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 | 九旬「高齡」國婦嬰舊址經修繕露出雕花木樑,今後將成社區醫院
許多人並不知道,位於徐家匯、由宋慶齡創辦的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其實最早位於普陀區長壽路170號,舊址保存至今。這棟老房子建於1927年,經過幾度歷史變遷後,將在今年第二季度重新開放,擔負起長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新職責。
老建築新用,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事先需經過複雜專業的保護性修繕,還要兼顧醫院服務病患的實用功能。兩年多的大修中,不斷有新發現,天花板和牆壁之後塵封已久的雕花木樑、寶瓶欄杆重見天日,早已改了結構的天井也被重新打開……
民國第一個中國婦孺救濟會醫院
在長壽路沿街的一眾高樓大廈之間,170號沿街的這棟老建築顯得獨具一格。這是一棟有故事的老房子,屬於普陀區文物保護單位——普陀人都知道,這裡是區婦嬰保健院。院內共有4棟建築,其中建於1927年的1號樓是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舊址。
根據現有的歷史檔案記載,這棟樓原是米商兼建築商潘源泰的宅邸,之後,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個專以救濟婦孺為目的的全國性慈善救濟組織——中國婦孺救濟會醫院,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為孤兒院。
1951年,宋慶齡榮獲「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金,並將10萬盧布全部捐贈給中國福利會,籌建婦幼保健院。1952年,中國福利會以膠州路婦幼保健站和滬西女工保健站為基礎,在長壽路170號正式成立了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後於1956年遷至徐匯區,並在原址組建成立普陀區產院,1961年更名為普陀區婦嬰保健院。
直到2014年10月,普婦嬰遷至長風新址,長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棒,入駐這裡。
各路專家學者共同制定修繕標準
老建築每一次新用,都要歷經複雜的保護性修繕。據普陀區文管辦負責人介紹,近90年的歷史中,老樓已不知經歷過多少次改建和粉刷,最遠可追溯到的建築資料只有十幾張繪製於上世紀50年代的圖紙,與眼下的結構形態已經相差甚遠。
想要修復歷史原貌,到底該怎麼做?又以什麼年代的面貌去修復?這幢樓的產權所有者普陀區衛計委,根據文物保護的相關要求,邀請了全市文保、建築、方志等各界專家學者前來進行會診研討,請有文物修繕設計資質的公司設計修繕方案。在方案設計中,運用3D掃描建模的技術,並參考歷史資料,在電腦上重新復原老宅原有的基本結構。數易其稿後,最終以1952年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建院時期的歷史原貌為修繕標準,既再現歷史風華,又秉承了宋慶齡的辦院方針,該方案得到了區文物主管部門普陀區文化局的批准。
2015年10月,修繕工程正式開工,由上海在文物保護工程方面極富經驗資質的華東建築設計院、上海建工五建擔任設計、施工,於今年1月完工。幾十年來,老建築裡早已超出其原有負荷,已非原樣,所以在工程中,除了對磚基礎、混凝土梁、樓板、磚柱、磚牆、木柱、木樑、木樓梯等各方面進行加固處理外,更讓文物建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復原,重現「芳華」。
外牆貼保鮮膜恢復最初面貌
如今,這棟建築的外牆從外觀上看已與數年前有了明顯變化。之前,外牆經過多次粉刷,修繕前是粉色的,門楣、山花、窗臺等處刷白色。但秉著修舊如舊,還原歷史原貌的原則,在這次修繕中,讓原本的水刷石外牆重見天日。
據介紹,修繕隊伍先是採集了牆面樣本送至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中心,相應配製了專門的脫漆劑塗在牆面上,並用保鮮膜將整個建築外牆包裹,促進試劑與牆面的乳膠漆發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後再揭下保鮮膜,使用高壓水槍衝洗,最終才露出了底下的水刷石牆面。
但是經過數十年自然界的風化和人為的改造,牆體表層破壞已經相當嚴重,為此上海五建的修繕隊按照檢測數據,配比了深灰、淺灰、黑等6種石子,調入灰漿,重新刷在牆面缺損處,做到「修舊如舊」的效果,現在如果不仔細看,幾乎難以分辨出修補的痕跡。
重新打開天井兼顧文保與實用
這是一幢三合院式的建築,形似上海人熟悉的石庫門住宅,可以辨認出它具備主樓、東廂房和西廂房等結構,但入口本該是天井的位置卻成了大廳。
這是營造者故意為之?還是後來改造所為?隨著修繕的深入,這個謎底被一點點揭開。
在修繕過程中,工人敲開了入口大廳的石膏天花板,發現後面是一層透光板,再揭開,上部還有鐵質吊頂,吊頂上又覆蓋透光板。據結構工程師和文物保護專家分析,這些都是後來一次次加蓋的,潘氏宅邸建成時的確曾有過天井,並且與東西廂房、正面客堂間隔開,完全是傳統石庫門格局,後來或許為了擴大室內面積而將天井覆蓋。
問題又來了:現在到底是重新打開天井,還是繼續保留室內大廳?修繕團隊努力在恢復原貌和兼顧實用性上達到平衡:拆除鐵質舊吊頂,重新搭建鋼結構頂棚並鑲嵌玻璃,形成一間「陽光房」,保持使用面積的同時,還能防雨保溫。而為了恢復歷史風貌,之前安裝在大廳內的升降電梯,也遷移至與1號樓相接的2號樓。
意外發現塵封已久的雕花木樑
還有一個重要發現:這棟建築有著西式的外牆裝飾,但裡面還藏著「中國心」。在修繕中,工人在一樓天花板內還意外發現了塵封已久的雕花木樑,其中四根橫梁貫通了一樓三開間,形成了傳統江南建築的廳堂樣式,梁上以深雕、浮雕、圓雕技藝描繪出文人聚會、武將行軍、殿宇亭臺、牡丹卷草、祥雲蝙蝠等裝飾,且木雕基本保存完好,部分有破損缺失的雕花也由專業人士在電腦上進行重新繪製,並用雷射雕刻後補缺,清潔後重新上漆,現已光亮如初。
但木雕容易積灰且不易清掃,作為醫院必須考慮到自身功能性和國家制訂的消毒衛生標準,所以在修繕之後,僅露出中開間的雕花木樑,形成一條展示歷史底蘊的走廊,而左右開間的木樑因位於診室上方,在修繕後仍封閉在天花板內。
依樣重新製作已損毀的寶瓶欄杆
如今亦舊亦新的建築裡,拾級踏過加裝鋼結構支撐、有著雕花的精緻木樓梯。進入二層,這裡現打造成了簡潔的中式風格,室外有迴廊,可俯瞰一樓天井、眺望長壽路街景,迴廊邊有90根造型精巧的水磨石寶瓶狀欄杆。但你很難發現,這些欄杆中只有42根是歷史原物,另有48根是大修中重新打磨的。這些東西看著不起眼,卻是本次工程中,與水刷石外立面並列的兩大修繕核心。
據介紹,二層東中西三面內側迴廊之前一直被砌成磚牆封閉,直至本次工程中敲開牆面後才發現這批欄杆,但在早期的大改造中,半數寶瓶欄杆被人為破壞,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及缺失。
為此,修繕隊伍特地聘請了專業的工匠師傅,以現存的欄杆為母本,製作模具;對欄杆水磨石的顏色製作多個小樣,調整顏色配比及石子大小,確保顏色能與現存欄杆更相近;再用水磨石拼色劑對新做的欄杆進行做舊處理,最終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而欄杆從製作到打磨都由工匠師傅全手工完成,一根就要花將近一周的時間。
而三層閣樓也在此次修繕中經歷了重新構建,早先的逼仄格局被打破重建。施工人員在工程中發現,這裡的舊隔牆竟是用泥土混雜稻草砌成的,可能還是建國初期經濟拮据的產物。
今後患者將在此獲得最大便利
院方還充分考慮病人看病的便利性。由於1號樓電梯位置的移動,可能造成患者上下樓的不便,因此院方設置就診人員在一樓大廳掛號、候診,而就診、取藥等同樣可以在1號樓一樓完成。
寬敞的大廳內將設置自助掛號和籤約居民綜合服務中心。另外,院內還將實現微信、支付寶移動掃碼支付功能,就診人員不必繳納現金,結算速度較快,有助於提高門診收費工作效率,縮短排隊繳費時間,改善就醫體驗。
1號樓中式風格的二層將作為醫院特有的中醫綜合服務區,兩邊設治療區,提供針灸、推拿等治療;中間區域提供中醫健康教育、醫療和體驗服務,並設置草藥房,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而空間面積較小的三樓,則是醫院工作人員的辦公區和休息區。
今年第二季度,社區醫院就將從長壽路505弄3號的老院搬遷至此,並在這裡配備120名醫護人員,4號樓住院部將安排有80張床位,數量比老院多出30張。
早在1927年宅邸建成之初,潘老闆或許並不會想到他的私宅日後會成為一處公共建築,每天有成百上千人次進出,並將延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