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將於今年七一起試...

2020-12-22 澎湃新聞

紅色資源、紅色文化是黃浦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凝聚人心、激勵向上最強大的精神動力。為深入推進「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專項行動,2018年6月起,由區委宣傳部牽頭,啟動了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修繕保護工作。如今,舊址已修繕布展完畢,「星火初燃」——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史跡陳列展即將於7月1日試運營開放。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位於南昌路100弄2號,是一座有100多年歷史的磚木結構舊式石庫門裡弄住宅。這裡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新青年》編輯部,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在這裡出版刊物,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全國範圍內的傳播。這裡也是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誕生地,在這裡提出了「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社會」的革命目標,推動了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這裡還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孵化地,為黨儲備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後備力量。這裡更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發起地,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中,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實際上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作用。一大之後的一年多裡,這裡作為中共中央局機關,成為了當時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飽經風霜的老宅將於明日重新回歸,向人們講述中國革命火種在這裡悠悠燃起的歷史。

2018年6月,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保護利用工作正式啟動,共計置換搬離了居住在內的4戶居民,遵循修舊如故的原則,對舊址開展了保護性加固和還原性修繕。如今,精緻的雕花門頭、黑漆實木大門、清水平縫磚牆、石板臺階天井、暗紅掛落門窗,百年舊址重展新顏,石庫門老弄堂的歷史風貌恢復如初,建黨早期的歷史身影驚豔再現。除了舊址內部,這片石庫門弄堂的三排房屋也一併進行了外立面修繕,改善了弄內居民居住條件,整條弄堂恢復了當年的風貌,煥然新生。

史跡陳列運用大量珍貴歷史照片、史料、文物,圍繞思想啟蒙——《新青年》雜誌辦刊地、革命火種——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星星之火——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辦公地三塊內容展開,通過圖文展板、實物陳列、場景復原、多維視頻、藝術創作、互動查詢等布展手段,在有限的空間內,立體化呈現舊址中發生的重要事件。

2020年7月1日,「星火初燃」——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史跡陳列展將開始試運營,與公眾見面。包括黨史專家、新老黨員、附近居民、修繕展陳建設者、團員青年等在內的20餘名代表將成為第一批參觀者,走進修繕後的舊址,參觀新落成的史跡陳列展。

試運營期間,根據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舊址接待條件限制,周一至周五接受團體預約參觀。

預約方式

開放時間:

每周工作日(自2020年7月2日起)

9:00-11:30(11:00停止入場)

13:30-16:00(15:30停止入場)

1. 預約方式:

試運營期間只接受團體預約參觀。

(1)7月2日-7月5日,採用傳真預約(傳真號:53017382),預約需寫明:單位名稱、參觀人員名單和領隊聯繫方式,並加蓋單位公章。

(2)7月6日起,在上海黃浦微信公眾號預約。

2.預約人數:每批不超過20人。

3. 成功預約將電話聯繫告知具體參觀時間,未預約者謝絕參觀。

4.不接受現場預約。

5.展館無泊車位,請綠色出行。

6.預約參觀團隊請出示隨申碼(綠色)、接受體溫檢測後集中參觀。

圖文 / 區委宣傳部

原標題:《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將於今年七一起試運營開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紅色檔案系列|《新青年》的朋友圈與建黨偉業
    坐落在南昌路100弄老漁陽裡2號的《新青年》編輯部,鑄就了中國革命的紅色起點。(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1920年6月,坐落在南昌路100弄老漁陽裡2號的《新青年》編輯部,秘密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
  •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始末
    修繕後的老漁陽裡2號 (資料圖片)毛澤東對《黨史資料匯報》登載的第一份《中國共產黨宣言》所作批語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100周年。凝視上海老漁陽裡2號石庫門旁嶄新的「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文物保護標誌牌,不禁令人回想起:在它的推動和指導下,從1920年秋至1921年春,李大釗、張國燾等在北京,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劉伯垂等在武漢,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譚平山、譚植棠、陳公博等在廣州,都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周佛海在東京,趙世炎、張申府、陳公培、周恩來等在巴黎,也分別建立了旅日
  • 上海科技大學「四史」教育進課堂,將教室「搬」到了「漁陽裡」
    近日,上科大全新開設的本科生思政選修課《紅色聖地——從開天闢地到上海解放》,將課堂搬到了「漁陽裡」,開展現場教學,令周志寧和同學們既感到新鮮,又收穫頗多。作為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推動「四史」教育進課堂的的重要舉措,上科大全新開設的本科生思政選修課《紅色聖地——從開天闢地到上海解放》,特聘請上海市黨史學會副會長徐光壽教授授課。
  • 「秘密搖籃」將建成紅色紀念館 老漁陽裡2號恢復歷史風貌
    原標題:「秘密搖籃」將建成紅色紀念館 老漁陽裡2號恢復歷史風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陳毅、潘漢年等上海市領導就曾走進這間屋子,建議將這裡與中共一大會址、博文女校共同組成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的一館、二館和三館。老漁陽裡2號大門口雖掛著「陳獨秀故居」和「《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的市級文物保護銘牌,但它更為重要的歷史意義還沒有從中體現出來。
  • 新化縣遊家鎮白沙洲頭楚怡高級工業學校舊址將評選為第五批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次年6月,他與徐特立、朱劍凡、鬍子靖(元倓)等發起組織健學會,並熱心組織赴法勤工儉學事宜。1924年他在長沙又增辦楚怡中學及幼稚園,從此四部聯合,貫通一氣,形成楚怡「三校一園」的體制。陳潤霖將楚怡中學遷湘潭炭塘子,楚怡小學遷長沙河西望城坡。不久,以上二校受戰局影響,被迫停辦。他將保存下來的楚怡工業學校遷往家鄉,好不容易在長沙僱到數十艘民船,出湘江轉洞庭湖,經益陽溯資水而上,將圖書設備運到新化縣城。先寄住新化的上梅中學,臨時複課;再在距縣城10多公裡的遊家鎮白沙村購置土地,一面蓋房建校舍,一面擴大招生,繼續辦學,當時規模將近五百學生。
  • 「學好本領上前線」——探訪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從青訓班畢業的學員,有的進入陝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繼續深造,有的奔赴抗戰前線,有的深入敵後從事抗日武裝鬥爭和群眾工作,有的進入農村、學校從事基層領導和宣傳工作,為革命的勝利組成了堅強有力的幹部隊伍。安吳青年訓練班這個革命青年的大熔爐,也因此被譽為「青運史上的豐碑」。
  • 青島一戰博物館今年開放 這些紅色基因不能忘
    記者日前從青島山炮臺教育基地了解到,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主體結構已施工完成,有望今年7月底將投入試運營。1917年,楊明齋加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1920年4月,作為共產國際工作組成員與維經斯基等人一起幫助組建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與陳獨秀等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同時由俄國共產黨(布)黨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 上海中山公園內這處地標,今年將承擔又一重要使命
    長寧區內有《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等紅色載體資源,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創造了全國首例土地批租試點,還有上海最早的國家級開發區虹橋開發區。在「四史」學習教育工作中,長寧區將用好、用實上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將其充分轉化為學習「四史」的生動教材。
  • 「漁陽老趙」:我和「新青年」是「室友」
    這幢看似平平無奇的石庫門建築,見證了早年建黨的歷史風雲——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在此成立,同時,這裡還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1978年,趙文來妻子的單位把這幢房子分給他們「有條件」居住。「條件」包括房屋結構不能動,臥室東牆上記載相關歷史的漢白玉石碑不能移、不能擋等等。
  • 「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事業尋根之旅」延安站活動舉行
    人民網-教育頻道人民網訊 7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辦的「重返歷史現場: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事業尋根之旅(延安站)」活動舉行。在延安清涼山上,陝北公學舊址前,西北政法大學學子合唱校歌,以情景劇的形式演繹了「老延大新聞班」教學的場景,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紅色新聞教育事業的開端。