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頤和路公館區的民國味道
日前,觀築歷史建築文化研究所與頤和公館舉辦了一場「建築與文化——歷史建築的修繕與使用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南京民國建築進行了多方位的解讀。曾經參與頤和公館文化策劃的南京著名學者薛冰先生專門為本報撰寫本文,希望頤和公館這一民國建築修繕保護的新模式,能給南京其他歷史建築的修繕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鑑。
薛嶽故居
頤和路公館區俯瞰
十二片區各公館的主人並不「邊緣」
1989年,江蘇省作協機關遷入頤和路2號,即民國藏書家陳群的澤存書庫舊址,辦公室的窗外,就是頤和路十二片區。此後約20年間,我上下班都要從頤和路公館區經過,午休時也會漫步其間,那風格各異的建築,尺度適當的街道,明麗宜人的花木,清新靜謐的氛圍,讓人仿佛能漸漸走進民國的歲月,甚至可以去想像當年主人生活的某種情景。然而,一堵堵堅硬的圍牆,一扇扇緊閉的大門,以及不時閃現的警衛人員身影,又使圍牆內的一切瀰漫出神秘的色彩。
頤和路十二片區的綜合整治,肇始於2003年。所謂十二片區,源於頤和路公館區內部道路的劃分。這一公館區內的道路,都以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命名,頤和路為中軸,琅琊路和牯嶺路與其十字相交,另有赤壁路、珞珈路、靈隱路、天竺路、普陀路、莫幹路、寧海路等環繞四周,將其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12個片區。
十二片區位於寧海路與江蘇路相交的三角地帶,也是公館區最東面的地塊。當時,鼓樓區政府為了展示民國公館建築群的獨特魅力,讓世人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民國南京都市風貌,按照「保護與利用」、「分段實施」的原則,對於破損狀況相對嚴重的十二片區,先行啟動了整治工作。至2009年,共修繕原有建築23幢,並加建仿民國建築8幢,整體風貌、空間尺度基本保持了民國年間的格局。
十二片區雖然位於頤和路公館區的東緣,但是各公館的主人並不「邊緣」。江蘇路23號公館主人,是在北伐戰爭中被稱為「老虎崽」、抗日戰爭中榮膺「天爐戰神」美譽的薛嶽,他指揮4次長沙會戰,消滅日寇10萬多人,成為民國十大抗日名將之一。江蘇路15號公館,曾為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所租住,也是其殞命之處。寧海路15號主人黃仁霖,曾是國民政府的「特勤總管」,就是他將自助餐和集體婚禮等新生活方式引入中國;這幢建築又曾被瑞士租用作為駐華公使館。
辛亥革命元老張篤倫,抗戰將領袁守謙、李子敬和劉嘉樹,原三青團中央幹事吳兆棠,原北平市長熊斌,民國學者楊公達,歷史學家光仁洪,鐵路工程師楊莘臣,「民國救濟總署」工程師翁存齋等,都曾在這裡置業安家。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足以使其成為展示南京民國建築、民國文化的窗口。而利用十二片區中26幢建築打造的頤和公館,就是合理使用這些歷史建築的一種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