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年內將「重生」(圖))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政治部第三廳
舊址修復效果圖。
早已經淹沒在一片鋼筋混凝土中的渝中區天官府8號,亦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以下簡稱政治部第三廳)舊址隱匿之地。記者從渝中區文物管理所獲悉,這座留有70多年前抗戰歲月印記的老建築,近日將啟動修復保護工程,今年內有望「重生」。
作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政治部第三廳是一個怎樣的機構?這裡又曾發生過怎樣的故事?2月22日,本報記者前往舊址一探究竟。
前身是國民政府重慶市第一任市長內弟的私宅
後為民主黨派和進步人士常出入之所
初春的寒意,未能阻止行人匆匆走過渝中區天官府的腳步,很少有人會留意路旁這座黑灰色的老建築——政治部第三廳舊址。
「此前,關於政治部第三廳的史料記載非常零散,直到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整理民國檔案時,它的身份才被真正揭開。」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秘書長吳濤介紹,第三廳舊址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原名「天廬」,是國民政府重慶市第一任市長潘文華內弟的私宅,後讓給國民政府作為政治部第三廳辦公地。
政治部第三廳究竟是什麼「身份」?吳濤說,國民政府於1938年2月19日成立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陳誠任部長,周恩來、黃琪祥為副部長,政治部第三廳於1938年4月1日在漢口成立,郭沫若任廳長。
抗戰爆發後,上海、南京、武漢相繼失守,隨著戰局的變化,國民政府於1938年底遷至重慶,政治部第三廳也隨之遷至重慶天官府辦公,是當時國統區各民主黨派和進步友好人士常出入之所。
郭沫若在此起草《文化界對時局進言》
並發起籤名運動,公開反對蔣介石獨裁
政治部第三廳舊址是一幢三層樓的中西合璧磚木結構建築,屋頂為傳統的歇山式大屋頂,拱窗、外廊則為西式建築風格。
據史料記載,1940年9月,在蔣介石授意下,改組撤銷政治部第三廳,另設文化工作委員會,仍隸屬政治部領導,美其名曰「離廳不離部」。文化工作委員會仍由郭沫若擔任主任委員,茅盾、田漢等10人為專任委員,老舍、陶行知等10人兼任委員,下設國際問題研究組、文藝研究組、敵情研究組等。
「1945年,郭沫若在這裡起草了《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也稱《民主宣言》),並發起籤名運動。」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介紹,在宣言上簽名的有科學、哲學、法律、歷史、教育、出版、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文化界知名人士312人。
記者翻閱當時的《新華日報》《新蜀報》發現,在這些報刊上發表的《民主宣言》,公開反對蔣介石獨裁專制,要求民主團結,引起國內外輿論界的極大震動。蔣介石對此惱羞成怒,於1945年4月1日解散了文化工作委員會。
舊址曾被日機炸毀
修復後或作歷史陳列館免費開放
事實上,76年前,這幢老房子就曾修復過一次。
徐曉渝告訴記者,抗戰期間,日本曾對戰時首都重慶進行慘絕人寰的戰略大轟炸,這幢老房子曾被炸毀。當時的文化工作委員會被迫遷至現沙坪垻區賴家橋全家院子繼續辦公。「後來經過修復,1940年7月繼續投用。新中國成立後,舊址被改為公房,分配給20多戶居民居住。」
那麼,本次修復後的舊址會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徐曉渝說,由於老房子已有80多歲的「高齡」,許多建築構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為了重現這幢老建築的風採,經過專家論證,決定對老建築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落架維修。
修繕施工方有關負責人表示,如今老建築的地基部分所用的巨大條石有可能使用原有材料,老建築所使用的灰黑色牆磚也有部分保存完好,「我們初略統計了一下,大概有30%的牆磚可以繼續使用。」
最讓文物修復工作人員心疼的是,老建築上的木質構件基本不能再繼續使用,「由於年代太久,木質構件絕大部分受到了蟲蛀。為了保證建築的安全使用,這些木質構件將按照原貌重新製作。」
據透露,修繕完工後的政治部第三廳舊址,將作為新的陳列館免費對市民開放,並有可能陳列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文化委員會的各種重要文物和檔案。
作者:楊晨 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