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4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天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展示南京市在文物保護修繕工作方面的一些新成就,讓更多人關注、關心城市的文物保護工作,近日,南京市文旅局組織部分媒體對南京一些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繕情況進行實地探訪。今天我們分享的是頤和路片區35號建築保護修繕經驗做法。
回顧��①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頤和路上,法桐掩映下,各式民國建築,神秘又養眼。頤和路35號原墨西哥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就是其中的一處。
這棟兩層「洋房」,青磚黛瓦,看上去十分古樸。經過修繕後,這裡變身中國以色列(南京)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每周一、三、五免費對外開放。據了解,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未來頤和路片區會有越來越多的院落對公眾放。
「骨質疏鬆」怎麼辦?創新技藝加固
典型的清水磚牆,沒有複雜的修飾,整個院落看起來,樸素又致。頤和路35號民國建築始建於1934年,磚木結構建築,建築面積約286 平方米,2013年公布為鼓樓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70年,是民國建築的「大限」。過了「大限」,原墨西哥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患了一身「疾病」。經過測繪「體檢」,專家們發現,由於年歲高的緣故,這棟民國建築的清水磚有的已經風化了,屋面木架結構變形、漏水、「骨質疏鬆」……
這麼多的問題怎麼辦?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教授常青親自操刀,審定設計方案,建築修繕遵循「修舊如故」、堅持原真性原則,對風化的清水磚,黴變的木結構做了置換,同時對「洋房 」進行了防水、防白蟻的處理,針對「骨質疏鬆」對洋房進行了加固處理。
「這裡最早是作為住宅來使用,修繕後是辦公場所,兼展覽展示,加上民國建築沒有抗震設施,所以需要進行加固。」據南京頤和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肖業寧介紹,他們採用創新的施工方法和技術工藝,對結構進行加固,「設置了隱蔽鋼圈梁,提高老建築的穩定性和抗震性。外立面清水磚牆採用法式砌法,勾縫採用文保專用劑,外牆噴塗高分子有機矽憎水劑。在文物本體遺存的珍貴灰塑外,塗刷高分子有機材料,提高強度,延長使用壽命。」
民國建築 + 猶太文化,供免費參觀
經過修繕和內部裝修後,這處民國建築如何使用?經過專家論證,最終,引入中國以色列 ( 南京 ) 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作為以色列科學技術歷史文化交流展覽場所使用。
院子裡鬧中取靜。走進去,狹窄、深色的木樓梯,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
肖業寧說,如今,這裡每周一、三、五免費對外開放,團隊參觀電話預約,有講解員講解。
在這裡,觀眾可以感受到民國建築的風格和美,還能欣賞到猶太文化。
未來,這裡將有 109 處院落開放
285 處院落,其中 264 處有民國風貌,225 處納入文物部門保護的各類建築 ……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是首批公布的 30 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也是南京保護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街區,佔地面積約 35 公頃,分為 13 個片區。
作為 1929 年原國民政府《首都計劃》中確定的第一住宅區,街區民國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建築樣板區,是南京市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目前,這裡根據規劃提升街區定位,結合街區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歷史基礎,引入國際功能。
據介紹,街區整體實施規劃與文物建築保護修繕設計,由常青牽頭實施。片區保護利用堅持「保護第一」理念,運用「留、改、拆、加」手法,展現風貌、科學修繕,留住城市記憶。
「未來,285 處院落裡,將有 109 處開放。」肖業寧介紹,目前,十二街區的 33 處院落已經開放,下一步,將修繕剩餘的 76 處,涉及到的主要功能包括文化展示、博覽、部分商業配套、旅遊集散等。
來源: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劉靜妍 胡玉梅 / 文 劉暢 / 攝。文章及插圖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聯繫小編微信njly1234,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原標題:《86歲使館舊址變身文化交流中心,南京頤和路將開放109處院落》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