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使館舊址變身文化交流中心,南京頤和路將開放109處院落

2020-12-22 澎湃新聞

86歲使館舊址變身文化交流中心,南京頤和路將開放109處院落

2020-06-14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天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展示南京市在文物保護修繕工作方面的一些新成就,讓更多人關注、關心城市的文物保護工作,近日,南京市文旅局組織部分媒體對南京一些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繕情況進行實地探訪。今天我們分享的是頤和路片區35號建築保護修繕經驗做法。

回顧��①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頤和路上,法桐掩映下,各式民國建築,神秘又養眼。頤和路35號原墨西哥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就是其中的一處。

這棟兩層「洋房」,青磚黛瓦,看上去十分古樸。經過修繕後,這裡變身中國以色列(南京)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每周一、三、五免費對外開放。據了解,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未來頤和路片區會有越來越多的院落對公眾放。

「骨質疏鬆」怎麼辦?創新技藝加固

典型的清水磚牆,沒有複雜的修飾,整個院落看起來,樸素又致。頤和路35號民國建築始建於1934年,磚木結構建築,建築面積約286 平方米,2013年公布為鼓樓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70年,是民國建築的「大限」。過了「大限」,原墨西哥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患了一身「疾病」。經過測繪「體檢」,專家們發現,由於年歲高的緣故,這棟民國建築的清水磚有的已經風化了,屋面木架結構變形、漏水、「骨質疏鬆」……

這麼多的問題怎麼辦?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教授常青親自操刀,審定設計方案,建築修繕遵循「修舊如故」、堅持原真性原則,對風化的清水磚,黴變的木結構做了置換,同時對「洋房 」進行了防水、防白蟻的處理,針對「骨質疏鬆」對洋房進行了加固處理。

「這裡最早是作為住宅來使用,修繕後是辦公場所,兼展覽展示,加上民國建築沒有抗震設施,所以需要進行加固。」據南京頤和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肖業寧介紹,他們採用創新的施工方法和技術工藝,對結構進行加固,「設置了隱蔽鋼圈梁,提高老建築的穩定性和抗震性。外立面清水磚牆採用法式砌法,勾縫採用文保專用劑,外牆噴塗高分子有機矽憎水劑。在文物本體遺存的珍貴灰塑外,塗刷高分子有機材料,提高強度,延長使用壽命。」

民國建築 + 猶太文化,供免費參觀

經過修繕和內部裝修後,這處民國建築如何使用?經過專家論證,最終,引入中國以色列 ( 南京 ) 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作為以色列科學技術歷史文化交流展覽場所使用。

院子裡鬧中取靜。走進去,狹窄、深色的木樓梯,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

肖業寧說,如今,這裡每周一、三、五免費對外開放,團隊參觀電話預約,有講解員講解。

在這裡,觀眾可以感受到民國建築的風格和美,還能欣賞到猶太文化。

未來,這裡將有 109 處院落開放

285 處院落,其中 264 處有民國風貌,225 處納入文物部門保護的各類建築 ……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是首批公布的 30 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也是南京保護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街區,佔地面積約 35 公頃,分為 13 個片區。

作為 1929 年原國民政府《首都計劃》中確定的第一住宅區,街區民國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建築樣板區,是南京市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目前,這裡根據規劃提升街區定位,結合街區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歷史基礎,引入國際功能。

據介紹,街區整體實施規劃與文物建築保護修繕設計,由常青牽頭實施。片區保護利用堅持「保護第一」理念,運用「留、改、拆、加」手法,展現風貌、科學修繕,留住城市記憶。

「未來,285 處院落裡,將有 109 處開放。」肖業寧介紹,目前,十二街區的 33 處院落已經開放,下一步,將修繕剩餘的 76 處,涉及到的主要功能包括文化展示、博覽、部分商業配套、旅遊集散等。

來源: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劉靜妍 胡玉梅 / 文 劉暢 / 攝。文章及插圖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聯繫小編微信njly1234,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原標題:《86歲使館舊址變身文化交流中心,南京頤和路將開放109處院落》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新增38處開放院落,南京頤和路街區要做國際「文化客廳」
    交匯點訊 6月24日,《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草案)開始公示,廣泛徵詢社會公眾意見。根據公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將新增開放院落38處,通過顯化歷史資源,以藝術創意、國際交流類產業賦能,成為南京市提升國際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客廳」。
  • 加強保護利用 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將開放部分院落
    為進一步加強南京民國建築,特別是頤和路民國建築群的保護和利用,頤和路將開放部分已經修繕好的院落。 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將開放部分院落南報網訊 (記者  江瑜)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
  • 頤和路復興!新門東啟動!把南京的文化名片遞給全世界
    根據最新規劃,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封閉的廠房單位和大片空地,將引入新的功能和公共空間,從雜亂侷促變身藝術創意、文創辦公場所。2、老門東開街7年後,新的門東東延計劃也已列入日程。將在保護歷史肌理和街巷的前提下,引入住宿、餐飲、零售等業態,使相關產業向東引導,改善片區功能,提升片區品質和活力。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最新規劃出爐,廠房將變身藝術創意、文創辦公場所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是首批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 南京頤和路街區復興計劃拉開序幕
    今年6月下旬,《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正式公布,並徵詢公眾意見。   今天(7月22日),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居民搬遷已正式啟動,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拉開序幕。
  • 書人搬遷,南京頤和路將變,最後一波回憶照百感交集……
    書人的搬遷、南京排水管理處的搬遷,都是為了未來更美的頤和路。6月24日,《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草案)開始公示。根據公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將新增開放院落38處,通過顯化歷史資源,以藝術創意、國際交流類產業賦能,成為南京市提升國際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客廳」。
  • 南京300多處重要近現代建築今年將全部掛牌保護,都有哪些
    南京300多處重要近現代建築今年將全部掛牌保護,都有哪些 澎湃新聞記者 龔菲 2015-06-18 11:50 來源:
  • 21處使領館舊址 見證重慶對外交流的歷史
    5月初,重慶日報記者走進渝中區的小巷裡,來到南山上的叢林間,尋訪了15處使領館建築舊址。這些舊址不僅各具特色,也蘊含著重慶開放的人文精神。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傳播開來,將推動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走深走實。使領館舊址何處尋?多坐落在幽靜山林中「玲玲,幫我們倆在這兒拍個照吧!」
  • 南京頤和路公館區 原汁原味的民國味道
    原標題:頤和路公館區的民國味道日前,觀築歷史建築文化研究所與頤和公館舉辦了一場「建築與文化——歷史建築的修繕與使用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南京民國建築進行了多方位的解讀。
  • 南京民國老建築群變身頂級酒店 神秘公館依然高貴
    中新網南京1月24日電 (何為 盧輝)南京頤和路的民國公館區過去是神秘之地,今天還是有些「神秘」。在當前整頓會所之際,南京市民會立即想到著名的頤和公館。記者為此特意來到這裡探訪。  「張篤倫、陳布雷、熊斌、薛嶽故居……」位於鬧市區中心位置、鬧中取靜的南京頤和路十二片區,是民國達官政要、外交官員曾經居住的頂級豪宅區。
  • 南京鼓樓區|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梧桐樹下的民國時光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來到南京,多多少少都想著能找到點民國的記憶。曾經民國首都的點滴總歸是有的。但那些民國遺留的細節需要細心地尋覓。令人意外的是,在南京各個角落中,最有民國味道的卻是稍遠離市中心的西北面。
  • 頤和路是南京最具民國風光的道路,是情侶約會的好地方!
    頤和路是南京最具民國風光的道路。雖然不如南京博物館內民國館的還原度高,但好在在室外,感覺更為自然恬靜。特別適合騎車散步,但是因為景區很小,所以不建議到南京時間比較緊湊的旅行者,適合在南京求學工作的人平時來散散心。裡面很多別墅,老小區還有人住,比較有生活氣息。
  • 來南京鼓樓,看「美麗古都」新註腳
    俯瞰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11月29日,南京天空放晴,位於紫峰大廈背後的雲載巷裡一片忙碌場景。巷中,幾名工人站在腳手架上,正給一家飯館和列印店更換店招,巷尾,另外幾名工人忙著給路口的花壇修砌石板磚。作為鼓樓區重點打造的精品街巷之一,200米長的雲載巷今年將迎來改頭換面。
  • 南京寧海路將軍館海洋館新館建成 將免費開放
    匯聚30多位老將軍風採的全國唯一一家社區將軍館、自建成就受到各界關注的全國首家街道海洋國防教育館——鼓樓區寧海路街道轄區內,大名鼎鼎的頤和路社區將軍館、寧海路街道海洋國防教育館近期已完成異地擴建,將在4月23日南京解放
  • 南京這處所有的慰安所舊址 只剩下這兩排平房了
    日軍曾在南京設立了 60 多家慰安所,但保存到現在的只有寥寥幾處,它們現在怎麼樣了? 8 月 15 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福安裡松下富貴樓慰安所舊址進行了探訪。兩棟老宅住四戶人家,結構基本保持沒變八一醫院斜對面、長白街和常府街的交叉口,高樓林立,熙來攘往。附近有個不算起眼的"福安裡"小巷,走進去能看見兩排紅色的平瓦房。
  • 慧園裡被稱南京城南「頤和路」 民國中產階級愛住這裡
    慧園裡,過去被南京的老百姓稱為城南的「頤和路」,民國時期是官員和商人等中產階級居住區。小區由數十幢聯排二層樓房組成,每一個單元建築設計得幾乎一模一樣,都有老虎窗和鐵藝小陽臺以及小巧的院落,精緻溫馨。整個小區中間還設計有公共通道和活動空間,迎街建有弄堂似的大門,門頭上題寫著「慧園裡」三個字。這也是南京現存較少的幾處民國時期的「石庫門」民宅片區。
  • 南京「國民大會堂」舊址昨首次免費開放 首批300多市民參觀
    舊址內景。  昨天上午9點至12點,300多位市民參觀了位於長江路264號的「國民大會堂」舊址(即今天的人民大會堂所在),這也是「國民大會堂」舊址首次對公眾開放。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還透露,《國民大會堂舊址修繕設計方案》將於8月完成,明年啟動,屆時計劃用兩個月時間修繕此建築。交匯點南京晨報記者 孔芳芳  歷史:  1936年建成,是當時新民族主義建築代表  南京人民大會堂前身是1936年建成的「國民大會堂」,名稱由林森所題。
  • 還在頤和路找那遺失的半部民國史,一鱗半爪的紅薔薇?
    隨著城市的發展,老房子正在迅速變成歷史,被保護起來的頤和路,依舊是城市中心顯貴的私人領地,而周圍林立的高樓大廈似乎時時刻刻都可以從高處一窺老房內的日常生活。正是在圍牆外的想進去,在圍牆內的還想在圍牆內。
  • 南京7處文物點晉升「國保」 「新國保」 藏著哪些城市記憶
    南京共有7處文物點入選,其中新增國保單位6處,分別是南京鼓樓、馬林醫院舊址、北京西路日本大使館舊址、國立美術陳列館舊址、利濟巷慰安所舊址和八路軍駐京辦事處舊址。另一處國民革命歷史圖書館舊址併入第一批國保單位中山陵。至此,南京國保單位總數已有56處。新入選的7處「金陵國保」,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 南京首張文化遺產分布圖出爐 方便遊客搜索
    鐘山風景區有20多處文物點  不少外地遊客來南京,知道的著名景點還是「老三樣」: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廟。其實,南京值得逛的地方太多了!  翻開《南京市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景點。
  • 民國建築看南京:中山北路建築設計透出報國理想
    民國建築究竟給南京留下了什麼?一見南京市旅遊局諸炎佳副處長,她就若有所思地說:「南京旅遊大多與民國歷史文化有關,像中山陵、玄武湖、總統府等著名景點都是民國遺蹟。明清建築看北京,民國建築看南京。」  頤和路:老房子裡聽故事  與南京滿街的梧桐不同,頤和路兩旁都是粗大的槐樹,樹身爬滿了青苔,兩邊長牆圍著一個個幽靜的院落,牆頭上和樹梢間,透出的是風格各異的屋頂。這裡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最集中的民國住宅示範區,擁有外國公使館、名人故居等225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