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一個故事。
杭州一小區,一群業主組建孟母群、自辦奧賽班、組團雞娃,資源共享、小區自治,最終以一屆又一屆小學生的小升初亮眼成績,成就了一個樓盤二手房房價的10倍翻。
很燃。很勵志。
學區越好,房價越貴。這是鐵律。
因此學區房這幾年確實是絕對的優質資產,一方面孩子入學升學有保障,另一面二手轉手可增值,超能打。
那什麼在決定學區的好壞呢?
名校管理?優質的師資?示範化、標準化的園區?過硬的硬體設施?
都是。好的教育,首先要有生根發芽的土壤。
但是,經過十年地產+教育的捆綁式發展,其實我們的新建小區已經不缺學校了,遍地歷城二,滿城山師附中,教育的土壤並不太稀缺,但好的學區卻依然很少。
所以,名校不是全部!
回到杭州這個極具傳奇色彩的故事,裡面有個點非常值得我們參考,那就是它是一個新建小區合作辦校,而非本部名校,但僅僅10年時間,就成為了杭州首屈一指的名校學區。
這讓我們可以刨除掉老學區積累優勢,看到成就真名校學區的另一個決定力量——人。
幾個層面的人:
1、學生們——接受甚至享受被雞,愛學習,愛上進,敢比敢贏,學習小霸王。
2、家長們——非常非常的重視教育,為雞娃可放棄事業,忘掉自我、全力以赴,信念統一堅定,數年如一日的配合老師、引導孩子,執行力強,可溝通。
3、小區內業主們——以成績好、身為名校小區為榮,為此願意參與社區自治,為孟母和孩子們提供好的學習氛圍、生活便利與鄰裡服務。
4、老師們——對教學,名校本部統一管理,有體系有方法有交流有考核,能力在線;對家長,不用過多面對問題兒童和難溝通家長,有尊嚴有話語權有影響力被善待,意願充分。
這幾個層面的人要素,一環扣一環,形成一個正循環,在每個節點實現力量傳輸,勢能放大,最後從0到1,成就一個名校學區。
【 名校學區成長生態圈 】
如小編所繪的這張圖片,核心圈裡,家長、學生、老師構成穩固的三角關係,互相作用,正向賦能,再輔以優越的人文環境、給力的硬軟體配套,構成一個有機生長的名校生態圈。
這其中,人是絕對核心!
再看回濟南,這十餘年濟南的地產+名校不少,市中的省實驗、育英,歷下的山師附、山大教育集團,歷城的歷城二基本都在片區內進行了多盤合作辦校,甚至是跨區辦校。很多也都是直屬管理的分校區。
但十餘年下來,新名校寥寥。為何?
看看真正迎風成長起來的,如領秀城對口的育秀中學、泉景天沅對口的泉景中學、高新區海川中學……都是在名校之上,依靠孟母、孩子、老師等強大的「人」力,築起了孩子們摸高的平臺。
領秀城作為首波教育地產,匯聚了這個城市最早一批教育意識卓越的孟母們,在這裡,學校教育只是基礎,興趣班、特長班、加強班全面匯集,一站之內,從幼兒早教到K12全科教輔機構全都有。
住在那裡的朋友說,小學二年級,5個課外班算平均數……孩子和家長,不是在學校,就是在課外班。
泉景天沅呢,為了全面配合學校及老師工作,這裡可能匯聚著數量遠超其他社區的全職媽媽。女性們暫時放棄事業,做好孩子衝刺路上的陪練員,接送、做飯、輔導作業、心情疏導、帶著孩子往返於各大興趣班、補習班……
海川中學的家長,則是濟南高新技術人才的匯聚地,高知人群,理科尖子……他們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憑學歷專業在這座城市紮根,獲得事業的成功。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上心,而且學霸基因加方法傳承……很容易青出於藍。
所以,學區之優劣,擇校還是擇鄰?
講個真段子吧,近日小編去唐冶某小區參觀,在電梯裡偶遇一對祖孫,小女孩兒虎頭虎腦很可愛,進來後看到小編在裡面站著,往裡湊了湊。
小編以為她要打招呼,但誰知小女孩兒湊近後撲通踩了小編兩腳,小編的鞋子瞬間兩個大腳印,腦子一片空白……
怎麼說呢?孩子無辜,家教有別。
非洲有一句諺語,養育一個孩子需要舉全村之力。孟母三遷,也不是擇校,而是擇鄰。
撰文不易,日拱一卒,希望大家多多點擊下方平臺推送的廣告,此為帳號全部收入來源,另承接各類新媒體推廣業務,歡迎後臺私信,感謝支持,望大家萬事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