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劉蓉 通訊員 李琪彬)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睡覺時打鼾,有時一口氣沒接上來,突然被憋醒。近日,120接到報警,一名不到30歲的男子,因睡覺時打鼾出現呼吸暫停,導致死亡,醫護人員沒能把他從死神手裡搶救回來。對此,廈門市中醫院耳鼻喉科餘斌主任提醒,長期睡覺打鼾的市民,不妨到醫院做一次睡眠監測。
據餘斌介紹,這名男子長期睡覺時打鼾,且鼾聲又長又響,家人都以為是他睡得香,除了打鼾,他的身體也沒有任何疾病,更無表現出不適。對此,家人和這名年輕男子都沒把打鼾當回事。上周三,他離世前一晚,鼾聲響得隔壁房間關著門都能聽得到。一直到第二天快到中午,他還沒起來,家人覺得不對勁,推門進去才發現他已經沒有了呼吸心跳。緊急送到醫院,沒能搶救回來。
「約九成的打鼾人士,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即打鼾伴有睡眠呼吸暫停。」餘斌說,這類患者參與體循環的血氧少了,從而引起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夜尿增多、腎功能不全、老年痴呆等併發症。嚴重打鼾者可能在睡眠時缺氧猝死。
有文獻報導,全球每天約有3000人因睡眠呼吸暫停死亡。在我國,約有4.5億人患有鼾症,其中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約有5200萬人。從性別上來看,男性發病率明顯高於女性。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大多有上氣道解剖結構異常的因素,如鼻腔阻塞、扁桃體肥大、咽喉部狹窄、舌體肥大等。尤其是兒童,如患有腺樣體增生、扁桃體增生,很容易引起打鼾;中老年人因肌肉鬆弛、塌陷,也容易引起打鼾;還有一些人因為頜面部狹窄或患鼻竇炎,也會引起打鼾。同時,長期大量飲酒、抽菸、使用鎮靜催眠類藥物,也會導致發病率提高。「它的典型症狀,除了打鼾、呼吸暫停、憋氣感外,還有夜尿增多,早上起床頭痛、口乾、白天嗜睡明顯、記憶力減退等。此外,還可能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餘斌說。
「如果有長期打鼾史,最好到醫院做一次睡眠監測。」餘斌提醒,一種「多導睡眠監測」,能全部記錄人體夜間睡眠情況,通過監測,若7小時的睡眠內呼吸暫停及低通氣反覆發生30次以上,或平均每小時呼吸暫停低通氣的次數大於等於5次,就屬於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
「如果監測結果顯示確實有睡眠障礙,要採取措施及時幹預。最重要的是減肥、控制體重,減少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熬夜等;睡覺時儘量側臥」。目前,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最常用的方法是睡覺時佩戴家用無創呼吸機(俗稱「睡眠呼吸機」進行持續正壓通氣治療)。「它的工作原理,是將一定壓力的氣流持續不斷地通過送氣軟管和鼻(面)罩進入患者咽部,強制保持患者上氣道開放和氣道暢通,使患者在睡眠時能正常呼吸,不會因呼吸暫停而影響睡眠。此外,調整飲食、減肥、加強鍛鍊,也是治療的重要手段。除了以上治療外,有些患者若不能適應呼吸機治療又同時具有上氣道明顯的解剖狹窄因素,可以考慮通過手術解除上氣道狹窄,擴大鼻腔咽腔治療。
【名詞解釋】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OSAHS)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睡眠呼吸疾病,臨床表現有夜間睡眠打鼾伴呼吸暫停和白天嗜睡。由於呼吸暫停引起反覆發作的夜間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腦血管疾病等併發症及交通事故,甚至出現夜間猝死。是一種有潛在致死性的睡眠呼吸疾病。
【病因】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直接發病機制是上氣道的狹窄和阻塞,但其發病並非簡單的氣道阻塞,實際是上氣道塌陷,並伴有呼吸中樞神經調節因素障礙。引起上氣道狹窄和阻塞的原因很多,包括鼻中隔彎曲、扁桃體肥大、軟顎過長、下頜弓狹窄、下頜後縮畸形、顳下頜關節強直,少數情況下出現的兩側關節強直繼發的小頜畸形,巨舌症,舌骨後移等。此外,肥胖、上氣道組織黏液性水腫,以及口咽或下咽部腫瘤等也均可引起發病。
【臨床表現】
1、打鼾
睡眠中打鼾是由於空氣通過口咽部時使軟顎振動引起。打鼾意味著氣道有部分狹窄和阻塞,打鼾是OSAHS的特徵性表現。這種打鼾和單純打鼾不同,音量大,十分響亮;鼾聲不規則,時而間斷。
2、白天嗜睡
OSAHS患者表現為白天乏力或嗜睡。
3、睡眠中發生呼吸暫停
較重的患者常常夜間出現憋氣,甚至突然坐起,大汗淋漓,有瀕死感。
4、夜尿增多
夜間由於呼吸暫停導致夜尿增多,個別患者出現遺尿。
5、頭痛
由於缺氧,患者出現晨起頭痛。
6、性格變化和其他系統併發症
包括脾氣暴躁,智力和記憶力減退以及性功能障礙等,嚴重者可引起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腦血管疾病。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