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民大會堂歷史悠久,其前身是1936年建成的「國民大會堂」,堂名由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筆所題。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中西合璧式風格,在當時的東南亞具有一定的影響,是原國民政府進行大選及召開國大會議的重要場所。記者從南京市文廣新局獲悉,目前設計單位正在進一步深化「國民大會堂舊址」修繕方案,補充鑑定工作即將完成。
南京人民大會堂建築宏偉、壯觀,地處南京市長江路264號,江蘇省美術館緊鄰其東,同為中國近代遺存,都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現大會堂佔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60平方米。由當時著名建築師奚福泉設計,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觀眾廳屋頂為鋼桁架,連屋面平頂及地下室共五層。
1933年國民政府為籌建,1936年5月5日竣工建成。抗戰期間大會堂被偽中央軍事委員會情報室(後改稱報到室)佔用。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國民黨在國民大會堂召開「行憲國大」。 1958年、1987年和1999年進行了進行過維修。
1992年3月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編制的《國民大會堂舊址修繕設計方案》,擬修繕加固內容主要包括: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加固,屋面、牆面、門窗修繕。
其中,屋面方面,著重調整防水層與牆面、女兒牆、天溝等位置的做法,杜絕滲漏。天溝加鋼絲網片,防落葉堵塞。落水口局部調整坡度至5%,確保排水通暢。本次維修中應嚴格按規範要求重做屋面防水層、保護層。牆面方面,對內牆粉刷剝落、裂縫,重新粉刷,較為嚴重的增加鋼絲網片。門窗方面,對門窗的窗框清理油漆表層,重新打磨上膩子後再油漆。更換碎裂的玻璃,玻璃應與原花紋圖案一致。對於缺失的五金件,按照保留的樣式定製,配齊。對於側臺窗內側增加的遮光窗扇,因舞臺演出需求,而且遮光窗扇並未破壞原有鋼窗的使用,本次維修清洗保留,對其中有破損的遮光窗扇酌情修補或更換。結構加固方案方面,擬對觀眾席周邊結構進行加固,保證其在地震作用下不發生較大災害。
2015年9月,向國家文物局提報國民大會堂舊址修繕立項報告,在2016年初獲立項報告批後由南京市市級機關事務管理局委託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修繕設計的任務。2016年5月完成建築測繪工作,同年6月底完成初步的結構鑑定報告。
由於項目的特殊性,設計單位根據第二檔案館、城建檔案館資料收集的相關歷史資料和結構鑑定數據完成了初步方案,形成三種可能採用的結構加固方案並加以比較。三種結構加固方案對文物造成或多或少的幹預,加固抗震可靠度越高,對原建築幹預越大。而且,原結構體系相對複雜,且部分區域經多次改造,相關結構和構造信息嚴重缺失(尤其是重點區域傳力路徑),對後續結構加固策略的選擇影響較大。
2016年10月22日下午,專家諮詢會邀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傅清遠總工、國家文物局信息中心的王立平總工、清華大學的呂舟副院長、上海現代建築設計研究院的翁總,對初步方案提出建議。專家建議進一步完善結構安全性鑑定報告的完整性,同時增加關鍵性構件的年代鑑定,加強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補充國內同時期的現存會堂劇場建築的資料收集。按照國家文物局批示的意見,查清歷史沿革,準確判斷各類價值,有效根治安全隱患,最大限度保存文物本體特別是核心價值相關部分,延續會堂功能,維持現有容量,適當改善設施。專家諮詢會後設計單位立即準備補充鑑定的資料,配合結構鑑定單位安排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