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路上的老房子
在拆與留的爭吵聲中,南京市政府有條不紊地對民國建築進行整理、修繕和保護。民國建築究竟給南京留下了什麼?一見南京市旅遊局諸炎佳副處長,她就若有所思地說:「南京旅遊大多與民國歷史文化有關,像中山陵、玄武湖、總統府等著名景點都是民國遺蹟。明清建築看北京,民國建築看南京。」
頤和路:老房子裡聽故事
與南京滿街的梧桐不同,頤和路兩旁都是粗大的槐樹,樹身爬滿了青苔,兩邊長牆圍著一個個幽靜的院落,牆頭上和樹梢間,透出的是風格各異的屋頂。這裡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最集中的民國住宅示範區,擁有外國公使館、名人故居等225處。道路都以中國名勝命名,主幹道叫「頤和路」,兩側有「珞珈」、「靈隱」、「普陀」、「天竺」、「莫幹」等路,路網格局「看似歪斜,令人迷茫,又仍成一體」,一般人首次到了這裡,會被這裡的道路搞得暈頭轉向。
這裡的建築精彩紛呈,不拘一格。有歐式、美式、中式等,每一式樣中又有各不相同的風格,宛如一個萬國建築博物館。躑躅其中,汪精衛、顧祝同、閻錫山、湯恩伯、張治中等國民黨高官要員仿佛就在你眼前晃動,那個時代的歷史如走馬燈般地在腦中閃過。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
這裡不僅有官邸,還有民宅,每一幢建築都經過精心設計,每一個房間都留下溫馨的記憶。我走進掛著「江蘇省慈善總會」牌子的頤和路9號,只見半院花樹,半院別墅。看門的殷阿姨如數家珍:「這院子是1933年,一戶李姓人家買地蓋的,德國人的設計。房子剛蓋好,日本人就佔了。直到1949年,李家才住了進來。上世紀50年代,江蘇省政府租用,現在省裡劃給慈善總會使用。」
今年60歲的殷阿姨在此看門20多年,說到老房子感慨萬千。她說:「李家兒女常來看老房子,特別珍惜在此度過的童年時光。他們家大兒子雖定居美國,每次來南京,都會騎車到這裡,探頭向院子裡望上兩眼,感嘆道:真好,保護得真好。」
歲月流逝,物是人非,風雨摧蝕,民國建築已進入「老齡化」階段。因此,2004年5月,南京市出臺了《頤和路民國公館區風貌保護規劃》,決定逐步騰出住戶,對這片地區進行保護性開發。已整理出的頤和路12片區,就有馬歇爾、拉貝、陳布雷、薛嶽、楊公達、熊斌等公館,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歷史。
整葺一新的小樓,民國風味醇厚,魅力四射。據鼓樓區委宣傳部孫雲才介紹,迄今已有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70多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前來登記,想把中國區總部搬到這裡。
中山北路:建築設計透出報國理想
中山北路101號對南京人來說,並不陌生。門前曾經掛過許多機關的牌子,但真正進去過的人並不多。這裡是1933年5月落成的民國時期最高法院。穿過一個拱形門洞,進入大門,映入眼帘的是大院中央的圓形水池,池中建有一座碗形噴泉,寓意為「一碗水端平」。迎面的3層主樓,無論正視,還是俯看,均呈「山」字形,含「執法如山」之意。步入大樓,從底層走道正中,抬頭仰望,只見房頂上,有一個方形的玻璃天窗,寓意「明鏡高懸」。天窗採用西方現代設計,既可透光,又能讓人抬頭見青天。
站在這裡,我陷入了沉思: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激發出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和前所未有的創造力。振興中華,建設國家,成為有識之士的共同理想。海外學子們把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帶了回來,以期望能拯救積貧積弱的中國,一時間,歐風美雨,蔚為大觀。這凝聚著智慧光芒的南京民國官府的建築設計,便是這些莘莘學子報國理想的歷史見證。然而,理想在腐敗的政治現實面前往往會破滅,腐敗的政府終究要被時代所淘汰。
幾度戰火,幾度春秋。倖存下來的建築在述說著人民創造歷史的奇蹟。
1912:穿越時空的街區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飽含深情的《鄉愁》,寄託了臺灣詩人余光中對故土的綿綿思念。1992年,余光中終於回到了他曾經生活過10年的南京。他說:「玄武湖,紫金山都變了,但大學原來的校舍我還能認得出來。」
余光中來了又走了,臺北人吳仁森卻因加盟「1912」的投資與開發,從2004年起就留在了南京。
我是在細雨中,走進「1912」的。這條緊挨著總統府的時尚街區,充滿著時尚與懷舊的味道,好看的西式建築裡散發著煮咖啡和烤牛排的芳香,若有若無的小提琴曲從落地門窗中飄了出來。
我信步走到街邊一座3層木樓前,牆上一塊南京市政府2009年立的藍底白字的牌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見上面寫著:「該處原為20世紀30年代民國政府官員住宅,英國傳統半木構建築風格,具有景觀和地標作用。」吳仁森的同事陶亮告訴我:「1912」是以4棟這種民國老別墅為基礎,創建成的民國風格建築的酒吧街,一開街就湧來了10萬遊客。人們很喜歡這裡的情調。這條融娛樂與餐飲於一體的酒吧街,很快就出了名,成為南京的時尚地標。
人們在這裡睹物思人,覽舊閱新,自然各得其樂。但有一點感受應是相同的,那就是新中國取代了舊中國,當為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