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過:「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大於老師45分鐘的課堂教育。因此,想要讓孩子有好習慣,家庭教育才是關鍵!
沒有天生的問題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失責的父母。以下是失敗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都是好父母!
手機不離手
在現在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手機的熱愛有甚於對孩子的關注,很多現代家庭甚至都會出現過這樣的現象:下班了,一身疲憊的爸爸回到家一屁股陷進沙發裡開始不停地刷著手機,忙著點讚評論。
而媽媽則更熱衷於將孩子的生活點滴公之於朋友圈,收穫著點讚和評論。反倒是孩子,則成了夫妻二人之間最大的忽略和尷尬。李玫瑾說:「孩子的心理問題,所有的表現,都一定是折射父母的水準。」
父母常玩手機,或把手機當保姆,將來孩子回饋給父母的,也是同樣的冷漠、忽視,沉迷手機。
不遵守規則
等紅燈時,看到這樣一幕:一位年輕的媽媽卻牽著孩子的手就要過馬路,孩子使勁拖著要往前走的媽媽說:「紅燈不可以過馬路的!」媽媽卻不以為意:「又沒有車,有什麼關係。」說著不顧孩子的掙扎,硬是拉著孩子闖了紅燈。
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的父母,一邊嘴上教育著孩子要遵守規則,一邊帶著孩子挑戰規則。
父母圖一時的方便,影響的的卻是孩子的一輩子,孩子的認知大多數來自父母,看到父母不遵守規則,孩子也會不把規則當回事。就拿闖紅燈這件事來說,孩子習慣性不遵守交通規則,其實是給自己留下巨大的安全隱患。要知道,規則不只是用來約束我們的,更是用來保護我們的。
從小教會孩子了解社會規則,明確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開始會很難,但孩子成長後,會明白父母的苦心。
習慣說髒話
從一歲半左右,孩子開始學說話,3-6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敏感期,語言能力開始快速發展,大人說什麼,孩子一聽就能學會。並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尤其喜歡模仿父母,如果父母自己總是說髒話,並且不小心被孩子聽到了,孩子也會跟著說髒話。
他們發現,自己說的這些話能讓成人產生強烈的反應,便越發地喜歡說這些話,一些孩子還會用說髒話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雖然大多時候,孩子都是依樣畫葫蘆,但是在陌生人眼中,他卻成了沒教養的壞小孩。
父母要做好榜樣,在孩子面前注意語言文明習慣,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因為你說的每句髒話,都有可能會從孩子的嘴裡說出來。
總是愛抱怨
成年人的生活中有很多煩惱和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為人父母后,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全在自己肩上,壓力自然很大。有些父母往往認為,自己人生的不夠完整,不夠好,原因都在於生活的負重或孩子的不懂事。
於是總是滿口抱怨,抱怨工作不如意,抱怨家務太繁雜,抱怨經濟壓力大,抱怨伴侶不給力,抱怨孩子不聽話......一份網絡研究調查表明,在愛抱怨和訴苦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有著這些表現:
會察言觀色、敏感、容易自卑、很多事不敢跟父母說,選擇默默承受,怕麻煩別人,再好的天賦再多的想法也不願表達……
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情緒的晴雨表。愛抱怨的父母,養不出幸福快樂的孩子。
經常發脾氣
有位教育學家說過: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那就是發脾氣。發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孩子不聽話,犯錯了,父母當然應該教育,可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教育,從來只存在理性的父母之中。
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客觀冷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才是父母該做的。
我們必須明白:生活的重擔和壓力,和孩子無關;自己的情緒和脾氣,不應該遷怒在孩子身上。壞脾氣的父母只會把家人當做發洩情緒的垃圾桶,而好脾氣的父母會把負面的情緒擋在門外,把愉快和溫馨帶給家人,讓他們能感受幸福的味道。
凡事愛攀比
孩子們最不喜歡父母說的話中,必定會有這一句: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幾乎都有一個「別人家孩子」的心裡陰影。父母本想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好榜樣,卻總在不經意間通過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自己的孩子。
這種打擊雖不傷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特別驚人。經常被數落、埋怨甚至批評的接踵而至,並且引發孩子誤以為自己不被愛。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無端的對比、否定、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潛意識否定自己。
有多少父母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就有多少孩子心裡受過傷。
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就是父母的付出和引導。與其羨慕別人家孩子省心,不如腳踏實地的付出,用行動來託起孩子的未來。
不遵守諾言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定目標時,總是輕易把承諾說出口:只要你這次考第一名,我就......於是孩子為了父母的承諾,拼命努力考了第一名,但是父母答應的事情,卻始終做不到。
父母隨隨便便的一個承諾,在孩子看來,就是一份滿滿的期待。你隨便糊弄過去,毀掉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小王子》裡說:「永遠都不要小瞧語言的威力,特別是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
父母千萬別把孩子對你的信任,當做你欺騙他們的資本。信任一旦失去,孩子和父母之間溝通的橋梁也就斷了。而不守承諾的父母,丟掉的是自己的威信,以及孩子毫無條件的信任。
總是在哭窮
「我們家條件不比別人家,你不要和其他孩子比吃穿,你要和他們比學習。」
「我們掙錢不容易,你要懂事一點。」
這樣的話,父母總是不經意說出口,本意是讓孩子從小學會節儉,學會不虛榮。但是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每句哭窮,都是在打壓他們自尊,讓他們自卑到骨子裡。
從小就不得不學著壓制自己的欲望,想吃的零食不敢要,想穿的衣服不敢要,內心深處對金錢充滿強烈不安感。
我們不否認孩子或許會因為父母經常性「哭窮」而變得節儉了,但經濟上被嚴格管控,物質上總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孩子,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他的一生。
太保護孩子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父母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捨得孩子動手,什麼都替孩子包辦好,就別怪孩子長大後生活無法自理;不忍心拒絕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就別怪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得寸進尺;
不願意對孩子放手,總是對孩子的一切指手畫腳,就別怪孩子成為一個長不大的巨嬰。父母武裝到牙齒的保護,恰好剝奪了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成長的好機會,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不斷長大,獨立,然後超越父母,才能真正長大。
能力,不親自做,是永遠不能培養出來的。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孩子永遠沒有錯,如果錯了,一定是父母的錯。」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追根溯源,還是父母身上的問題。教育孩子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自己的方向正確了,孩子自然會跟著往正確的方向走,自己的行為正確了,孩子自然會規範自己的行為。
正如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所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父母的言行,其實就是子女最好的榜樣,要想造就一流的孩子,家長們首先就要成為一流的父母。
*來源:超級父母(ID:edu809)。*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