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路復興!新門東啟動!把南京的文化名片遞給全世界

2020-12-22 城市向上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南京城市建設步伐逐步加快,城市功能品質得到快速提升,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源:張哲

在歷史文化傳承方面。南京是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在全國首創規劃紫線標記文物古蹟保護範圍,也在文物古蹟普查、公布文物保護單位、編制名城保護規劃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探索工作;同時積極塑造沿長江、沿明城牆、沿秦淮河、沿歷史街巷的特色人文空間。

加快推進頤和路、老門東、夫子廟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建成開放了南京博物院、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等一批文博場館,進一步提升了南京文化歸屬感。

據商業薈最新消息:

1、總投資142億!驚豔效果圖曝光!根據最新規劃,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封閉的廠房單位和大片空地,將引入新的功能和公共空間,從雜亂侷促變身藝術創意、文創辦公場所。

2、老門東開街7年後,新的門東東延計劃也已列入日程。將在保護歷史肌理和街巷的前提下,引入住宿、餐飲、零售等業態,使相關產業向東引導,改善片區功能,提升片區品質和活力。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最新規劃出爐,廠房將變身藝術創意、文創辦公場所

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是首批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位於鼓樓一清涼山歷史城區內,是南京目前保存最完好、現存規模最大的民國時期花園洋房住宅和國外使節公使館最集中的地區,反映了南京民國時期特有的歷史文化和建築風貌。

圖片來源:熊偉

6月24日,《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草案)開始公示,廣泛徵詢社會公眾意見。

根據公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將新增開放院落38處,通過顯化歷史資源,以藝術創意、國際交流類產業賦能,成為南京市提升國際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客廳」。

以「百年顧和,萬國風華」為復興目標,在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時空語境下,對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提質擴涵,篩選顯化歷史資源,挖掘展示街區國際風範、將風採,進行產業賦能。

規劃將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為國內外近現代歷史窗口、長三角古都文創中江蘇省國際交往客廳、南京市藝術金融高地,作為南京市提升國際文化影啊力的「文化客廳」。

依託基地特徵與資源稟賦,形成以中國近現代建築為載體,以頤和創新文化為靈魂的產業體系,以「國際藝術」(藝術創意、國際交流)為主導產業,以文化博覽、時尚遊憩、居住與配套服務為配套產業。

規劃成為民國風情休閒旅遊區、藝術風尚街區、創意設計產業集聚區、品質人文社區和南京國際交住中心。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13-1及外圍W-1片區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確定的9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7月9日,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對《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13-1及外圍M-1片區城市設計》草案依法進行公示,廣泛徵詢社會公眾意見。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13-1片區包括原南京市排水管理處院落,建築布局基本上延續歷史格局,位於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的範圍之內;外圍W-1片區包括原8路公交場站留下的場地以及書人文化教育產業園的建築組團,位於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範圍之外。

本次城市設計旨在對有價值的建築本體進行修繕和再利用的基礎上,對其周邊環境進行研究和再設計,在展現歷史文化街區昔日風貌、體現近代南京城市空間特色的同時,結合當代城市發展和空間需求,引入新的功能和公共空間。以實現新舊共生為目標,保護核心歷史文化資源,優化功能,兼顧發展,合理利用,傳承文化,彰顯特色,使片區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從市民角度出發,13-1及外圍W-1片區從功能封閉的廠房轉化為藝術創意、文創辦公等功能,並將廠房內院、空地開放為城市廣場和公共空間,為周圍居民和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遊客等提供良好的休閒集散場地,引導慢行交通出行,營造高質量城市環境。

▼總平面圖:

13-1片區用地面積約1790.1㎡;改造後總建築面積約3368.41㎡;地上建築面積約2497.05㎡;建築基底面積約835.61㎡;片區功能以遊客中心(商務多功能廳)為主。

外圍M-1片區用地面積約14037.38㎡;改造後總建築面積約19977.28㎡;地上建築面積約19108.64m;地下建築面積約1740.00m;建築基底面積約5443.19nm;片區功能以文創社區(文創辦公、策展發布、精品商業)、休閒餐島、文創辦公(文化創意、藝術金融)為主。

▼項目效果圖驚豔曝光:

期待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早日開放,把南京的文化名片遞給全國乃至全世界。

▼總投資142億!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項目開始招標:

近日,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布了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13-1及外圍W-1片區工程設計的招標公告。

從招標條件來看,南京頤和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項目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項目13-1及外圍W-1片區工程設計已經立項部門批准建設(立項批文號:鼓發改備[2019]32號)。

工程所需資金來源國有非政府性資金:1420000.00萬元,現已落實。

本工程對投標申請人的資格審查,採用資格後審方法選擇合格的投標申請人參加投標。上海容基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受招標人委託(或招標人)負責本工程的招標事宜。

新門東計劃啟動,創造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建築組群

老門東開街7年後,新的門東東延計劃也已列入日程。

7月8日,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了門東東延地塊整治更新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方案。

在新的方案中,老門東以東將在保護歷史肌理和街巷的前提下,引入住宿、餐飲、零售等業態,使相關產業向東引導,改善片區功能,提升片區品質和活力。

該項目位於《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2010-2020)》確定的城南歷史城區東南角,老門東片區東側,用地範圍北起剪子巷,南至邊營,東起轉龍巷,西至雙塘園,佔地約2.06萬平方米。

按已批《南京市主城區(城中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雙塘園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規劃用地性質主要為娛樂康體、電信設施、二類住宅用地,容積率0.8-1.64不等,建築密度≤40%-55%,建築高度7-24米不等。

在對周邊及地塊內部現場調研、測繪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考慮歷史街巷、歷史肌理及建築尺度關係,通過嚴格控制建築高度,歷史風貌傳承,並對內外交通、街巷體系、開放場所、地下空間等方面進行梳理,形成現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不涉及雙塘園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內容調整)。

按照方案,項目將雙塘園歷史風貌區、三條營歷史文化街區向東與已建成的老城東南部居住區緊密相連,擬以住宿、餐飲、零售為主體,配合酒吧、集合店快閃店等新興業態模式,對老門東片區進行提升和補充。

建築風格總體以城南傳統風貌建築為主體,局部採用鋼構加玻璃等創造出既有傳統風貌,同時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建築組群。

北部區塊鳥瞰圖
南部區塊鳥瞰圖

項目擬建新建總建築面積約3.4萬平方米,其中地上新建建築一至兩層,簷口高度≤7米,建築面積約1.3萬平方米;地下兩層,地下建築面積約2.1萬平方米;擬配建地下停車位≤500輛。現狀保留建築出新約2846平方米。

三條營東端局部效果圖
三條營、雙塘園巷口效果圖

推文摘自@商業薈

相關焦點

  • 南京頤和路街區復興計劃拉開序幕
    今年6月下旬,《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正式公布,並徵詢公眾意見。   今天(7月22日),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居民搬遷已正式啟動,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拉開序幕。
  • 南京頤和路公館區 原汁原味的民國味道
    原標題:頤和路公館區的民國味道日前,觀築歷史建築文化研究所與頤和公館舉辦了一場「建築與文化——歷史建築的修繕與使用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南京民國建築進行了多方位的解讀。
  • 新增38處開放院落,南京頤和路街區要做國際「文化客廳」
    交匯點訊 6月24日,《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草案)開始公示,廣泛徵詢社會公眾意見。根據公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將新增開放院落38處,通過顯化歷史資源,以藝術創意、國際交流類產業賦能,成為南京市提升國際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客廳」。
  • 86歲使館舊址變身文化交流中心,南京頤和路將開放109處院落
    86歲使館舊址變身文化交流中心,南京頤和路將開放109處院落 2020-06-14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人搬遷,南京頤和路將變,最後一波回憶照百感交集……
    書人的搬遷、南京排水管理處的搬遷,都是為了未來更美的頤和路。6月24日,《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草案)開始公示。根據公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將新增開放院落38處,通過顯化歷史資源,以藝術創意、國際交流類產業賦能,成為南京市提升國際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客廳」。
  • 南京頤和公館獲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首都建設如火如荼,為了打造「東方的華盛頓」,政府聘請美國規劃師墨菲為南京打造一個「百年城建」計劃——《首都計劃》就此出爐。城中的頤和路,梧桐茂密,小道幽靜,於是被規劃為上層人士住宅區。很快,一棟棟美輪美奐,中西結合造型的小別墅拔地而起,國民政府達官要人紛紛在此定居。
  • 加強保護利用 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將開放部分院落
    為進一步加強南京民國建築,特別是頤和路民國建築群的保護和利用,頤和路將開放部分已經修繕好的院落。 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將開放部分院落南報網訊 (記者  江瑜)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
  • 南京鼓樓區|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梧桐樹下的民國時光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來到南京,多多少少都想著能找到點民國的記憶。曾經民國首都的點滴總歸是有的。但那些民國遺留的細節需要細心地尋覓。令人意外的是,在南京各個角落中,最有民國味道的卻是稍遠離市中心的西北面。
  • 南京5年內塑3大文化圈 大報恩寺塔2014年建成
    民國文化體驗圈  估衣廊打造市井文化街  根據規劃,在未來5年裡,南京將著力打造六朝文化、明清文化和民國文化這三大體驗圈。  南京的民國風情,不僅體現在頤和路的民國建築,還應有街巷裡留存的市井風情。
  • 還在頤和路找那遺失的半部民國史,一鱗半爪的紅薔薇?
    這句話,大多數南京人都知道,包括很多來打卡的外地遊客,也包括我們自己的宣傳口號都如出一轍的兜售著頤和路的民國風情。撕不掉的標籤,既成就了它,也禁錮了人們對頤和路的認識。 一條頤和路,反覆走九遍。 然後才能咂摸出一點滋味。
  • 打造江北「頤和路」!實探南京這塊潛力區域
    一、建寧西路過江通道拆遷工作進展神速,5年後16條過江通道串聯兩岸自從江北新區批覆的那一刻起,南京千年以來的江南主城格局便被打破,從此,南京開始由秦淮河走向揚子江,南北雙主城時代來臨。在社區裡我還看到不少二手房中介前來散發名片,尋找意向客戶。建寧西路過江通道建成後,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長江大橋和揚子江隧道的通勤壓力。隨著江北新區的快速發展,兩岸溝通將會越來越頻繁,對過江通道的需求越來越大,過江通道建設也會隨之加快。
  • 一張優秀的城市文化名片——《南京小拉舞》
    一張優秀的城市文化名片---《南京小拉舞》馮京三世界上,每一個文化都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名片,這些名片,或者是通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形成,或者是投入大量的資金打造,總之,打造一張城市名片是很不容易的,南京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自己的勤奮和汗水,不用國家一分錢,打造了一張南京都市的文化名片------《南京小拉舞》。短短十五年,《南京小拉舞》在南京人民群眾中廣泛普及,並揚名全中國、揚名海外華人圈。
  • 頤和路是南京最具民國風光的道路,是情侶約會的好地方!
    頤和路是南京最具民國風光的道路。雖然不如南京博物館內民國館的還原度高,但好在在室外,感覺更為自然恬靜。特別適合騎車散步,但是因為景區很小,所以不建議到南京時間比較緊湊的旅行者,適合在南京求學工作的人平時來散散心。裡面很多別墅,老小區還有人住,比較有生活氣息。
  • 來南京鼓樓,看「美麗古都」新註腳
    俯瞰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11月29日,南京天空放晴,位於紫峰大廈背後的雲載巷裡一片忙碌場景。巷中,幾名工人站在腳手架上,正給一家飯館和列印店更換店招,巷尾,另外幾名工人忙著給路口的花壇修砌石板磚。作為鼓樓區重點打造的精品街巷之一,200米長的雲載巷今年將迎來改頭換面。
  • 慧園裡被稱南京城南「頤和路」 民國中產階級愛住這裡
    慧園裡,過去被南京的老百姓稱為城南的「頤和路」,民國時期是官員和商人等中產階級居住區。小區由數十幢聯排二層樓房組成,每一個單元建築設計得幾乎一模一樣,都有老虎窗和鐵藝小陽臺以及小巧的院落,精緻溫馨。整個小區中間還設計有公共通道和活動空間,迎街建有弄堂似的大門,門頭上題寫著「慧園裡」三個字。這也是南京現存較少的幾處民國時期的「石庫門」民宅片區。
  • 南京清涼地圖大揭秘!
    即將六月 南京要開啟「火爐模式」了 這幾天的感覺就是 熱 熱 要問大雨花的最美名片是哪裡 那花神湖當仁不讓 花神湖公園雖然面積不大
  •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南京最有氣質的高檔酒店一點兒都不貴
    其實每年深秋或者冬天都要來幾趟南京,除了惦記那些漂亮的金燦燦的銀杏葉子,也想住一住南京這些有名的民國風酒店。前幾天拔草了貴氣的芥子園,今天入住的是南京最有氣質的民國酒店---頤和公館。可能大家都對頤和公館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因為頤和路對於遊客和本地人來說都備受青睞,一年四季可以來這裡打卡拍照,享受非常有特色的一些文化館、博物館、咖啡廳、米其林餐廳和民國特色中餐等。
  • 江北新區打造南京新主城文化名片
    江北新區宣傳部透露,戲劇節雖然落幕了,但是新區對於青年戲劇的扶持培養計劃卻剛剛開始,希望推動南京青年對戲劇的了解和喜愛,打造文化IP,讓南京青年戲劇節成為南京新主城的文化名片。南京市委宣傳部也非常關注此次青年戲劇節活動,他們希望通過青年戲劇節的舉辦,讓江北新區這塊產業高地也能成為一方文化高地。
  • 南京或增一「新名片」,耗資160億佔地480畝,未開先火是南京一絕
    勇敢地接受全世界的邀請,我飄蕩,和我自己不要任何理由,一條屬於年輕人的成長之路,無數個顛覆性的旅行體驗,只為找見自己的心靈之旅。南京市是江蘇省的省會城市除此之外它也是一個副省級城市,副省級城市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麼?
  • 南京首張文化遺產分布圖出爐 方便遊客搜索
    講述一部南京歷史故事  從《南京市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上可以看到,南京歷史最悠久的文物點是江寧的南京人化石地點。考古專家在這裡發現了兩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分別距今60萬年和30多萬年。目前,湯山南京直立猿人化石大遺址博物館正在建設中,預計青奧前對公眾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