過,是文章的主體部分,要引人入勝,就必須有大波大瀾,有曲有折,那就要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險象環生,扣人心弦,這樣的文章,設懸念,構伏筆,欲揚先抑、欲擒故縱等等,均須做巧妙、匠心的設置。寫景狀物的記敘文,要重點抓住景物的特徵來描寫,但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或作者行蹤,或空間轉換,有作者活動的敘述、交代,有景物細緻的刻畫描寫,有作者的感情抒發,或觸景生情,或意在言外,孰先孰後,哪詳哪略,何處抒情何處議論,全可根據主旨表現的需要來做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