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年內將「重生」(圖)

2020-12-16 網易新聞

(原標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年內將「重生」(圖))

  國民政府軍事

委員會

政治部

第三廳

舊址

修復效果圖。

早已經淹沒在一片鋼筋混凝土中的渝中區天官府8號,亦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以下簡稱政治部第三廳)舊址隱匿之地。記者從渝中區文物管理所獲悉,這座留有70多年前抗戰歲月印記的老建築,近日將啟動修復保護工程,今年內有望「重生」。

作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政治部第三廳是一個怎樣的機構?這裡又曾發生過怎樣的故事?2月22日,本報記者前往舊址一探究竟。

前身是國民政府重慶市第一任市長內弟的私宅

後為民主黨派和進步人士常出入之所

初春的寒意,未能阻止行人匆匆走過渝中區天官府的腳步,很少有人會留意路旁這座黑灰色的老建築——政治部第三廳舊址。

「此前,關於政治部第三廳的史料記載非常零散,直到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整理民國檔案時,它的身份才被真正揭開。」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秘書長吳濤介紹,第三廳舊址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原名「天廬」,是國民政府重慶市第一任市長潘文華內弟的私宅,後讓給國民政府作為政治部第三廳辦公地。

政治部第三廳究竟是什麼「身份」?吳濤說,國民政府於1938年2月19日成立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陳誠任部長,周恩來、黃琪祥為副部長,政治部第三廳於1938年4月1日在漢口成立,郭沫若任廳長。

抗戰爆發後,上海、南京、武漢相繼失守,隨著戰局的變化,國民政府於1938年底遷至重慶,政治部第三廳也隨之遷至重慶天官府辦公,是當時國統區各民主黨派和進步友好人士常出入之所。

郭沫若在此起草《文化界對時局進言》

並發起籤名運動,公開反對蔣介石獨裁

政治部第三廳舊址是一幢三層樓的中西合璧磚木結構建築,屋頂為傳統的歇山式大屋頂,拱窗、外廊則為西式建築風格。

據史料記載,1940年9月,在蔣介石授意下,改組撤銷政治部第三廳,另設文化工作委員會,仍隸屬政治部領導,美其名曰「離廳不離部」。文化工作委員會仍由郭沫若擔任主任委員,茅盾、田漢等10人為專任委員,老舍、陶行知等10人兼任委員,下設國際問題研究組、文藝研究組、敵情研究組等。

「1945年,郭沫若在這裡起草了《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也稱《民主宣言》),並發起籤名運動。」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介紹,在宣言上簽名的有科學、哲學、法律、歷史、教育、出版、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文化界知名人士312人。

記者翻閱當時的《新華日報》《新蜀報》發現,在這些報刊上發表的《民主宣言》,公開反對蔣介石獨裁專制,要求民主團結,引起國內外輿論界的極大震動。蔣介石對此惱羞成怒,於1945年4月1日解散了文化工作委員會。

舊址曾被日機炸毀

修復後或作歷史陳列館免費開放

事實上,76年前,這幢老房子就曾修復過一次。

徐曉渝告訴記者,抗戰期間,日本曾對戰時首都重慶進行慘絕人寰的戰略大轟炸,這幢老房子曾被炸毀。當時的文化工作委員會被迫遷至現沙坪垻區賴家橋全家院子繼續辦公。「後來經過修復,1940年7月繼續投用。新中國成立後,舊址被改為公房,分配給20多戶居民居住。」

那麼,本次修復後的舊址會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徐曉渝說,由於老房子已有80多歲的「高齡」,許多建築構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為了重現這幢老建築的風採,經過專家論證,決定對老建築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落架維修。

修繕施工方有關負責人表示,如今老建築的地基部分所用的巨大條石有可能使用原有材料,老建築所使用的灰黑色牆磚也有部分保存完好,「我們初略統計了一下,大概有30%的牆磚可以繼續使用。」

最讓文物修復工作人員心疼的是,老建築上的木質構件基本不能再繼續使用,「由於年代太久,木質構件絕大部分受到了蟲蛀。為了保證建築的安全使用,這些木質構件將按照原貌重新製作。」

據透露,修繕完工後的政治部第三廳舊址,將作為新的陳列館免費對市民開放,並有可能陳列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文化委員會的各種重要文物和檔案。

作者:楊晨 翻拍

本文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重慶江北.國民政府兵工署第十兵工廠舊址
    今天,介紹重慶江北區非常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即位於大石壩的國民政府兵工署第十兵工廠舊址(以下簡稱「第十兵工廠」),我認為應該叫建築群。而且,這個建築群分為兩個級別,它的抗戰生產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的組成部分,而其他的現存建築,則為江北區文物保護單位。
  • 從抗戰到抗疫,時隔82年兩次「武漢保衛戰」,英雄的武漢人民始終...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萬旭明)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一場特殊的紀念活動將由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發起。曾經奮鬥在抗疫一線、戰汛一線的新時代武漢保衛者將受邀參加此次活動,一同緬懷1938年保衛大武漢的英雄歷史。
  • 南京「國民大會堂舊址」將展開修繕
    南京人民大會堂歷史悠久,其前身是1936年建成的「國民大會堂」,堂名由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筆所題。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中西合璧式風格,在當時的東南亞具有一定的影響,是原國民政府進行大選及召開國大會議的重要場所。
  • 抗戰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史記
    月第1版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編委會,南京圖書館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張憲文,張生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12冊《英美文書.安全區文書.自治委員會文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張連紅:《蔣介石與戰後南京大屠殺的調查》,新浪歷史2015年1月
  • 1938年武漢保衛戰珍貴老照片:第一張讓人感動,第九張讓人心痛
    1938年3月12日,漢口。武漢軍民舉行愛國集會,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並抗議日本侵華。圖為參加集會的少年高舉「總理不死」的旗幟。 1938年5月,漢口,年輕婦女在接受軍訓。中華兒女多壯志,巾幗慷慨赴國殤!
  •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戰爭
    1928年2月3~7日,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改組國民政府等議案。規定國民政府受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政府委員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選舉,政府部門設有內政、外交、財政、交通、司法、農礦、工商等部以及軍事委員會、最高法院、監察院、大學院等。會議推舉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 政治部主任和政委的職權有何區別?《亮劍》趙剛的履歷很說明問題
    各級政委是要抓部隊的全面政治工作,包括了政治思想工作、黨的組織工作、幹部的考核和任命工作以及對軍事主官的監察權,在戰爭年代如果軍事主官出現傷亡不能指揮作戰時,政委還可以接管部隊指揮權。在許多時候,政委還是部隊的黨委書記或者「前委書記」,是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重要崗位,比如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總前委書記,都是中原野戰軍的政委出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